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石何處來?宮苑賞石的歷史變遷
朱瞻基行樂圖卷(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描繪明宣宗朱瞻基便服檐帽在御園觀賞各種體育競技表演的場面,園中置石羅布,體現明代宮苑賞石的風貌
如今故宮中的賞石,它們從何而來,又曾經歷過什麼。朝代更迭,世事變遷。
石卻跨越千百年,猶如大荒山上的頑石,在空間中永駐。
從西漢長安太液池中瀛洲、方丈、蓬萊三神山的構築,至北宋汴京艮岳的疊建,到金元瓊華島萬歲山奇石的羅致,再到明清北京城宮苑諸多假山奇石的收藏、搬運、配置和堆砌,逐漸形成了皇家宮苑疊置觀賞石的傳統,消長流變,達到極高水平。神山、艮岳、萬歲山、堆秀山名稱的變化則反映了一個基本事實:隨著山水審美的發展,早期宮苑假山宗教、神學的主導功能已漸漸讓位於假山奇石的自然觀賞。
宮苑中除構築假山之外,更多的則是單體異石或稱奇石的觀賞。異石、奇石,顧名思義,是因質地、色澤或形態特別,在自然界中並非廣泛存在而得名,諸如文石、太湖石、靈璧石、江華石、永州石、房山石、鐘乳石等。(《說郛三種》卷十六、卷九十六)宋代艮岳賞石是中國歷史上有?確記載的最早最多的皇家苑囿賞石的集藏,也是後世數百年御苑賞石的主要源流之一。
明代:鑒戒不住的艮岳之風
明初建都南京,皇城中沒有苑囿的設置。在北京,為鎮殺前朝王氣,朱元璋命北伐大將軍徐達平毀元朝大內即宮城,並於太液池西元隆福和興聖二宮遺址上營造燕王朱棣府第,洪武十二年(1379)完成。隆福宮假山和小蓬萊奇石景觀作為燕王府第的組成部分,得到保護和利用。永樂遷都,修治西苑,瓊華島和小蓬萊(後改名兔園山)各種奇石免遭破壞,繼續發揮著點綴和觀賞的功能,但兔園山築鑒戒亭,取殷鑒之意,嘉靖中曾加修葺。
宣德之後,時有敕命勛舊輔臣游西苑,覽都畿山川形勢之舉。其中宣德八年(1433)四月,宣宗作《廣寒殿記》,首先描述了瓊華島當時情景稱:「北京之萬歲山,在宮城之西北隅。周回數里,而崇倍之,皆奇石積疊以成。巍巍乎,矗矗乎,?峭峻削,盤迴起伏,或陡絕如壑,或嵌岩如屋。」顯然,明初瓊華島一如元代,仍是奇石叢集之所,未遭破壞。進而回顧了永樂中其皇祖太宗萬機之暇燕遊瓊華島,指顧山川面諭時為皇孫的宣宗「此宋之艮岳也;宋之不振以是,金不戒而徙於茲,元又不戒加侈焉」,而「昔唐九成宮,太宗亦因隋之舊,去其泰侈而不改作,時燕遊以存監省。汝將來有國家天下之任,政務餘閒,或一登此,則近而思吾之言,遠而不忘聖賢之明訓,國家生民無窮之福矣」。宣宗即位,雖用工修葺而不加侈,並「以所授大訓,筆而勒諸樂石,既以自省,亦以昭示我子孫於億萬年」(《明宣宗實錄》卷一一;按:《春明夢余錄》宣宗有《艮岳記》,但未見著文,疑即《廣寒殿記》)。明太宗、宣宗祖孫兩代借鑒前朝花石教訓,自律戒後,對有明一代特別是前期約束賞石的收集產生了一定的效果。
在宣宗之後諸帝詔賜勛舊重臣游宴瓊華島太液池的活動中,出現了不少遊覽西苑的詩文,如王直《記略》稱,萬歲山「皆奇石壘成,相傳金人取宋艮岳石為之,至元增飾加結構焉」;「山下一石曰慶雲,奇峰萬變,蓋艮岳之絕奇者。又有康干石;康干,國名。石乃松木入河,水浸漬久而成者,其木理宛然(按:康干石實乃外國進貢的一種硅化木化石)。」(轉引自《日下舊聞考》)
天順初,李賢《游西苑記》謂「怪石參差」「立石為峰,以次對峙」;韓雍《賜游西苑記》稱「山在池之中,磊(壘)石為之……石床翠屏分布森列。峰有最奇者名翠雲,上刻御制詩」,按此翠雲石當即王直《記略》中的慶雲石。葉盛《賜游西苑記》則更具體地提及了翠屏岩、郭公磚、木變石、太湖石等奇石(《日下舊聞考》卷三十五)。凡此,描述的均是集中在西苑瓊華島萬歲山的奇石。據《金鰲退食筆記》記載,在西苑遊覽詩中也有描述兔園山假山與奇石的詩文。由萬歲山「諸殿宇皆仍其舊,未嘗修治,我朝列聖恭儉之德於此可見」(《日下舊聞考》卷三十五《宮室》《王文端文集》),從鑒戒廳的修造知,明代前期在羅致宮苑觀賞石方面未出現宋徽宗那嗜石如命的狂熱。
明代中後期奢侈之風盛行和園林住宅建築在上層社會的興起,打破了太宗和宣宗在宮苑建築中崇尚恭儉淳樸的戒律。先是景泰六年(1455)建御花房,後是天順初英宗復辟後在其北狩還居之小南城龍德殿北「壘石為山」(《天府廣記》卷五《宮殿》),額曰秀岩;然後是嘉靖年間御花園的擴修並修建慈寧宮花園;至萬曆十一年(1583)又在紫禁城承光門內御花園東北隅疊置了堆秀山,使園內「奇石羅布」(《明宮史》金集《宮殿規制》謂堆秀山位於「紫禁城之艮隅」),又在太液池東岸芭蕉園,布置了「古木珍石,參錯其中」(文徵明《西苑詩》十首之一)。由此看來,明代宮苑奇石收羅日漸豐富,並主要分布在紫禁城和西苑太液池萬歲山即瓊華島一帶。雖然就石源而言,以繼承前代為主,正如《金鰲退食筆記》所說,瓊華島「所疊石,?岩森聳,金元故物也」。但另一方面,明代中期之後,宮苑觀賞石亦根據規劃建築的需要有所增設。
清代:空前羅致的疊山置石
清朝建都北京,京師宮苑制度一仍明舊。在昔日瓊華島萬歲山,因清初毀掉山頂亭殿,立白塔建寺,故又名永安寺白塔山(按《國朝宮史》,「永安寺為金源瓊華島,踞太液池中,奇石疊累而成,皆當時輦致艮岳之遺」,依然是「奇石萬壘,岩壑玲瓏」的景觀)。乾隆帝《御制白塔山總記》和《御制塔山南面記》,塔山即白塔山,亦即瓊華島,壘石迴環,岩洞幽邃「玲瓏窈窕,刻峭摧晏,各極其致,蓋即所謂移艮岳者也」(《日下舊聞考》卷二十六《國朝宮室》及《國朝宮史續編》卷六十七《西苑六》)。總體上來看,瓊華島四面奇石景觀未發生明顯變化,但言其微觀,「山之南,沿者多而建者少;山之北,革者伙而置者稀」(《國朝宮史續編》卷六十七《西苑六》)。說明瓊華島假山奇石的布局在清代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最為典型者,是康熙二十年(1681)冬,運是山之石於瀛台,白塔之下,僅余黃壤,宜多植松柏,為青蔥鬱茂之觀」(《金鰲退食筆記》卷上《瓊華島》)。白塔山奇石移走了不少,而在瀛台,「圍置奇石,雜置花樹」,使瀛台「迎薰亭」「東西奇石古木,森列如屏,自亭東行,過石洞,奇峰峭壁,??蓊蔚,有天然山林之致」,有「壘石參差積翠間」的點綴效果(《國朝宮史》卷十四《宮殿四》)。清代瀛台,明代稱南台,原是一林木陰森,南有村舍水田,帝王閱稼的去處。歐大任《南台》詩即描述了這裡的江鄉水田農舍稼穡景色(《日下舊聞考》卷三十六《宮室引》)。至清初順治中始建宮室以為避暑之處。康熙二十年(1681),「於水邊堆疊奇石,種植花樹,層岩山壑,委曲曼回」,「別具幽致」(《金鰲退食筆記》卷上《瀛台》),這裡遂成為清代皇城西苑內處重要的避暑地和賞石集藏地。
在北海北岸,至乾隆中亦堆置了不少奇石以為點綴。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朝鮮使臣黃仁點曾目睹「五龍亭挾宮牆數里之間,左右堆積者,無非太湖石,石皆奇古,而玲瓏嵌空,大小不一,一塊非一車所可運。問諸彼人,則皆是新造寺觀所裝點之物」(《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十一冊)。
除上所述之外,在西苑內,見於《國朝宮史》《燕都叢考》等文獻記載的觀賞石還有南海東岸的崑崙石,隨安室玲瓏如雲的太湖石,春明堂前「文理尚在,鱗甲儼然」的木變石,「懷抱爽」亭側近名曰「插笏」的二劍石,豐澤園戲台前「彷彿獅子林,黝然深谷」(《翁同?日記》)的疊石,快雪堂前極秀削的太湖石,中海以西兔園山疊石為山、多立奇石等。
在紫禁城內,明代中期以來在御花園疊置的奇石,至清代沿而未改:「園內奇石羅布,佳樹蔥鬱,有古柏蘑蘿,皆明代舊物。」(《日下舊聞考》卷十四《國朝宮室》)而天順初在小南城疊置之秀岩,因南城至清初改作睿親王府(《日下舊聞考》卷四十《皇城》),並隨睿親王多爾袞病死後削爵籍沒改建為寺廟而衰落了。但康乾時期又有多處花園奇石在宮禁內陸續置設。
慈寧宮,明嘉靖中始建,順治十年(1653)重建,康熙朝為太皇太后居住處。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為太后居止處。前為慈寧南花園,其觀賞石可能是康熙時自明小南城即清初睿親王府移置而來,乾隆中益加增設。
寧壽宮花園,又名乾隆花園,位於寧壽宮之北。寧壽宮建於康熙中,為奉養太后之所。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加修葺,擬為乾隆本人「以俟歸政時,老景消荏苒」處,故花園內結石成岩,疊石為屏。乾隆四十一年(1776)在北京西山所得「巨孔小穴難計數,詭棱奇?自縈糾」的湖石,命名「文峰」即置於此宮景福宮階前(《日下舊聞考》卷十八《國朝宮室》)。除「文峰」湖石外,還有「雲竇」石洞及「翠鬟」山亭等觀賞石景觀,均為乾隆時期疊置。又有「水趣山情靜可論」,「樂惟仁者寄于山」的楹聯及「寄興由來在山水」等詩句。故此花園是清代紫禁城內觀賞石較為集中的一區。但自乾隆帝離世後,至清末的百餘年間無人居止,荒蕪特甚(《日下舊聞考》卷十八《國朝宮室》)。
建福宮,在乾隆龍潛舊邸重華宮西,葺建於乾隆五年(1740)。葺建是宮,原因「其地較養心殿稍覺清涼,構為邃宇,以備慈壽萬年之後,居此守制」,即作為太后逝後,在大內守喪靜居場所。在宮內碧琳館則「疊石為假山」,延春閣前「疊石為山」,上有「積翠」亭,「山左右有奇石,西曰飛來,東曰玉玲瓏。山之西穿石洞而南,洞口恭勒御題曰鷲峰」。有「奇石盡含千古秀,好花長佔四時春」和「地學蓬壺心自遠;身依泉石興偏幽」等與奇石假山有關的楹聯。故而這裡有「文石聳立,佳木從生」之譽(《日下舊聞考》卷十六、卷十七《國朝宮室》)。吳振?則認為:「大內宮殿,崇宏肅穆,非苑囿比。乾隆五年(1740)葺建福宮……其間幽邃靜麗,各極其勝。花竹樹石,布列遠近,其規制與內宮殊不同也」(《養吉齋叢錄》卷十七)。
壽安宮,在慈寧宮北,本明代咸安宮舊址,乾隆十六年(1751)改建,為先朝嬪御居止處,宮內後庭中亦「疊石為山」。(《日下舊聞考》卷十九《國朝宮室》;按據本刊與作者實地考察,壽安宮內假山石現已不存)
文淵閣,位於文華殿後,乾隆三十九年(1774)創建,用貯四庫書籍。閣後疊石為假山。(《日下舊聞考》卷十二《國朝宮室》)
南三所,文淵閣東北、三座門北有殿宇三所,因相對於御花園東之北五所得名。有擷芳殿,覆以綠瓦,為皇子所居,仁宗嘉慶初出宮時的府第。嘉慶中,宣宗與諸皇子也居此。宮殿之外東南亦有假山奇石。(《日下舊聞考》卷十三《國朝宮室》及《養吉齋叢錄》卷十七)
由此可見,清代宮城之內至少增加了六處假山奇石觀賞景觀,且主要集中在乾隆時期。
描摹山水的自然情懷
唐代宮苑觀賞石因史料局限難以確指其布局特點;宋代奇石假山集中疊置於艮岳,金代奇石假山集中疊置於中都城西苑瓊華島;南宋奇石假山集中疊置於行都臨安德壽宮,是時,「高廟(按宋高宗)雅愛湖山之勝,於宮中鑿一池沼,引水注入,疊石為山,以象飛來峰之景,有堂扁曰冷泉」(《夢粱錄》卷八《德壽宮》及《武林舊事》卷四《故都宮殿?德壽宮》夾注);元代宮苑奇石假山則集中疊置於大都皇城萬歲山瓊華島,另在奎章閣有靈璧石,隆福宮和興聖宮西均置假山,小蓬萊多立奇石;明代宮苑奇石仍沿元代集中疊置於瓊華島外,又在宮城內小南城疊置有假山秀岩,在御花園疊置了堆秀山並布置了奇石,另在西苑芭蕉園亦有珍石布列;至清代,尤其乾隆時期,宮苑觀賞石空間布局迅速擴展;除明代已布置者外,清代僅紫禁城內新疊置假山奇石即多達六處,在皇城西苑中則出現了更多的假山奇石,形成新的空間格局,一如上述。
清代宮苑假山奇石等觀賞景觀增多,不僅與自古以來山水審美和山水園林塑造的空前發展有關,而且與封建帝王個人迷戀山水景觀和模擬山水景觀的個人興趣有關。
中國山水審美和山水園林塑造擁有悠久傳統,至明清時期形成高潮。仿效自然山水景觀構築為園林佳景的有機組成部分,尤以江南為盛。明末計成著《園冶》是對明代及其以前我國造園藝術和造園成就的科學總結,其中對掇山與選石的原則和技巧介紹甚為詳明。關於掇山,「立根鋪以粗石……方堆頑夯而起,漸以皴文而加;瘦漏生奇,玲瓏安巧。峭壁貴於直立,懸崖使其後堅。岩、巒、洞、穴之莫窮,澗、壑、坡、磯之儼是;信足疑無別境,舉頭自有深情。蹊徑盤且長,峰巒秀而古」,可得「多方景勝,咫尺山林」的效果。諸賞石中的太湖石「以高大為貴,惟宜植立軒堂前,或點喬松奇卉下;裝治假山,羅列園林廣榭中,頗多偉觀也」(《園冶》卷三《掇山選石》)。這不僅反映了明代造園藝術在假山賞石疊置方面的成就,而且對後世造園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
石頭是微觀的山的意象。
石頭不是物質的再現一座山,而是一個具有象徵意味的理想意象。
它們的作用是替代夢境中的仙境美景。
※浙江最早紙幣拍賣再創紀錄 大清寶鈔17萬落槌
※摩蘇爾老城區?難以修復的戰爭創傷
TAG:多彩貴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