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小腸出血的診治策略

小腸出血的診治策略

導讀:小腸出血約佔消化道出血病因的5%~10%。隨著技術的進步,小腸出血的診斷率及治療水平不斷提高,既往不少認為是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得到了有效診治。小腸出血包括小腸、vater壺腹遠端、回盲瓣近端等部位的出血,可分為顯性及隱性出血,前者表現為黑便、血便、嘔血,後者表現為反覆大便隱血陽性及缺鐵性貧血。下文簡述小腸出血的病因及診治策略。

01

小腸出血原因

小腸出血的病因與年齡相關:

1.40歲以下:常見病因依次是炎症性腸病,Dieulafoy 病變,腫瘤,美克爾(Meckel)憩室,息肉綜合征。

2.40歲以上:常見病因依次是血管擴張症,Dieulafoy 病變,腫瘤,NSAID相關潰瘍。

3.其他少見病因:小腸靜脈曲張,門靜脈高壓性腸病,澱粉樣變性,藍色橡皮泡痣綜合征,彈性假黃瘤,艾滋病相關性卡波西肉瘤,主動脈小腸瘺等。

02

診斷方法

1.詳細了解病史:包括患者的既往出血史、手術史、合併症及服用藥物情況等。血管擴張症是小腸出血的最常見病因,高齡、主動脈狹窄、腎功能衰竭、左心室輔助裝置是其發生的高危因素。

2.重複胃鏡或結腸鏡檢查:有研究發現,在首次胃鏡或/和結腸鏡檢查為陰性而懷疑小腸出血的患者中,重複胃鏡或結腸鏡檢查,分別有2%~25%及6%~23%患者可通過胃鏡或結腸鏡發現病灶。若重複檢查仍正常,應進行小腸檢查。

3.膠囊內鏡(VCE):是小腸出血的一線診斷方法,其陽性預測值可達94%~97%,陰性預測值可達83%~100%,可為進一步的診療措施包括小腸鏡的應用提供方向。在出血2周內,尤其是48~72小時內,進行檢查可提高診斷率。但其對十二指腸(包括乳頭)及空腸上段的診斷率較低,對腫瘤的識別能力較差(參見圖1),且存在膠囊滯留的風險,不適用於存在腸道明顯狹窄的患者。

4.深部小腸鏡:主要適用對象是VCE陽性患者,VCE陰性但仍高度懷疑小腸出血患者,VCE禁忌患者,也可應用於急性出血患者。在國內主要包括雙氣囊、單氣囊小腸鏡,其可進行全小腸的觀察、活檢及治療,必要時可行術中小腸鏡探查。深部小腸鏡診斷率與VCE相近,兩者合用可進一步提高診斷率。其主要併發症是腸道穿孔、胰腺炎。

5.推進式小腸鏡:一般僅可觀察Treitz韌帶遠端70cm以內的小腸,其對VCE的觀察盲區可以起到補充作用。

6.CT小腸造影(CTE):對於小腸腫瘤的發現優於VCE,可應用於有腸道狹窄性病變的檢查,與VCE有互補作用。其時間及空間解析度優於MRE。

7.CT血管造影(CTA):能發現0.3 ml/min以上的活動性出血。CTA陰性患者的出血量相對較少或為間斷出血,可選擇保守治療或進行其它檢查,而陽性患者應即行動脈穿刺血管造影,以必要時行局部栓塞治療。

8.動脈穿刺血管造影:能發現0.5–1.0 ml/min以上的出血,適用於較大量活動性出血,尤其是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患者。其在診斷的同時,可以進行局部的栓塞治療。

9.99m鍀-紅細胞核素顯像:具有延遲顯像功能,能發現間斷性出血及少量出血(0.1-0.2 ml/min),若該檢查為陰性常預示患者的預後較好。利用異位胃粘膜對99m鍀的吸收能力,其也可應用於Meckel憩室的診斷。但該方法在各個研究中的診斷準確率差異較大,且定位出血部位的能力欠佳,臨床應用存在爭議。

圖1:VCE vs CT及小腸鏡對一例空腸腺癌並出血的診斷,顯示多種方法聯合應用的重要性。A及B:VCE可顯示局部病變並出血,但對腫瘤整體的識別度欠佳,C:CT可顯示腫瘤病變部位及與周圍臟器關係,D:在VCE及CT指引下,經口小腸鏡對空腸佔位的進一步診斷

03

治療方法

本文主要介紹血管擴張症的治療方法:

1.保守治療:經過多種檢查,未發現出血部位,可進行口服或靜脈補鐵治療,必要時予輸血。VCE發現小的血管病變,可採用觀察及對症處理。

2.血管栓塞:針對合適患者治療的成功率可在70%以上,必要時可行多次栓塞治療,但可能發生局部腸管壞死等併發症。

3.內鏡下治療:可採取局部電凝、氬離子凝固術,或病灶創面封閉術。組織凝固術具有較高的再出血率,其再出血的危險因素有:高齡(大於65歲),空腸病變,心瓣膜疾病,慢性腎功能不全,應用抗凝藥物。

4.藥物治療:目前認為奧曲肽及其類似物、沙利度胺具有較確切的治療效果。

5.外科治療:在上述方法難於控制的小腸出血,可選擇外科手術治療,手術可與小腸鏡、血管造影等技術向結合,以提高治療的精確性及有效率。

04

診療流程(圖2)

圖2 診療流程

參考文獻:

Gerson LB, Fidler JL, Cave DR, Leighton JA. ACG Clinical Guidelin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mall Bowel Bleeding. Am J Gastroenterol. 2015;110:1265-87

轉自:消化家園

來源:華亭論鏡

關注消化,海量專業知識等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精華:消化系統疾病診斷公式!
一圖了解 大腸日常運作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