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興寧籍早期同盟會員羅金蘭,暗殺隊重要成員!

興寧籍早期同盟會員羅金蘭,暗殺隊重要成員!

互動興寧

寄託興寧遊子對家的思念

來源:梅州日報

在興寧籍的早期同盟會員之中,孫中山先生除了將「張清源」其人改名為張杜鵑之外(張杜鵑,1874-1943,興寧寧中鵝湖村人,見2016年11月30日本欄),鮮為人知的是,孫先生還將一位與張杜鵑同齡、同籍的羅金蘭改名為「羅立志」。羅金蘭(1876-1936),又名立志,寧新區水樓村(今興寧市寧新街道辦事處水樓村)人,是同盟會早期暗殺隊的重要成員,曾任北伐軍炸彈營營長、潮州稅局局長、廣東籌餉總局參議等職,也是興寧民眾醫院創辦人之一。

羅金蘭

興寧市寧新水樓村羅金蘭故居「豫章堂」祖屋

晚清之際,國家內憂外患,狼煙四起,百姓民不聊生,蜩螗沸羹。來自嶺東客家籍的仁人志士奮起抗爭,救亡圖存,這其中便包括生於寧新區水樓村的一個貧苦家庭的羅金蘭。少年時代的他,常見父親因家計無著而興嘆,母親常為無米之炊而心憂;他耳聞目睹的是官吏、地主的橫行霸道,農民兄弟的貧病交加。對此,他十分憤慨:同樣生而為人,為什麼有人能坐享其成,而有人辛勤勞動卻食不果腹!

少年時的疾苦,孕育了羅金蘭對農民兄弟的感情,鍛煉了他的意志,也鍛造了他愛打抱不平、見義勇為的精神氣質。正是少年時期的艱苦磨練,使得他具備了強壯的體魄,和堅定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意志。此後他加入三點會、追隨孫中山鬧革命、組織敢死隊光復汕頭,乃至鄉居時興辦民眾醫院……凡此種種,皆是其少年時期心中大志的外化。

先加入三點會 再追隨孫中山

在梅州的客家人群體,其秘密會社在有清一代的200多年裡一直存在,這與明清鼎革時李士淳、羅萬傑等反清復明的遺民一脈相承。在清代的梅州,洪門的一個分支——三點會(也叫做「三合會」「三和會」)暗地裡非常活躍,尤其是在興寧、五華,到了清末的辛亥革命,三點會與反清的同盟會革命者結盟,各地掀起的反清鬥爭風起雲湧。其主要頭目是鄭士良(歸善人,即今惠陽區),成員有李廷山、張谷樓、潘亞新、何裕古等。那時的三點會主要分布在窮山僻壤、清廷統治力比較薄弱的地方。在羅金蘭家鄉附近永和飯包坑的「觀音宮」神廟,是三點會的重要活動據點。對貪官污吏和地主階級的憎恨,對黎民百姓疾苦的感同身受,讓正處於青壯年的羅金蘭成了三點會的積极參与者。

1901年光緒《辛丑條約》簽訂後,受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影響的飯包坑三點會會眾怒吼了!白扇正首領潘亞新帶領數百名好漢開出山區,走向平原,浩浩蕩蕩去燒教堂、殺教士、懲貪官、打惡霸、攻羅崗、圍縣城……弄得洋教士喪魂失魄,官吏膽戰心驚,會眾揚眉,萬民叫好。精通武術的彪形大漢羅金蘭,在歷次攻殺中,都奮勇爭先。可是在焚燒坪塘教堂的戰鬥中,他被團警所執。據上世紀80年代初、時年96歲的羅金蘭姊丈潘亞元追述:「當時,我到衙背石家祠給金蘭送監飯,看見他被鐵鏈綁於夾石上,我不禁掉下眼淚,他卻神態自若地安慰我說:『別哭,請告訴我姊,在審判我時,我只承認參與鬧事,並無加入三點會,很快就會釋放的。』不久,羅金蘭得到村裡同宗舉人羅伯翔力保和村人羅燕賓出錢營救,官府始作誤捕而釋放。但是,不久官府又發出通緝令:活捉潘亞新,賞銀一千元;活捉羅金蘭,賞銀一百元……於是興城再次陷於抓人、殺人的恐怖中。金蘭只得離鄉背井,星夜出走,輾轉到達馬來亞霹靂州紅毛錫場當挖礦工人。」

1905年,孫中山等人在日本成立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的中國革命同盟會;1907年後,孫中山與汪精衛、胡漢民等在南洋另組同盟會總部,並在當地宣揚這十六字綱領。一天,羅金蘭在廣場上遇到了正在演說的孫中山。孫中山的一言一語,叩開了羅金蘭的心扉。幾天之後,他特地謁見孫中山,慷慨陳詞,由入三點會搞起義,談到做礦工時的身受壓迫,以及自己早懷獻身革命的夙願,當即交出歷年積蓄的300多元。孫中山為羅金蘭的真誠所感動,即允予填表參加同盟會。此後數年間,羅金蘭就在礦場一邊開礦,一邊為革命募捐而努力,並得到了孫中山的嘉許。

1910年,羅金蘭滿懷豪情首次回國,參加了廣州新軍起義。他率華僑炸彈先鋒隊,積極參戰,英勇異常。但這次起義因準備不周、後援不繼以致失敗。孫中山勉勵革命黨人繼續「鼓其勇氣」,並強調當前應積極籌集款項,作好「充分之準備」。羅金蘭受命重回馬來亞霹靂州,依舊邊開礦邊籌款捐獻。此外,他還另邀數位礦工,從事研究改進、提高威力的手榴彈製造技術。

1911年冬,武昌首義革命功成,孫中山由歐洲回國;次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被推為首屆臨時大總統。羅金蘭第二次回國,被提任為北伐炸彈營營長。此後,他常以「炸彈大王」喻培倫為革命殉職之壯舉激勵自己,圖報國家。

這個時期,羅金蘭頗得孫中山先生器重,常聽候孫中山先生調遣工作。

晚年歸故里 鐵肩道義擔

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羅翼群遭蔣介石排擠。1927年「四·一二」後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反革命面目完全暴露。這時的羅金蘭,已厭倦了於國於民毫無意義的軍閥混戰,決定結束戎馬生涯,辭職回到故里,以承辦稅捐為業,並致力於革除當時興邑承包煙賭捐稅之惡政,醉心於濟困扶危和地方公益事業建設。

1933年,承包興寧縣煙捐的巨頭曾廣達,派了三四名稅警前往大羅屋村捕捉購用私煙的小煙館主羅士古。羅士古拒捕,慘遭槍殺,引起訴訟。興寧法院僅判決被告曾廣達給原告(死者親屬)賠五百元白銀結案。其時,東門外羅氏家族的族紳們,因懼曾廣達及其後台勢大,多主張勸原告人領款息事為宜,羅金蘭則大不以為然說:「打死一人,罰五百元了事!那麼,死者家屬願出五百元,不也可以打死被告嗎?如此辦案怎成?」羅金蘭指責法院不公,又親往廣州斡旋。結果使法院重判增加罰款厚撫死者家屬,此案遂告了結。羅金蘭這一義舉,深得邑人好評。羅金蘭常為族人排解大小糾紛,均不阿權貴,秉公論斷,鄉民稱頌,弱者感恩。

1936年,羅金蘭病逝於家中。噩耗傳出,村人多前往哭靈或行孝。而剛剛獲授陸軍少將的羅梓材亦親自主持治喪,許崇智將軍即匯二百元為香儀,羅翼群先生更特回里前往看望羅金蘭的家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互動興寧 的精彩文章:

大年初五迎財神,這些小動作會嚇跑財神,注意!

TAG:互動興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