諸葛亮的《隆中對》註定了蜀國最後必敗無疑?毛主席一語道破真相
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人們對諸葛亮頗為偏愛。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好像只要有諸葛亮的出謀劃策,所有的戰役都能勝利。人們說蜀漢的滅亡不能怪諸葛亮,只是遇到了旗鼓相當的對手司馬懿;也有人說如果上天能讓他再多活幾年,蜀漢的復興必當指日而待。但歷史無法改變,失敗已成定局,回首過去,才發現諸葛亮在一開始的戰略上就失敗了。
劉備雖名為漢室皇叔,但他的生活和皇室沒有一點關係。劉備生於河南,也是在河南起兵,但為何蜀國最終定都於成都呢?
實際上這都源於諸葛亮最初的戰略。劉備起兵的時候實力太薄弱,為打好基礎,便廣招人才,不惜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決定蜀國未來戰略的《隆中對》也是誕生於此。
諸葛亮對劉備的建議大約有三點,一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正在勢頭上,我們實力弱,現在不能和他硬碰硬;二是不要想著去奪孫家的地盤,孫家祖祖輩輩都統治著江東一代,根基深厚,只能聯合,不可強取;三是把荊州和益州拿下,那裡的主子沒什麼能耐,好拿地盤。拿下之後再聯合西邊和南邊的蠻夷部落,一起進攻魏國,然後再拿下吳國,這樣漢室就可以復興了。
以當時的局勢來看,諸葛亮的戰略的確是最適合劉備的,但卻有致命的缺點。北方一直都是漢朝發展的中心,人口眾多,物產豐富,曹操的實力自然也就龐大;江東自古以來就是氣候適宜之所,適合居住,再加上商業發達,經濟實力雄厚,相比較起來,位於西南腹地的益州就差了很多。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四面環山,易守難攻,最適合劉備現有條件,卻與北方和江東地帶相差甚遠。成都地形險峻,人口稀少,耕地雖多,但沒有人耕種,難以提供足夠的軍隊糧草,只能靠外來的供給。糧草通過街亭(今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運往成都,一旦失了街亭,蜀國也就完了。
蜀國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代領袖毛主席在青年時期就展現出了他銳利的軍事眼光,他曾這樣評價蜀國的滅亡:「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意思是說蜀國本來兵力就不多,荊州和益州隔的那麼遠,還把兵分在這兩地,後來這點兵又分成三份給了劉、關、諸葛,這樣的兵力怎麼打得過魏國呢?
參考文獻:《三國志》、《蜀記》
※史上最牛謀士,輔佐兩位皇帝上位,當了3任宰相,比諸葛亮還厲害
※此人是唐伯虎的鐵杆粉,一路對唐伯虎獻殷勤,卻害了唐伯虎一輩子
TAG:無風起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