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的,或許也是蘋果的 2017 年度最佳產品:AirPods
我們相信無線的未來,未來你的所有設備都直覺相連。這一信念驅使我們設計出了新的無線設備—— AirPods。現在,我們僅站於努力實現數年後無線化未來的開端上,到那時,科技能實現人與設備的無線自動連接。
——喬納森·伊夫(蘋果首席設計官)
回顧2017年自己的數字消費生活,回觀蘋果在新產品上的新動向,能強烈感受到蘋果公司對「無線化」趨勢的認定和趨近。其間,蘋果激進地砍掉新款iPhone和MacBook上的一系列介面,激發了消費者的不滿和觀望情緒,蘋果也因這一做法,被調侃成營銷產品配件和轉接頭的公司。但,「無線化」促成的蘋果產品本身及產品之間連接的流暢體驗,著實讓我看到了設備無線化給生活帶來的便利,強烈期待在未來,蘋果能實現「無線化」的更多可能性。
蘋果在 2017 年發布的新品里,iPhone 8 和 iPhone 8 Plus 帶來的更新乏善可陳,全面屏 iPhone X 經歷了 9 月火熱的首發過後,年底也迅速降溫,如果讓我來選蘋果2017年度的最佳產品,那無疑是銷量和消費者口碑都極好的AirPods。
購買建議:現在就買
其實,AirPods 早在前年,就隨 iPhone 7 的發布一同面世。同年年底開啟訂購,除了首發搶購到的外,大部分消費者都是在經過四到六周的漫長等待,到 2017 年才拿到貨的。將 AirPods 大致劃歸為 2017 年的產品,並不為過。即使到 2018 年年初,AirPods 以大陸官網 1288 元(美國官網 $159)的價格,依然能保持強勁的銷量,在歐美等地賣脫銷 ,成為蘋果史上最暢銷的「配件」。
漂亮的白色 AirPods
▍被倒逼的無線生活
我在入手 iPhone 7 的起初,就為這款砍掉 3.5mm 耳機介面(iPhone 上最後一個模擬輸出介面)的新設備所困擾。僅保留一個 Lightning 介面的硬體調整,讓平時最常使用 EarPods 等有線耳機來聽歌的我,無法完成「邊充電,邊聽歌」的使用場景。iPhone 7 續航的提升並不顯著,電池容量僅 1960 毫安時;加之,自己又是手機的重度使用用戶,慣常半天就要充電一次。如果正在佩戴耳機,需要充電時,往往要中斷使用,非常影響使用體驗。
「發明已百年的音頻介面,與我們相伴太長時間。」
蘋果高管菲利普·席勒在當時的發布會上認為,新設備將耳機改掉,併到Lighting介面,是源於巨大的膽識,希望更大限度利用設備空間(原耳機介面功能單一,還佔空間),推進移動設備的音效。即使這些理由都合理,iPhone 7也帶來了防水性能、壓力感測Home鍵等新特性,但蘋果公司還是又一次先於業界,帶頭挑戰用戶多年的使用習慣,略顯適時地給出「Wireless」的解決方案—— AirPods。
果粉不是第一次遇到設備倒逼用戶適應「新趨勢」的境況了,早年,蘋果就有先於時代,取消 Mac 上軟碟機、光碟機、乙太網介面,強推 Thunderbolt 的範例;到現在,MacBook Pro 上僅剩要搭配很多轉接頭使用的 Thunderbolt 3 介面(相關話題,播客 Checked 有討論:#23:激進與保守:MacBook Pro),造成現在,即使使用蘋果所有設備的最新款,最新款之間的兼容性也你會感到膈應。也就在這時,我開始關注無線耳機(少數派相關文章:合輯 | 不喜歡 Lightning 耳機介面?這 11 款藍牙耳機讓你擺脫線纜的束縛)。在 2017 年 2 月,購入了跳票半年之久的 BeatsX ,自此有了第一款無線耳機。
第一款無線耳機:黑色的 BeatsX
而在5月,參加少數派×數碼荔枝「三周年活動」的福利活動,意外獲得了一副AirPods。在和BeatsX對比使用了大半年後,真切地感受到AirPods帶來的出色產品體驗。同年也陸續購入了MacBook Pro 2017 款和Apple Watch Series 3(蜂窩網路因特殊原因無法使用),所帶來的驚艷感和未來感都不如AirPods強烈。
▍最驚艷的蘋果年度產品
上手AirPods的第一印象,便是覺得它配對連接極快。和一款蘋果設備配對後,通過 iCloud,就可以直接連接到自己的其他蘋果設備上使用。得益於內部搭載的 W1 晶元,使得 AirPods 能夠最迅捷地融入蘋果閉合完整的生態系統,可以在 iPhone、iPad、Mac、Apple Watch 等設備上實現快速切換,一切過程於瞬間完成。
W1 晶元是 AirPods 的核心
GIF
iPhone 揚聲器與 AirPods 的極速切換
GIF
Mac 揚聲器與 AirPods 的極速切換
起初最擔心的「容易丟失」的問題,在使用後也大為放心。上手大半年,AirPods在步行、騎行甚至跑步中,幾乎沒有在我佩戴時意外掉下過(佩戴適宜程度可能因人而異,防丟可參看少數派文章:AirPods 丟失防範與查找指南)。令人驚異的是,AirPods可能也是最抗摔的蘋果產品,在我多次進行非常規的操作使用(穿脫衣服、洗臉等),不慎將AirPods從高處摔落後,耳機依然完好無損(請勿故意嘗試)。同樣程度的摔損,iPhone 等設備恐怕要碎屏送修,甚至直接報廢,AirPods的抗摔能力,優秀得不像電子設備。雖然未作產品的賣點宣傳,AirPods依舊有出色的防水性能,即使被完整浸入水中(請勿故意嘗試),用紙巾擦乾後又可正常使用,大大減少我在使用時的顧慮。
AirPods 的續航同樣有著不錯的表現,單側耳機電池容量 93 毫瓦時 ,一次充電可使用5小時,半天全負荷使用毫無壓力。觸及低電量時,AirPods 會有兩次提示音;此時,將耳機放入充電盒中,即可實現快速充電;充電盒的電量可為 AirPods 充滿兩到三次,配合充電盒使用,續航可超過 24 小時。在一側耳機沒電、遺失,或只想使用一側耳機,單側耳機仍可正常使用。我在中度使用下,平均兩到三天給充電盒充電一次,遠低於給 iPhone、iPad 和 MacBook 充電的頻率。
GIF
推開充電盒就可在 iPhone 上查看 AirPods 的電量
在佩戴體驗上,AirPods 接近 EarPods,同樣了採用蘋果經典的白色外觀。除充電盒的配對按鈕外,沒有任何物理按鍵,交互通過輕觸來完成,「Less is more」,使得產品顯得乾淨、簡潔。佩戴上或許有略顯高調的觀感,在戶外使用時,也需常常忍受路人異樣的眼光,但輕便、暢快的使用體驗,還是極大提升了幸福感。AirPods 的音質雖然無法和專業的有線耳機相比,但它的著力點也不在於此。
▍與 BeatsX 相比,AirPods 強在哪?
作為同期推出的、同等價位(僅相差100元)、同樣主打W1晶元,甚至同樣跳票過的無線耳機,在兩款產品都深入體驗過後,結合個人的使用需求,我更加推薦入手AirPods。
簡捷性
當要使用 BeatsX 時,用戶需要長按線控給耳機開機(伴有冗長唐突的、設定上無法取消的開機提示聲,深夜或安靜環境下使用會很驚悚);而得益於麥克風、光學感測器、運動加速感應器等元器件,AirPods 在戴入人耳後,即可快速感應識別,重新自動連接上次連接的設備;配對成功僅伴有輕短的提示音;當你連接上 AirPods,卻被識別到未佩戴時,設備仍會通過揚聲器播放音頻。若聽歌中途,臨時取出耳機,BeatsX 需要手動暫停,否則音樂會一直播放,直到電池耗盡;而 AirPods 取出耳機時自動暫停音樂,帶入後自動播放音樂,整個流程打磨細緻得很「蘋果」,「It just works」。
AirPods 的交互邏輯:
取出單只耳機,音樂自動暫停,放回該只耳機,音樂自動重新播放。
取出兩隻耳機,斷開連接,放回一隻重新連接,音樂手動操作播放。
在長期不用時,BeatsX 出於省電的考慮,會自動關機;若一天單次使用耳機的時間不長,但頻率較多,加上充電時也會自動關機,就得反覆進行「開機」、「關機」的操作,操作起來拖沓又黏滯。AirPods 在使用閑隙的低能耗,直接消弭了「開關機」可能帶來的負擔。
便攜性
BeatsX 有專門提供的硅膠材質的黑色收納盒,耳機線需要採用特定的卷法方能放入,在匆忙中可能只得胡亂一塞;耳塞帽和收納盒都極易沾灰。而 AirPods 在不使用時,直接把耳機插入充電盒即可,磁力吸附的盒蓋和充電孔讓整個收納流程輕鬆、簡便;你將充電盒打開、倒置,耳機也不會從中掉落下來。AirPods 的充電盒所佔體積也比 BeatsX 小很多,平日攜帶放入上衣、褲子口袋都無臃脹感。
通話性
在接聽電話時,BeatsX 如通過手機操作,語音從手機聽筒出來;用線控操作,語音則從耳機里出來;若你正在使用手機,下意識用手機接入電話,就必須拔出耳機來接聽,音頻從耳機孔轉接到聽筒也有些許延遲,需要一定的學習成本來培養「肌肉記憶」。而使用 AirPods 通話,默認的是耳機接聽(輕拍兩下接聽,輕拍兩下掛斷),更符合用戶的使用習慣。
運動性
BeatsX和AirPods雖然都非運動耳機,但「運動」也是無線耳機的重要場景之一,可堪一用。我分別嘗試帶兩款設備到戶外運動——邊跑步邊聽歌,兩款產品帶來的使用體驗是迥乎不同的。
BeatsX作為入耳式耳機,運動時會帶來比較明顯的聽診器效應,長時間佩戴耳朵會有脹痛感;切歌時,需要順著耳機線找到線控的位置,比較繁瑣,也容易拉扯耳朵。在長時間、高強度運動下(如長距離夜跑),過長的線纜隨身體擺動、黏著汗液帶來的不適感,這些,都讓BeatsX不適宜在運動狀態下使用。而AirPods採用的是半開放式的機身設計,僅 4 克重,掛在耳朵上無繩牽扯,較為輕便,切歌直接輕拍耳機即可。即使在夏天,運動大量出汗,在我幾十次的夜跑中,AirPods 也沒有鬆動掉落下來,和 Apple Watch 組合,應該是當下最輕便的跑步「聽歌+記錄」配備。
更出色的蘋果耳機
當然,對照下來,並不是說 BeatsX 不是優秀的無線耳機。作為入耳式耳機,它帶來的隔音效果,讓用戶即使在嘈雜的環境中,也能沉浸地接收音頻信息;看似繁瑣的線纜,可以直接調整音量,也給用戶帶來更實質的安全感;Beats X 還有極為出色的續航和 Fast Fuel 快充技能。但謹從個人的需求出發,AirPods 與我的其他蘋果設備更近,也與我的生活更近。與 Beats X 相比,AirPods 更像是從蘋果產品樹上自然生髮出來的枝葉,不像 BeatsX 和其他無線耳機,在使用上仍有強烈的嫁接感。總的來看,AirPods 是更出色的「蘋果」耳機。
▍AirPods 如何改變我的生活
自從上手無線耳機,尤其是使用了AirPods之後,方便的使用體驗,讓我平日在不使用時,也將 AirPods 掛在耳朵上,成為除眼鏡以外,自己身體接觸最多的單品,現在已經難以想像怎樣回到用有線耳機的生活。方便的使用體驗,也讓我更便捷地消費音頻產品內容成為可能。
2017年,我不僅有了更多聽音樂的時間,也開始廣泛而大量地訂閱收聽播客;不僅會比對哪個音樂 App 的版權更多,也開始斟酌蘋果官方的 Podcasts(從 iOS 8 開始預裝到系統),第三方的 Castro 2、Overcast、Pocket Casts 等,到底哪款泛用型播客 App 更好用。播客已經徹底融入了我的生活,給生活習慣帶來一系列改變:平時會邊聽播客邊進行物品整理和房間清潔,在日常通勤或閑暇狀態,也會通過播客來提高獲取信息的密度和效率,使用 AirPods 無疑降低了類似習慣養成的門檻。
多款第三方泛用型播客 App
簡單觀察,便可看到,近兩年,隨著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聲音被廣泛數字化,與聲音相關的創造和消費更加容易,值乎、分答、知乎 live、喜馬拉雅、得到等平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它們以音頻的形式,提供知識付費產品或服務,促成聽覺文化的擴張。少數派也從 2017 年開始,和知乎等平台合作,組織策劃,提供優質的音頻內容。
少數派 X 知乎的音頻私家課
正如凱文·凱利在《必然》中分析描述音樂的發展時所說:
數字化比特所具有的超導屬性,成為釋放音樂未知選項的潤滑劑。音樂在數字頻率上流入了廣闊的新領域。在前數字時代,音樂佔據了少量生態位:音樂被保存在黑膠介質上;也可以通過收音機播放;人們可以前往演唱會聆聽歌曲;每年還會有上百部音樂電影拍攝出來。而在後數字時代,音樂深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試圖佔領我們全部的清醒時間。充滿雲端的音樂如同雨水一般,通過耳機澆在我們身上,無論我們是在鍛煉,還是在羅馬度假,亦或是在車輛管理局排隊等待驗車。音樂佔據的生態位以爆發性的姿態噴涌而出。
聽覺文化能在視覺文化如此猛烈地擠壓下,依然能夠逆流而上,我認為,原因也在於,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下,人的心智不是在所有時間,都適宜接收「帶寬」過高的信息。而「音頻廣播是一種很特別的媒介,比視頻、圖畫和文字都更能直接訴諸情感」,提供有用的「濕貨」,使播客(Podcast)也乘風興盛起來。
聲音的數字化,加速了互聯網發展澎湃而來的「信息流」(streams),是每個網路公民必須面對的大趨勢。而設備的「無線化」,無線耳機的出現,無疑迎合併促成著「信息流」與信息消費者的連接。
現在,我想了解科技圈、App 圈的最新動態,不僅可以瀏覽少數派、MacRumors、9to5mac、IDowningblog 等網站的文章,還可以通過收聽Checked、Under the Radar、The Talk Show等播客節目來知悉。
我目前還在大學讀研,作為一名文科類研究生,日常的課程上需要閱讀大量的文本、文獻,長期面對書本、電腦和 Kindle,不留神就會過多用眼;如果課餘還經常通過視覺來汲取過多的新鮮資訊,會有一定意義上的健康風險。此時,自由暢快地收聽音頻內容,對我而言,不僅是對閱讀資訊外的補充,也是對身心的放鬆。
當下,在國內的喜馬拉雅 FM、荔枝 FM,國外的亞馬遜 Audible 在有聲書市場的開拓上風聲漸起,蘋果也開始重視並發力相關領域:在 2017 年 6 月的 WWDC 上,宣布給播客播主提供 Podcast 的數據分析服務,在 12 月上線了該服務的測試版;也在 12 月,收購了美國本土的一家音頻搜索工具公司。在可見的未來,運營一個播客節目,可能會像微信公眾號一樣,成為流行的自媒體平台。
反面看,2017年,通過AirPods時刻接收信息,也給我造成了一定意義上的信息過載,給心智上的「過濾」機制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多的音樂和播客時間,帶來更多的陪伴感,也讓自己對「安靜」環境下的不安感上升,對不處於即時接受信息狀態的忍受度下降,使得自己在不戴 AirPods 的狀況下,更容易出現信息焦慮:在坐公交或地鐵時,如果不做什麼事情、不接收什麼消息,會覺得在荒廢時間。現在基本適應了「2×」甚至「3×」倍速來收聽播客,平日與人長時間用平緩語速交流,也會更快沒有耐心。加上 AirPods 在戶外場景下使用,需要提高音量方能聽清聲音的細節,過大的音量在無形間會對耳朵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這些都是在適應無線生活時需要注意的。
▍關於AirPods,還有什麼可期待的?
蘋果分析師郭明錤表示,AirPods 在 2018 年的出貨量將實現翻番,正在深刻改變無線耳機用戶集中於商務人士和音樂發燒友的固有印象。可預測,未來幾年,會有更多的廠商加入到「無線化」的浪潮當中,在設備、配件的升級上,謀求「無線化」的創新點和贏利點,這波潮流將波及廣泛的科技行業(如 Tesla 的 Model S 已可實現無線充電),引發大眾對相關健康風險和隱私風險的激烈討論。而 AirPods,在廣受市場認可的同時,這款最具「明天屬性」的產品,仍然有很多值得期待的地方。
更好的充電盒
傳聞今年下半年,蘋果將發布AirPods 2,升級充電盒,以搭配無線充電板AirPower,實現無線充電。AirPods 如鵝卵石般光滑漂亮的充電盒上,極易留下難以清理乾淨的劃痕,在用戶注意使用,加套保護套的同時,也希望蘋果在充電盒外殼材質上給出好的解決方案;擴充充電盒本身的電池容量(現有 398 毫安時)。
無線充電板 AirPower
手勢效果
iOS設備升級到iOS 11後,AirPods可定製手勢效果,目前支持Siri、下一首、播放/暫停、上一首、關閉等動作,感覺開放得依舊有限(越獄插件 Siliqua 制定輕觸四次的手勢效果,早於 iOS 11 出現)。期待在下一步的軟體、硬體升級中,實現更多的手勢效果。
iOS 11:在藍牙設置里定製 AirPods 手勢動作
傳輸距離
AirPods 的傳輸距離過短,時常會遇到將所連設備置於房間內,耳機離開房間 10 米以外便斷開連接的窘境。而同一陣營的 BeatsX 已經達到 class1 藍牙技術的標準,希望 AirPods 2 在傳輸距離上能有更好的提升。
語音控制
無線化,是智能生活圖景的重要組成元素。AirPods 是音頻產品的輸入口,也是語言控制的輸出口。通過輕拍 AirPods 呼出 Siri,可以快速地實現 AirPods 與蘋果硬體連接,搭配今年將出的 HomePod,實現對 Homekit 智能家居產品的管理,也是今年蘋果新品在構建未來生活上值得期待的部分。
AirPods 通過 Siri 接入蘋果生態圈
▍其他期待點
對每一次的硬體升級,消費者普遍期待新設備有更好的續航表現,有更多的靚麗配色(BeatsX已有六種配色),蘋果在接下來對 AirPods 的更新,是否會有所回應?在iOS 10.3推出Find my AirPods之後,蘋果能否提出更好的追蹤保護方案?是否能帶來有更好的音質和降噪表現?這些,只有等今年的下半年的AirPods 2 自己來揭曉了。
※手機越用越卡、容量不足?這份「低配手機生存指南」拯救你
※拋棄網易雲音樂後,它成為了我心目中最優秀的「音樂服務」
TAG:少數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