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這樣敦厚歡喜的年味兒,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中式庭院里,
三兩老人唱一台戲;
古早味的招牌下,
老闆娘沖泡消暑良方;
每當夜色掩映,
老師傅提筆寫一個燈籠,
掛起照亮一方天地
……
林丹娜
插畫師
畢業於廣東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專業,
從事了4年平面設計工作後
回到汕頭成立了自己的插畫工作室,
對林丹娜來說,
宿命般繞回的不僅是初心所愛之事,
還有塑造自己之地。
看過她作品的人都說
她的畫像小時候課本里的插圖,
天真、童趣,
還原至一街一景、
一眼神一互動的濃烈「生活感」
是她所迷戀的,
市井的家長里短有時
比地標建築更能反映
一座城市獨有的溫度。
在一組山東泰安的明信片中,
林丹娜畫泰安的退休老人
在岱宗坊公園的白色長廊
打撲克、下棋,
園中的小鹿石雕幾乎
是泰安人人手一張合影的背景。
也畫他們每天早上
提著塑料桶到泰山取山泉水,
久而久之彼此認識成了「水友」。
皆因通過微博、公眾號、
貼吧、本地論壇等渠道做功課,
林丹娜發現那是一座
「窗外就能望見泰山,
周末舉家到山腳下玩水」
的舒適愜意小城。
2011年至今,
林丹娜簡潔清新
又不乏懷舊復古味的
插畫作品被應用在了許多空間
及伴手禮、文創產品、
拼圖等日用小物上。
南澳的海島閑情
在地圖上成了視覺輔助,指引遊人;
打牛丸、喝湯的gif
被留在了餐廳的動態霓虹燈上
提示潮牛火鍋的特色……
林丹娜用筆下的小人兒,
游遍他城的萬種風情。
「
廣東、福建和港澳台地區有種檔口文化(排檔、店鋪之意),立體明信片就特別適合放入這樣的場景。當動手摺出的是充滿家鄉情懷的老商鋪、老戲台、老作坊,回憶也變得生動。
」
「老熟地店」就是這樣
令林丹娜印象深刻的一處:
「位於汕頭老市區民族路上,
裝修復古,兩三平米的
店內外掛滿了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風格的招牌。
老熟地、老香黃
是潮汕人的日常消食之物,
記得小時候肚子脹,
奶奶就會用
老香黃加白糖沖水給我喝,
特別有效。」
逢年過節的民俗盛景
也是林丹娜入畫的題材:
「潮汕的紙影戲是一種提箸木偶戲,
也稱皮猴戲。
每逢祭神的日子,
人們就請來演紙影的戲班,
在老爺廟前面,
在村頭街尾的廣場上搭棚做戲,
既敬神也娛人。
寫燈籠也是潮汕地區的一種老行當,
潮汕話里的『燈』與『丁』同音,
燈籠代表喜慶、好意頭。
寫燈籠的老師傅會根據顧客的要求,
在油紙燈籠上題上燈號。
所謂燈號,
就是各姓氏創姓之初的封地地名,
或是皇帝對其先人
封贈、褒讚的官銜或美譽。」
當CBD的華彩漸漸成為
夜景里最亮的星,
老城區的存在成了每座城市
略顯孤寂又不可或缺的守衛。
據說油紙燈籠的傳統
已經慢慢消失了,
會做油紙燈籠的老師傅屈指可數,
儘力保留著營燈的習俗,
林丹娜手中的畫筆,
何嘗不是另一種
在星河中留住記憶的方式?
Q:分享一些你對家鄉的私人回憶。
A:我生活在汕頭市區,而汕頭的農村過年更有趣,簡直像一場大狂歡,有各種特別的游神賽會,一些民俗活動還被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春節去澄海後埔看營燈,全村人舉著油紙燈籠繞著村子走了一圈。夜晚星空點點,在鑼鼓聲和炮竹煙火中,油紙燈籠長長的隊伍非常壯觀。伴隨著潮汕大鑼鼓的音樂,內心竟然湧起一股震撼:這就是鄉音。汕頭是一座不溫不火的城市,有自己的方言、美食,不太有大城市的衝勁和野心,一開始來的人會稍嫌「落後」,但呆久了就會發現,汕頭人自有一套生活哲學:自足安適、怡然悠閑。
Q:升級版《時令八節立體明信片》突破了潮汕的地域限制,舉一兩幅為例,說說畫面所想要表現的習俗或裡頭的巧思。
A:考慮到潮汕立體明信片有地域的局限性,去年我做了一套中國傳統節日題材的立體明信片,選取了一些共鳴點更普遍的溫馨情景和童年記憶作為設計要素。如春節,我畫了逛廟會的場景,把拉洋片、吹糖人等慢慢消失的民間娛樂項目融入其中。又如冬至,坊間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長一歲」的說法,一家人圍在一起搓丸,來一碗熱騰騰的湯圓,應該是很多人小時候的美好回憶。
Q:說說你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的價值意義。
A:剛畢業的時候,我選擇先留在大城市,在廣告、設計公司磨練自己。等到作品成熟了,就覺得應該出來單幹,這樣在選擇客戶和分配時間上更有主動權。插畫這種工種是可以一個人完成的,可以自己把握作品的調性。畫畫對我來說就像是自我表達的工具,創作者通過作品跟世界形成對話。如果能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鳴,就像找到了知音,雖然彼此不認識,但通過作品達到心靈上的交流,我喜歡這種感覺。
TAG: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