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方軍:區塊鏈去中心化真的重要嗎

方軍:區塊鏈去中心化真的重要嗎

鈦媒體 TMTPost.com

|科技引領新經濟|

鏈得得App重磅上線「得得專欄」——Get Knowledge Get Money ,掃碼下載App來給這些幣圈鏈圈最有思想的專業領袖瘋狂打Call吧!本期『得得專欄』作者簡介:方軍。資深互聯網人,跨界於技術、管理與內容。曾任創業邦執行總裁、現代傳播集團CTO。著有《創意,未來的工作方式》(2016年11月中信出版)。

區塊鏈作為一項技術,圍繞它的去中心化,不應該抱著理想主義的態度,認為理想的情況下它應該是什麼樣,而應該抱著實用主義的態度,持續發展這項技術、尋找它的應用。

圍繞區塊鏈技術的幾大迷思之一是「去中心化」(dentraliazation)。圍繞這個話題經常引發激烈的爭論,並且這是信仰級的爭論,你信或不信?

但我以為,區塊鏈作為一項技術,圍繞它的去中心化,不應該抱著理想主義的態度,認為理想的情況下它應該是什麼樣,而應該抱著實用主義的態度,持續發展這項技術、尋找它的應用。

比特幣的去中心化

區塊鏈是發明比特幣的過程中被創造出來的,現在,比特幣這一數字加密貨幣是區塊鏈上的主要應用。因而我們討論區塊鏈時,總會回到中本聰這個神秘天才發明比特幣的源頭去。

在技術上,中本聰發明比特幣所採用的兩項技術基礎是長期存在的:密碼學與分散式計算。

中本聰沿著前人尋找數字世界的類似現金這樣的事物的思路,為之加上了兩個東西,從而創立一種「個人對個人的數字現金」(或點對點數字現金)。他所加上的兩個東西都是去中心化的:

其一是「結果」:一種數字化現金。這種數字化現金,是去中心化的。

它的發行不像國家法定貨幣或其他如遊戲中的虛擬貨幣,需要由一國央行或遊戲公司來發行。

它的使用,可以直接個人對個人,不需要中間的銀行或第三方支付機構作中介。

它的存儲也是去中心化的,過去我們的錢是存在銀行,現在,我們的比特幣錢包,實際上是我們每個人的銀行。

比特幣的使用和存儲的去中心化,實際上可以看成是「去中介化」。

其二是「過程」:比特幣發行與賬本存儲。這兩個過程是去中心化的。

當然更準確地說是分散式的(distributed),因為這裡討論的已經是分散式計算,而非理念。

分散式網路中計算機通過進行計算來爭取記賬權,獲得獎勵的比特幣,也即,發行權去中心化,交給了一個分散式計算機的網路。現在,比特幣網路的節點有上萬個。這些在按工作量證明(PoW)爭奪記賬權的計算機節點,它們所做的事就是人們通常說的比特幣「挖礦」。

過程的去中心化還體現在,記錄比特幣所有交易信息的賬本,不是存儲在一個中心資料庫中,而是分散式存儲在這些計算機節點中。這個賬本,就是狹義上的區塊鏈。我們每個人也可以用自己的計算機把比特幣的賬本下載下來,只不過如果我們不參與記賬,我們下載和同步的只是一個副本而已。

當區塊鏈這項技術被從比特幣系統中發現,並被剝離出來獨立發展之後,區塊鏈的去中心化,主要體現在過程上了。因而,雖然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和分散式(distrubution) 有區別,但對於區塊鏈來說,兩者可以視為相似的:區塊鏈,是用一個分散式網路,取代過去的的單一中心。

類比看,我們也可以這麼說:

分散式的區塊鏈是市場經濟,而單一中心是計劃經濟。

當區塊鏈作為一項技術往前發展演變時,那種回到上古時代的理想主義,是不符合技術發展的規律的。區塊鏈技術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實用主義主導的過程。

公有鏈、聯盟鏈、私有鏈的去中心化

區塊鏈在作為一項技術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有了三種方式:公有鏈、聯盟鏈、私有鏈。

比特幣的區塊鏈,是最理想化的公有鏈,任何人都可以把計算機接入這個網路,無須徵求任何人的許可。

目前看,也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完全控制比特幣這條公有鏈的發展。圍繞它也形成極其活躍的生態,比如我較為認可的閃電網路,它擴展了區塊鏈的支付功能,比如我不認可的各種分叉比特幣形成新的幣種。

現在還有多個被廣泛的接受和使用的公有鏈,比如以太坊,另外還有多個公有鏈技術。

聯盟鏈,也就是說,它不是對所有人開放,任何一條聯盟鏈都是屬於一個多個實體組成的聯盟,你要加入其中,需要獲得許可。

通俗地講,聯盟鏈有兩個條件:要有一個盟主,要有眾多會員單位。

目前被廣泛認可的聯盟鏈,是用於全球金融機構間支付、結算的Ripple(瑞波)。

現在我們看到的各種所謂自稱「行業公鏈」,也許其主鏈上線後邏輯上允許任何人加入,但實質上還是一個行業聯盟形成的聯盟鏈。京東所做的區塊鏈溯源項目,也可以看成是一個聯盟鏈。

騰訊區塊鏈(TrustSQL)、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的區塊鏈項目在過去這段時間也備受關注,雖然它們有作為雲服務開放給所有人的設計,但基本上可視為一種聯盟鏈。

私有鏈,就是由單一主體完全控制。

私有鏈也有著豐富的應用場景。

比如一家大型公司、金融機構,它內部應用區塊鏈技術來改善流程、提高效率,這個時候它的區塊鏈即是私有鏈。

比如,如果某一國家的司法機構建立一條區塊鏈,用於進行法律證據的存儲,那也可以視為這個政府部門的私有鏈。

我們可以看到,從公有鏈,到聯盟鏈,再到私有鏈,去中心化的程度在減弱,但這是一項技術在使用中的自然的演變。

有意思的是,在另一個層面,不管是公有鏈、聯盟鏈、私有鏈,它的技術還是分散式的,都依然是以不可篡改的分散式賬本來取代中心化的資料庫,變化的只是範圍。

區塊鏈的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

談到區塊鏈的理想主義與實用主義,其實我們可以參考的是互聯網和互聯網的前身阿帕網(APPANet)。

互聯網的設計思想是去中心化的,這個網路它的早期設計原則就是,即便網路中的部分鏈路斷開了,網路依然能夠傳遞數據、能夠運轉。今天的互聯網更是如此,它是一個全球超級大網,無人能夠通過攻擊某個核心節點,讓整個網路癱瘓。也即:

互聯網的去中心化特徵,從一開始就存在,且越來越強大。

但是,從一個小細節我們可以看到,互聯網的發展並不是一直死守「去中心化」的理想,這個細節就是現在的「域名」系統。我們有些人曾經經歷過輸入IP地址去看某個伺服器上網頁的階段,但後來,域名成為互聯網發展助力,域名和IP地址形成某種對應關係,域名讓那個普通人能夠使用互聯網。

從應用上來講,域名也讓互聯網變得可用。比如,我們可能訪問同一域名,但根據你所處的位置、伺服器的情況,可以把你導向不同有著不同IP的伺服器,讓你有更好的用戶體驗。

從IP到域名,發生的變化就是從去中心化到中心化。

全世界到現在依然只有13台域名根伺服器,1個為主根伺服器在美國。其餘12個均為輔根伺服器,其中9個在美國,歐洲2個,位於英國和瑞典,亞洲1個位於日本。

所有根伺服器均由美國政府授權的互聯網域名與號碼分配機構ICANN統一管理。

在區塊鏈的技術發展中,其實也發生類似的案例。比如EOS這個備受關注的新公有鏈(仍在開發中,預計將於6月1月主鏈上線),不是像比特幣那樣擁有數萬且不斷增長的平等節點,而由21個節點來主導記賬。

我不是說EOS的21個節點可以類比為域名伺服器,畢竟它們處在兩個不同層次,但不妨可以說,EOS的這種用21個節點來協調區塊鏈的一致性機制,可能並不像它的尖銳批評者說的那麼糟。

中心化交易所的悖論

隨著大量的數字加密貨幣(coin)與代幣(token)出現,現在人們進行虛擬幣交換,往往是選擇在交易所進行,比如中國人熟悉的有OKEX、火幣、幣安等。

這也是圍繞去中心化與中心化的一個有趣的悖論。

比特幣的初始設計,是讓個人與個人能夠在無須任何中介,就可以相互轉移比特幣這種數字現金。邏輯上來講,兩個人要進行虛擬幣的交換時,比如一個人有比特幣,另一個有以太幣,他們二人要進行虛擬幣交換,完全可以直接轉賬。早期,的確有比特幣的早期愛好者是這麼做的。

但現在,全世界主要的虛擬幣就是在各種交易所完成的。它們可能是合規的、也可能不合規的,但在全球是一種已經存在的現實事物了。人們通常將區塊鏈分成所謂的「幣圈」與「鏈圈」,交易所這個中心化的事物是整個幣圈的主導者。

交易所是一個極度中心化的事物,但是,它是人們需要的:

它創建了一個活躍的市場,讓人們可以匹配;

它提供了很多工具,協助人們進行交易;

它也提供了中心化的信用,很多人的虛擬幣實際上不是按理想化的存在自己的數字貨幣錢包,而是存儲在交易所中。

圍繞交易所有兩種可能的變化,也同樣反映的是去中心化的悖論。

一是,中心化的交易所,不符合人們的「去中心化」理想,因而有很多人試圖建立分散式交易所。所謂分散式交易所,可以理解成,有一個軟體,任何人都可以建一個交易所,叫上周圍的哪怕就幾個朋友、幾十個朋友來進行虛擬幣交換。但實際上,這種分散式交易所並沒有解決什麼問題,僅是美好願望而已。

二是,按現在虛擬貨幣發展的趨勢,世界各國對交易所進行監管是必然的事(注意:中國政策規定目前不允許交易所的存在)。未來,在一些國家,交易所可能需要金融牌照以及在政策的力量下進一步集中成少數幾家。

在這種情況下,虛擬幣交易所其實走向了進一步的中心化。

這不符合追求絕對的「去中心化」設計的人的設想,也不符合試圖在虛擬世界用加密技術建立無須各國政府管制的技術與經濟系統的極客們的設想。

但是,如果區塊鏈技術與經濟進一步發展,成為「信息互聯網」之後的「價值互聯網」,進一步連接實體世界與數字世界,交易所的集中和受到各國相應的監管,是必然的事。

不要過度理想化失控

對於「去中心化」,技術思想家凱文·凱利的《失控》(out of control) 這本書的標題就進行了非常精彩的描述。但我從凱文·凱利幾本書的描述中,我發現,他描述的東西其實是多個層面的,而不是單一的、極端的。

寫《失控》是30年多前,但那個時候他就非常關注密碼學的極客們。後來在2016年的《必然》中,他提到了比特幣,他認為:

如果貨幣,這個現代生活中最中心化事物,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中心化,那麼任何事物都可以去中心化了。

在比特幣和區塊鏈上,我們經歷這樣的變化過程:

一,人們認為,貨幣是不能去中心化的。

二,比特幣和它背後的區塊鏈創造一種去中心的貨幣。

三,它的實現方式是,區塊鏈用分散式的信任,取代了中心化控制的信任。

但是,如果看凱文·凱利描述去中心化的兩個案例,我們或許可以看到他更深層的想法。他第一次講述這個案例,是在《失控》中,第二次講述,是在幾年後《新經濟新規則》中。

他第一次講這個故事時,重點是「集群的力量」,第二次他講這個故事時,重點是「領導者的聲音」。

第一次是1990年的一次計算機圖形學大會,皮克斯電影聯合創始人、計算機科學家洛倫·卡朋特帶著一個電腦飛行模擬器來到現場。在會場上,有大約五千名與會者集體操作一個電腦飛行模擬器:

「在會場里,我們每個人都能控制大屏幕上的飛機,讓它上下左右飛行。但是,飛機只會根據我們五千人的多數意見來飛行,我們多數人讓它往上飛,它就上,我們多數人讓它往左飛,它就往左。」

凱文·凱利寫道,

「大家和我一樣,都被這分散的、無中心的的控制力深深折服了。」

但這不是這個故事的最終結局,還有第二季。

五年後,卡朋特再次來到這個學術會議的現場,這一次,他帶來了一個海底遊戲,眾人可以駕駛一艘潛水艇,在海底去捕撈海怪的蛋。

它的操作比上一次只是操控飛機要複雜得多。麻煩也發生了,凱文·凱利寫道,「我們都在不停擺弄著控制器,大聲叫喊、喊來喊去、指揮別人,可是這一回,魔法失效了,潛水艇一動也不動。我們沒能根本沒有形成合力,我們沒能操控潛水艇,讓它航行。」

這時,會場擴音器傳出了卡朋特的聲音,他通過麥克風對大家喊:

「大家為什麼不往右走呢?」

在這個聲音的指引下,幾千人協調起來,潛水潛動起來了,去捕捉海怪的蛋。

凱文·凱利把卡朋特的聲音稱為「領導者的聲音」。他因而得出了結論:

由無數小東西連接而成的網路,能夠產生巨大的能量。

但是,這種集群的力量,需要一點點來自上層的指點,才能充分發揮效果。

現在,關於區塊鏈的未來影響,最精彩的著作是唐·塔普斯科特 (Don Tapscott)寫的《區塊鏈革命:比特幣底層技術如何改變貨幣、商業和世界》,在其中,他也特彆強調了分散式權力或分散式的力量( distributed power)。

如果我們熟悉唐·塔普斯科特的思想,可能會更容易理解他說的話。

對很多做互聯網的人來說,唐·塔普斯科特深刻影響我們的著作是《維基經濟學》,他以維基百科這樣人們在互聯網上大規模協作而創作出來的知識體為例,說明分散式的力量、說明大規模協作的可能性。

但是,他在討論維基百科的經驗時,又花了大量的時間討論維基百科創始人。他總結出大規模協作的三條原則:

第一,生產的目標如果是信息或文化,則可以使貢獻者的參與成本最低。

第二,任務可以分解成小塊,這樣單個生產者能夠以小的增量進行貢獻,並且獨立於其他生產者,這使得他們的利益回報要遠高於投入的時間和精力。

第三,將這些模塊整合成一個成品的成本,包括領導能力和質量控制機制的成本必須要低。

這是一種實用主義的討論方式,分散式的大規模協作是理想,但如何操作則有著很多的考量與設計。

我們也可以說,

理想是理想,工程是工程。

圍繞區塊鏈的「去中心化」還將有很多爭論,我以上的討論是試圖從一項技術的實用和發展視角看清楚它。

去中心化或者分散式自有其力量,但是對於區塊鏈技術,過於固化地強調去中心化的力量、強調這一點不可改變,而不是抱著技術實用主義去發展它,可能是一個巨大的誤解。(本文原發於2018年2月28日《南方都市報》,由鏈得得App經作者授權轉載

一區一塊鏈世界,春風得得為你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三次更名、融資七輪後,紛享銷客能否挽回它錯失的那些年?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