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老鄉為何願拿棺材板幫子弟兵搭橋?背後隱藏戰無不勝的秘密

老鄉為何願拿棺材板幫子弟兵搭橋?背後隱藏戰無不勝的秘密

作者:獨俠客

偶然看到上面這張老照片:晉冀魯豫解放區的婦女,在給解放軍傷員喂飯。現場群眾圍著傷員,神情無不關切,而傷員也毫不生分客套,張嘴便吃,如親人之間一般自然。

這種自然而然的味道,穿越了70多年,在我參加一次救災行動時,曾親身感受。

那是2016年7月12日凌晨6時許,在湖南嶽陽市華容縣新華垸潰堤搶險現場,某舟橋團一營搶險突擊隊的班長李永樂、葉東升、王仁彬等30多名隊員,經過晝夜36小時的連續戰鬥後,被幹部趕下了作業地,在大堤上輪流短憩。

小夥子們已經兩天兩夜多沒有好好睡覺了,極度疲憊,根本不顧草地的濕熱、飛舞的蚊蟲和嘈雜的人聲,在堤壩上一躺下便酣然入睡。早晨,附近村莊一位大媽來堤壩看水情,見戰士們在大堤上睡覺了,身上都是汗,還有許多蚊子圍著轉,嘟嚷著水位退得不夠快,讓孩子們受苦了,一邊給戰士們扇風驅蚊。

在現場,睡著的戰士們並不知道有人在給他們扇風,在場正在值守的軍人們也沒有將眼前這幅景象當回事。在災區,戰士們和老鄉們天天在一起奮戰。戰士們幫助當地堵決堤,搶救被掩的財產、農作物,忙得吃上飯、睡不了覺,老鄉們則到大堤來送水送飯,彼此親密無間。大爺大媽們經常給戰士們擦把汗,拉著吃點水果或者點心,這樣扇個扇子,大家都習以為常,並不奇怪。

感謝剛剛到達災區採訪的央廣記者姜文婧。許多當事人認為微不足道的事,在記者眼中往往有著特殊的價值。她發現了眼前這幅景象,在大媽身後順手拍下了這張照片。

我看到解放區的婦女給解放軍傷員喂飯的舊圖時,立即想起了這張大媽扇扇子的照片,因為兩張照片有著共同的味道:親人般的自然。

沒錯,這支軍隊和人民群眾之間,這種「味道」一直沒有變。

自古老百姓怕兵躲兵,一句「賊如梳,軍如篦,兵如剃」,是舊時兵民關係的生動寫照。自有了「窮人的隊伍」,便改變了軍與民的關係。

出自人民的子弟兵,「打江山為人民,打江山靠人民」,血濃於水的感情延續至今。在這支軍隊的名稱前面,為何要加上「人民」二字?原因正在於此。

「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來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務人民,人民是人民軍隊的根基,是強大依靠和力量之源。我軍之所以能夠從勝利走向勝利,靠的正是人民群眾——偉大母親的力量。

這種力量、這種味道,在下面這些老照片中,處處都能感受到。

這張圖片有一個故事:1947年,參加孟良崮戰役的華野某炮兵連連長施夫俊奉命摧毀駐在劉家疃的敵83師一個團指。將火炮架好後,施連長卻著急了——他只知道敵指揮所在遠處的村莊,但並不清楚在哪個具體位置。這時,一位大娘來到炮陣地,挨著施連長告訴他目標,如同吩咐自家孩子。

這是山東蒙陰縣野店區煙庄村婦女張玉梅、公方蓮、伊廷珍、楊桂英、冀貞蘭、伊淑英的合影,她們被譽為「擁軍支前沂蒙六姐妹」。山東民謠「一根扁擔兩頭彎,千里遙遠來支前。一頭挑的是白面,一頭挑的是炮彈。白面送給同志吃,送上炮彈打壞蛋」,形象地表述了群眾踴躍支前的場景。陳毅曾經動情地說:「我就是躺在棺材裡也忘不了沂蒙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圖:1947年初,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發起魯南戰役,殲滅進犯的國民黨兩個整編師。這是魯南戰役中,山東莒南縣支前大隊向前線進發。

圖:1946年7月,華中野戰軍進行蘇中戰役期間,蘇中解放區的群眾用門板、大車搭成浮橋,讓部隊迅速通過。有的老鄉甚至打破風俗禁忌,拿出為家裡老人準備的棺材板來架橋,讓指戰員十分感動。

1946年9月,參加兩淮保衛戰的華中野戰軍部隊通過群眾搭建的浮橋

華中野戰軍進行兩淮保衛戰期間,隨軍民工擔架隊運送傷員

1947年2月萊蕪戰役結束,支前的民兵打掃戰場時繳獲大量武器

圖:1947年8月,華東野戰軍主力轉入中原戰場後,一部組成東線兵團,在山東內線作戰,接連發起南麻臨朐戰役和膠東戰役。圖為南麻臨朐戰役的支前民工運輸隊。

1947年10月,西北野戰軍發起延清戰役。這是清澗地區群眾運送糧食支援作戰

淮海戰役中,解放區共組織20.6萬副擔架後送傷員。這是擔架隊員在火線搶運傷員

粟裕在《戰時參謀工作》一文中說:「在計算我方有生力量時,不能單純計算主力部隊,而應包括地方武裝。過去很多人認為紅軍很神秘,兵的數量少、武器壞,對付強大的優勢的敵人卻能打勝仗,就是他們沒有把群眾算在裡面,沒有把地方武裝算在裡面。」

常勝將軍從作戰計算的角度,說出了我軍戰無不勝的秘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說 的精彩文章:

敵軍打來宣傳彈,大年初一不殺生,貓耳洞里包餃子貼春聯
米格-15功勛赫赫,如今竟無家可歸?老飛行員含淚回憶英雄戰史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