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在台灣爆發的「樟腦戰爭」是怎麼回事?結局如何?
原標題:清末在台灣爆發的「樟腦戰爭」是怎麼回事?結局如何?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岳忠豪,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1860年,隨著中英《北京條約》的簽訂,台灣被迫開港。在列強堅船利炮的保護下,一時間,外國商人與傳教士湧入台灣,謀求商業、傳教利益。然而,台灣地方政府卻因將重要出口商品樟腦實行專賣,掌握豐厚利潤,禁止外商來台直接採購,於是雙方發生貿易衝突,再加之開港數年來的傳教、通商等諸多問題,最終於1868年爆發戰爭,史稱「樟腦戰爭」或「安平事件」。
(樟腦)
樟腦是台灣特產,在台灣開港之前,就作為藥物出口熬制、銷售。但清朝官方為防止入山採制樟腦者與原住民發生衝突,一直禁止私人伐樟,只允許官方貿易。但利潤誘人,私下仍有熬制,與外國貿易者。為加強官方專賣制度,將樟腦收購與出售統歸官辦,同治二年(1863年),台灣地方政府重申禁令,加強專賣,定價取決於官方,這引起洋商的不滿,遂使洋商勾結民眾,走私購運更甚。而政府加強檢查,打擊走私,這使得政府與洋商的矛盾更為激化,一觸即發。在爭取廢除專賣制度無效的情況下,同治七年(1868年)三月英國怡記洋行在非通商口岸公開設棧收購樟腦,私運出口之際遭到查獲。事後,英方特派新任代理領事吉必勛率軍乘炮艦來台洽商,但中英雙方交涉失敗,英方也加強了武力解決的信心。
(怡記洋行)
台灣開港後,教案頻頻,傳教士遭殺害,教堂遭焚燒之事,時有發生,台灣地方政府未及時處理,導致民眾排外情緒高漲,英方也懷私怨甚深,當地教士強烈呼籲英國派兵保護。在商業糾紛和宗教衝突的共同發酵下,英國和台灣地方政府間的關係日益惡化,英國決心實行「炮艦政策」維護自己的海外利益。在要求撤換台灣地方官要求已得到切實滿足的情況下,吉必勛等人已決意和平解決中英衝突。而英方將領茹當少校自作主張,強力逼迫清軍提前撤防安平城。在未或允讓的情況下,英方夜襲安平城,殺傷兵勇,焚燒局庫,安平守將自殺,造成流血事件,最終使得「樟腦戰爭」爆發。
(台灣安平古堡)
中方不願事態擴大,與英方重開談判,最終接受英方要求:廢止樟腦官營,准華洋商民領照自由收購;賠償怡記洋行損失等。在英方武力的逼迫下,一場侵犯主權的事件,以清朝的屈辱遷就而草草了解。
參考文獻:
1、王湛:《樟腦與晚清台灣社會》,2007年廈門大學碩士論文。
2、田珏,傅玉能主編:《台灣史綱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
3、李祖基,陳忠純著.:《社會轉型、抗擊外侮與近代化建設——晚清台灣歷史映像 (1840-1895)》,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6年。
編輯:桂強
歡迎訂閱季我努學社!
※中國軍事思想的瑰寶《孫子兵法》在現代戰爭中還能發揮作用嗎?
※偽滿洲國完全被日本全面控制,它也有外交嗎?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