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最不應該錯過的三個人,得此三人,何愁不能擊敗曹操
人們常常用「一把好牌在手,卻被自己打爛了」來形容那些家世很好,開局很好最後卻毀在自己手上的人物,三國時期這樣的人也有,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袁紹袁本初。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先看看袁紹到底有什麼好牌在手。
袁家是東漢末年有名的名門望族,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袁良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所以袁氏有四世三公之說,經過幾代人的經營,到東漢末年,袁氏的門生故吏遍布朝野。袁紹自己雖然是袁逢的庶長子,但是袁逢把他過繼給了自己的兄長袁成,所以袁紹一躍也成為袁成這一房的嫡子。袁紹本人在漢末也是個風雲人物,曾官拜司隸校尉,後來出任渤海太守。
東漢末年,家世很重要,名望也重要,雖然在討伐董卓過程中,袁紹這個盟主出工不出力,但並不妨礙他積累了很大的名望,所以雖然他只是個渤海太守,但是在家世和個人名望的雙重吸引力下,投奔他的人才很多,袁紹這個時候自己也很爭氣,先後吞併冀州韓馥,擊敗幽州公孫瓚,坐擁冀州,并州,青州,幽州四州之地,一下成為當時北方乃至於是天下最強的諸侯。冀並青幽四州本來就是人才匯聚之地,所以投奔他的人就更多了。
當時的袁紹兵強馬壯,麾下人才濟濟,手裡的牌好得不能再好了。可是袁紹志大才疏,剛愎自用,他也曾禮賢下士,但是既無識人之術,又無用人之明,有些人才來了看出袁紹並不是值得投奔和輔佐之人就又棄之而去,白白錯過了好多人才,其中最有名和最可惜的有三個人,具體點說就是一位名將,兩位謀士。
一位名將就是趙雲。趙雲在投奔公孫瓚之前曾在袁紹處短暫待過一段時間,「因見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故特棄彼而投麾下。」,趙雲滿懷一顆忠君救民之心投效袁紹,結果對袁紹所為大失所望,改而投公孫瓚,是因為公孫瓚此人對塞外胡人作戰勇猛,可惜公孫瓚也非明主,很快就被袁紹所滅。公孫瓚滅亡後趙雲沒有再投袁紹而是千里追隨劉備而去。
兩位謀士一位是荀彧:曹操出征,荀彧留守,荀彧的作用和日後諸葛亮類似,不僅謀略出眾,更擅長的是內政,被曹操稱之為「王佐之才」和「吾之子房」,曹操的軍國政務大都由他處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主張也是由他提出,這一主張對當時實力還不強大的曹操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另外一位是郭嘉:曹操出征帶在身邊同行最多的就是郭嘉,郭嘉極具戰略眼光,對大局的把握相當正確,是曹操最為倚重的謀士,曹操稱之為「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就是這兩位三國頂級的謀士在投奔曹操之前,其實都是袁紹的坐上之賓,郭嘉對袁紹的評價是「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說得實在太準確。兩人看出袁紹不是值得輔佐之人於是都棄之而去,轉而投效曹操。後面袁紹之所以在官渡之戰敗於曹操之手,和荀彧郭嘉的謀略是分不開的。
袁紹用人,只憑好惡,為人」好謀無決「又剛愎自用,這是導致他錯失人才的原因。曹操恰好相反,他為人大度,用人不疑,大膽放權。試想一下,如果袁紹能留住趙雲,荀彧和郭嘉一位名將兩位謀士,曹操少了荀彧和郭嘉,袁紹何愁不能擊敗曹操。
※《三國演義》十大萬人敵名將武力排名,五虎上將四人榜上有名
※許褚為他痛哭,龐德為他赴死,曹操為何能得到麾下大將的擁戴和效忠?原因很簡單
TAG:百丈之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