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給皇上推薦了二王的書法,從此改變了中國人的審美觀念
最新
03-03
虞龢是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法家,著有《論書表》。從文末「六年九月中書侍部虞上」的署款來看,此文作於明帝泰始六年(470)。該文是應制之作,給皇帝介紹魏晉時期的書法家,尤其是「二王」父子真跡的流傳情況。
虞穌曾為皇室鑒定書作,《論書表》云:「及臣遭遇,曲沾恩誘,漸漬玄猷,朝夕訓,題勒美惡,指示妍,點畫之情,昭若發矇。」說明當時皇室已經非常留意古代名家書法作品的收藏,虞穌就參與其中,當然就更關心其中的「媚妍」「美惡」。在《論書表》中,虞特別提出張芝、錘繇、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他說這四位書法家「優劣既微,而會美俱深,故同為終古之獨絕,百代之楷式」。
對於這四位書家也也沒有直接說出優劣之差,而是從不同時代藝術品的性質來討論,提出了「質」「今妍」說。《論書表》云:
夫古質而今,數之常也;愛妍而薄質。人之情也。鍾、張方之王」,可謂古矣,豈得無質之殊?且「二王」暮年皆勝於少,父子之間又為古。子敬窮其妍妙,固其宜也。
「古質」「今妍」是一個相對應的歷史範疇。」古質」是時代比較早的人類造所形成的風格,質樸自然;;「今妍」是相對於「古質」而言,是時代較晚的風格特徵,華美面新潮。這是人類生活的必然。一個事物有歷史的發展,那麼就有「古」「今」問題。尤其像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文化從未被割斷的國度,古今問題尤為突出。
中國歷史上崇古情節在世界文明史上也絕無僅有,司馬遷說:「事不則古而能長久者,未之有也。」即以歷史上的經驗為借鑒,來指導自己行動的方向。至於推崇「新」,相對來說代表人物卻比較少。
※你可能不知道懷素的另一種草書,又看到大師的心跡了
※只有27個字的草書作品,卻道盡了書法的玄妙
TAG:太一智慧書畫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