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海根本不是一座中國城市」!這個男人建了全世界最土的房子,卻獲得「建築界的諾貝爾獎」

「上海根本不是一座中國城市」!這個男人建了全世界最土的房子,卻獲得「建築界的諾貝爾獎」

沒有人可以教我

這是大二那年,他對老師的公開宣言

研究生期間一篇未發表的論文

從梁思成開始的各位大師到自己的導師

他批判了整個近代中國建築界的狀態

刺痛了很多人的神經

他是老師眼中

「行走著帶著寒風的刀」

他說

「年輕時一定要有點孤獨主義」

從同濟博士畢業

拒絕校方的留校任教邀請

因為他覺得「上海根本不是一座中國城市」

「如果要在杭州找最難看的建築,就去象山看」

2004年他主持設計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一期完成後

作品在當時杭州建築師圈內,獲得如上點評

中國美院象山校區

2012年

憑藉寧波博物館、中國美院象山校區等一系列

利用回收材料

從中國鄉土和山水文化汲取設計元素

能夠喚起往昔

且具有鮮明文化識別度的作品

讓他成為了首位獲得

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的中國人

位於寧波鄞州區的寧波博物館

象山「水岸山居」

他就是王澍

一位曾走在主流邊緣

不做建築、只做房子的建築師

獲得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建築獎的王澍

人物名片:王澍,同濟大學建築學博士,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業餘建築工作室主創人,代表作品有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寧波博物館、杭州南宋御街、五散房、富陽文村新民居等。

富陽文村新民居

可以畫畫的工程師

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名工程師

是上世紀80年代

很多家庭為子女規劃的人生軌跡

不過王澍只想成為藝術家,或者作家

既能當工程師,也可以學畫畫

是他跟家人提出選專業的條件

後來找到了

據說叫建築學

入學後的一次繪畫測驗

別人都是各種雕塑加光影式的造型

王澍則用線條

把家鄉周圍環境、道路、農田、所有人如何生活的狀態畫了下來

老師認為他不會畫畫,把其歸為了差等

然而這是王澍從上大學前

在多次往返於北京到新疆4天行程的火車上

拿著速寫本畫車窗外景色得來的經驗

也是他認為建築師應該畫和關注的內容

象山校區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很多建築師不注重場地,及場地與周邊的關係。然而在建築設計之初,需要從各個角度,包括陽光、水、風的流向等綜合因素考量……建築對於中國人,不是那一棟房子,還包括了周圍的環境」

——王澍

今天被中國各階層追捧的傳統山水畫

在那個時代的校園裡

遠遠地被「狂熱學習西方」的風潮甩到了角落裡

王澍喜歡研究中國山水

再一次成為同學眼中的異類

南宋劉松年《四景山水》

然而傳統文化里才是蘊含無數養分的寶庫

建築與自然的互補互融

建築與自然如何實現不落痕迹的始終界限

王澍從傳統中汲取了養分和靈感

「在中國傳統里,建築不是一個物體,放在環境中,建築要變成環境的一部分。甚至當環境有一定缺陷時,要用建築來補,反之亦然。建築與自然的界限,從何時開始,從何時結束也不落痕迹」

——王澍

讀博期間

當別的同學開始從事建築設計工作

王澍則深入到工匠群體里

「從真實建造中獲取經驗」

用他自己的話講

那時一起在同一桌吃飯的全是農民工

「向我開炮」——不服輸的建築師

王澍從上海回到杭州

曾經「半邊山水半邊城」的杭州

也沒有擺脫「傳統文化在城市建設中基本上被徹底摧毀」的厄運

山水還在那裡,但城市面積卻瘋狂增長

直面城市人口膨脹的迴避

找回屬於城市的文化記憶

「像王成一樣說『向我開炮』」

不服輸的王澍做出了自己的回應

用兩百多組兩層樓高的院子疊砌

無論在什麼高度都有前院、後院

每個院子都有茂盛的植物

哪怕住在100米的高度上

也會「屋檐滴雨、窗前有樹」

錢江時代「垂直院宅」

錢江時代

當地人口中「錢塘江邊的那幾棟怪房子」

王澍用設計找回「鄰里共處」、「社區意識培養」的垂直院宅

高密度住宅樓內被單獨拿出的公共空間,居民在這裡鋪石、養花

一條老街、一棟老房子

是屬於這座城市的記憶

不做假古董,讓原來的人搬回來

王澍主持設計改造的南宋御街

用一條老街的改造、找回記憶,並開始城市的復興

改造後的南宋御街

建築師的日常

顯然沒有在鏡頭前談笑自若那般的輕鬆

在設計由「700多萬塊舊磚棄瓦」建造的象山校區時

幾乎沒有設計費的王澍

4年凌晨三點後睡覺

4年住在旅館裡

在王澍看來

建築師所要面對和經歷的

更是是像長征一樣的工程

「建築師要面對可能五年的一個周期,你要用自己的理想和想法,鼓舞著所有的人,面對那麼多反對的意見,你要一路走過去到終點,要讓你的理想100%不打折扣地走到終點,這是像長征一樣的過程。」

寧波博物館

從傳統和園林中尋求智慧

讀建築以外的書

靜心寫毛筆字

帶著學生去園林、鄉村調研

這是被王澍自己稱作「沉寂的十年」的重要功課

傳統中國城市或鄉鎮內的建築

沒有今天大城市地標建築背後一個個某某大師的名字

那些都是匿名的、超越建築師個人

浸透著人性的偉大建築

如何用在鄉村民間所學的知識和經驗去影響城市?

這是今天的建築師繞不開的命題

對慈城鎮的考察

王澍發現傳統浙東民間的「瓦爿牆

利用回收的舊磚瓦製作「瓦爿牆」

這種當地利用舊磚瓦、以草筋黃泥黏結

層層疊砌的牆體傳統製作技術

被王澍應用到象山

和寧波博物館24米高的牆面上

寧波當地人看了王澍設計的寧波博物館

「從這個建築上找到了自己過去生活的痕迹」

舊磚瓦疊砌的牆體,喚起當地人對往昔的記憶

而象山校區教學樓和水岸山居專家接待中心的設計

則把王澍對於中國傳統民居和山水園林的理解

完全融入其中

從竹材大門進入教學樓主樓

穿過二道門,最終從木門而出

短距之間,完成三層的轉換

這是中國傳統建築對於層次的要求

綿延不絕、坡坡相連的屋頂

來自湘西吊腳樓建築的屋頂相連

屋頂下面具有穿透性、隱身性的巨大迷宮

是中國山水畫里的隱居山林

園林中的曲徑通幽、移步換景

會呼吸的泥土牆體

王澍的象山水岸山居

充滿了傳統,和無限的可能

他跑去鄉村設計公廁

「中國縣城

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

一共有3000座,

每一座城市都變成了高樓大廈的樣子。

可中國文化在整個中國的城市中,

已經徹底崩潰了,

只剩下一點渣滓。」

在王澍看來

「中國城市傳統文化已經崩潰,鄉村文化還能搶救」

但如今的鄉村建設

也在被不倫不類的歐美風格「大HOUSE」持續蠶食

杭州郊區鄉村的歐美大HOUSE范兒

就如何守好中國鄉村這塊還有可能搶救的陣地?

王澍認為要尋找到一種能夠讓傳統與現代並存的方式

為浙江省內的二百多個村落

每村設計一個公廁

王澍希望能夠通過對於公共性最強的廁所設計

為農村帶來衛生和文明的理念

讓美麗鄉村快步走向開放

王澍指導學生對鄉村公廁設計案例

對鄉村新居的建設

更能體現建築師的設計

是否能夠獲得本鄉本土人的認同

是否能夠捍衛這個地方原本生活的多樣性

現代城市建築對於新農村建設的影響

很多新農村的房屋

再也看不到融合祖先信仰的堂屋

也失去了圍屋而建、充滿生活氣息的院子

改造前的文村

王澍在富陽文村設計建造了13棟新居

有堂屋、有院子

廚房面積也變大了

恢復傳統土灶、重新聞到柴燒的飯香

這是王澍的初衷

文村新居

有院子、有堂屋,找回應該本不該丟失的傳統

起初,村民看見正在建設的新居很抵觸

但在完工後村民選擇是否入住時卻有了很好的反饋

13戶居民,只有1戶沒有選擇王澍的新居

走在新居前的老人

新居與村中其他建築和自然環境毫無衝突對立

重煥活力的文村

新居疏密有致,與村裡的其他建築完美融合

感覺從老村中自然長出

一個坡頂,村民可以在這裡休息、聊天

新居沒有打擾當地人的生活

只是讓文村人多了一分驕傲和自信

改造後的文村老村口,環境變好了,村民的生活更加愜意悠閑

挨罵,也要堅持走下去

有很多人不喜歡王澍

認為他根本不懂建築

他設計的建築是垃圾

諸如此類的負面言論很多

但起碼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一點

中國還有以王澍為代表的各領域有識之士

能夠在傳統文化極度缺失的今天

堅持把這條路走下去

重拾本民族文化自信

讓我們不至於在若干年後

當面對生活的土地和流行文化

質疑自己還是否生活在中國

是否還是一名中國人

王澍說過:

「中國建築師最缺失的是文化自信……只有鮮明的文化識別性和特徵,才可能在全球化中擁有自己的位置。」

他還說過:

「其實中國文化最了不得的,就在於我們保留了自然足夠的多樣性,而西方人的「數學腦袋」和「幾何腦袋」認為人是不可能把這樣的多樣性組織在一起的。這個結構我反覆試驗,十年之後才終成正果,這個風景我稱之為『形而上』。一個小小的俯瞰,我們看到的不是一片建築,而是一片世界,這才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看待這個世界的視角。」

本文圖片及視頻來源:

《CCTV:一個建築師的理想與現實》

《一條:全世界最土的建築》

《WANG SHU :Architectureis a job for God》

《TED:城市應該向農村學習》

如需轉載,請聯繫後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邊求 的精彩文章:

故宮《弘曆雪景行樂圖》,審美被吐槽的乾隆,卻靠這雪景圖翻身!
頂級博物館的「藏品獵頭」,你聽說過么?

TAG:茶邊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