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運用智慧需要定力——《六祖壇經》機緣品一

運用智慧需要定力——《六祖壇經》機緣品一

所有的不通,只存在於心裡,現實中沒有任何不通的。

原文

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他本雲。師去時至曹侯村。住九月余。然師自言。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此求道之切。豈有逗留。作去時者非是)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尼乃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驚異之。遍告里中耆德雲。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有魏(魏一作晉)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競來瞻禮。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遂於故基重建梵宇。延師居之。俄成寶坊。師住九月余日。又為惡黨尋逐。師乃遁於前山。被其縱火焚草木。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因名避難石。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遂行隱於二邑焉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

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

意中清凈  悟此法門  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  雙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贊曰

即心元是佛  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  雙修離諸物

各位家人,各位有緣人:今天我們開始講解機緣品第七。

當時呢,六祖大師從黃梅得法回來。回到這個韶州曹候村,沒有人知道他。從五祖那裡得法回來。那個時候啊,有個學者劉志略。對六祖大師很好,劉志略呢,有一個姑姑出家為尼,名字叫無盡藏。無盡藏經常讀誦大涅槃經。六祖呢,在周圍經過幾次聽聞以後,就能理解其中的奧妙。所以順便兒呢,為無盡藏解說其中奧妙真義。有一次啊這個無盡藏就問六祖大師:這是個什麼字?六祖大師說:你問字,我不認識,若問意思、含義我可以回答你,你可以繼續問。這個無盡藏呢,就說了:你字都不認識,你豈能會意?你又豈明白經文是什麼意思?六祖大師對答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和文字沒有關係。無盡藏很驚異。隨後呢告訴周圍的老者、有德行的人說:這個人呢,是一個有道之士,適合邀請來供養他。於是呢,有魏武侯的玄孫曹叔良,和周圍的民眾大家一起來迎請六祖大師到寶林古寺去。重建這個因戰亂而廢的寺院,於是六祖大師就在那裡居住。住了大約有九個月。又被其他不服氣六祖大師,來奪六祖大師袈裟和證明六祖的信物。所以呢,六祖大師沒有辦法。還得逃避,在這個逃避的過程啊,逃避到一個山前的石頭中。其他人呢,為了逼六祖大師出來縱火焚燒草木,六祖大師啊在石頭中隱身得免遇難。這是一段傳說啊,那麼據說這個石頭,現在還有六祖大師跏跌坐的膝痕及布衣之紋,名字叫避難石。

六祖大師回憶起五祖曾經叮囑他的: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所以啊,就隱居在四會的二邑之間。那個時候啊,有一個僧人法海是韶州曲江人。他最初參見六祖大師的時候就問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就是問這個六祖大師。什麼是即心即佛?為什麼說是即心即佛?六祖大師告訴他: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我們從這四句話來看一看,心和佛不一不二。什麼叫前念不生?不提前考慮、不回憶,不離開當下,就是前念不生。

什麼又是後念不滅呢?時刻覺知當下。覺知當下所有景象。卻不理所有的景象。知道而不成為。因為在每一個當下呈現的時候也即滅去,已經到了下一個當下。所謂後念不滅者,即是時刻保持像鏡子一樣的心。迎接迎面而來、相續不斷的一切景象變化,但卻不被這些景象變化所染、所轉。成一切相即心。就是講我們平常人,把所有過往的景象牢牢記在心裡,把所有文字、理論牢牢記在心裡,並且從過去的記憶來對質當下,總覺得當下的人事物不對。這就是「成一切相即心」,把所有記下來的經驗當真,而忽視了當下的真實。

離一切相即佛,離開所有過去的知見,離開一切文字經典,回歸自然,回歸當下,向自然學習,向當下學習。感受當下如同鏡子一樣能顯照萬事萬物,能用一切文字妙理的心。卻不是一切文字妙理,卻不是一切景象。那個能覺能知的,卻不是一切的,又不離一切的(本心),就是佛(覺)。

所以六祖大師,那時候告訴法海:我若具說,窮劫不盡。就是說我如果用文字語言對你來講,那說到地球毀滅也說不完。

所以呀,你聽我給你說一首詩: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凈,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就是說我們的心,能記憶,能分析的功能就是慧,能回到當下的覺,就是定。回不到當下,看不到事實,就定不住。定慧等持,既要能回到當下,還要會運用自己所記得的經典以及諸佛妙理,保持意念的清凈,不受過往的道理及記憶的污染,清晰地運用以往所知,來恰當應對當下所發生的一切。

要體驗自己那顆、只要能回到當下就立刻清凈的心,你能了解這個法門。你就能明白自己的習性是什麼,是可善可惡。你都由著你的習性,把自己搞迷糊,你也可以通過習性來練習覺知當下(看清因果),解脫自己。

所以在每一個當下應用的時候,沒有一個所謂的生出來什麼方法,而是隨機應化,平衡則止。所以,既要能回到當下,覺知當下,看到當下的事實真相。沒有一個當下和過往是完全一模一樣,所以要回來,這是覺。 同時在當下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用過往的經驗來處理,但不能執著,得不斷的換過往的經驗,要換到與當下契合,如果沒有完全契合的,就調整,改變過去的舊知見。

所以,所謂的雙修就是既要有覺知,能回到當下,還得把所有的三藏十二部的經典理論,過去的經驗,能恰當地運用到當下,這才是雙修,也就是空中生妙有。

法海聽了以後啊、言下大悟,也以詩的形式,讚歎六祖大師對自己的開示: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我們這顆愛造作的心,本身就有覺性,就看你培養不培養。太多的人不悟自己的心,不知道自己能回到當下的這顆心,而使自己一生受委屈。以為外在有一個佛,有一個能讓人解脫的。

一旦有人能悟自心的時候,他立刻明白,定慧等持就在回到當下,對所有經典和知識理論的運用。所謂的空性,就在當下的即覺即滅,能領悟當下的即覺即滅,這是定。能運用過往經驗來把當下做的更好更平和,更中立,這是慧。把這兩個時常運用,時常練習,並且在練習的過程中就離開以往的種種知見,這才是真正的修法,感恩大家,謝謝大家。

後評

那麼這一段經文主要講的有兩點,第一、文字與真理關係不大,文字經典只是傳播、傳達真理的工具。所有的經典不是真理,必須回歸自然,回歸自心,在生活的在在處處,來對照所謂的真理。真理,在每一個當下的生活對質中。不是某一個聖人他說了什麼,或者某一部經典說了什麼。如果聖人所說、經典所說,不能幫助我們生活,不能讓我們活得更自在、更安心,那一定是我們對真理有誤解。

第二點就是對法海禪師的開示,前念不生即心,也就是說所謂的前念,就是一個覺知者,旁觀者。是我們內心樹立起來的一個警覺心、觀察心、警察。平常人是不會監督自己的,我們會隨著各種慾望進入貪嗔痴。隨著外境的轉變,自己的情緒、心境,都會隨著外境所污染,被外境、環境所推轉,身不由己。所以前念不生即心,平常人才叫「心」。

後念不滅即佛。所謂的後念就是覺知當下,立刻回來!每一個當下能關照到自己的真如本性。能感受到當下迎面而來,了了分明的即覺即滅。同時呢,因為有這個覺性在,既能回到當下,又能應用以前的記憶、理論,來處理好當下應該做的事情。所以佛者覺也,能覺知當下、能覺悟自己這顆心是怎麼運化的,就可以稱為佛。

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這兩句話是再次向我們闡述,前面兩句話可以用另外一種形式來印證和表達。如果你心裡認為有五大教,認為有一個漢族、藏族。認為有某種道理是對的,認為你家就是你的,你丈夫是你的,你媳婦兒是你的,你孩子是你的,你的錢是你的。有中國、有美國,種種這些分別,成一切相的就是凡夫心。但是你能離開這些名稱,跳出來,回歸自己能顯照當下的心。那你立地成佛,你不被外向所有的理論所干擾。

所以說這塊兒呢,六祖大師是,非常清晰的真從各個方面向我們分析,煩惱從何而來,凡夫和佛有何差別,準確的說叫等無差別。為什麼?佛是覺悟的人,人是迷糊的佛(差別的是人的認識)。他們兩個擁有的東西一模一樣。所以後邊用一首小詩呢,再次論證:心的運行記憶是智慧,是慧。能回到當下,覺知所發生的一切而不為其所染,是定。定慧要均等,不能落到偏激的任意一方。

這樣才能保持意念的清凈,你能領悟這個法門。把正法變成一種習慣,用過即了。時常修持覺知當下的習慣,時常把所有經典,五大教的經典與覺知當下對質,並且在當下運用。法海聽到這樣的解釋以後,他才領悟到什麼是佛理,什麼是佛心。謝謝大家,感恩大家。

以上所說純屬分享,不一定適合您的觀點,望各位自證自悟。回到覺知當下的自身感受,選擇可以使自己良性循環發展的解釋和行為,讓喜悅暢通、慈悲與愛帶著勇氣感染到周圍的一切。

給予和接納都是生命溫馨的綻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方醫道心理 的精彩文章:

生命自由的展現
事來則應 事去則靜 坐禪品(二)

TAG:明方醫道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