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績溪胡氏源流考辨

績溪胡氏源流考辨

原標題:績溪胡氏源流考辨


246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46期


績溪胡氏源流考辨


朱小陽


當今宣城市所轄績溪縣乃是古徽州屬地六縣之一,在古徽州地區的歷史文化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大江之東以郡名者十,而士之慕學新安為最;新安之屬以縣名者六,邑小士多績溪為最。」 胡姓是徽州地區外來姓氏中較為有影響力的一個姓氏,屬於徽州地區的大姓之一。胡姓也是較早進入績溪縣的一個姓氏,且是績溪人口最多的姓氏。「胡氏為績溪最大姓氏,分布縣內70多處村鎮。」 ?胡姓在績溪地方社會也擁有重要影響力。「績溪之氏以族名者無慮百餘,而學傳子孫胡氏為最。」 本文試從績溪的地方文獻與胡氏宗譜出發,考證遷入績溪幾支胡氏的源流。

關於績溪胡氏的源流,在以前的種種論文論著中一直流行著「四大胡氏」的說法,即一般認為績溪有四大胡姓,「明經胡」、「金紫胡」、「龍川胡」與「尚書胡」或「遵義胡」。這種提法較早出現是在1998年績溪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的《績溪縣誌》中,提到「胡氏 4支4次遷入」。在吳仁安先生的《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 ?中《徽州績溪『四大胡氏』源流及其名人略說》里也用了「四大胡氏」的提法,並詳細論述了績溪「四大胡氏」的源流。


「四大胡氏」的提法多是建立在績溪的一些胡氏宗譜中的資料上。這些宗譜分別是:


1.《考川明經胡氏宗譜》八卷,首二卷;清朝胡陸秀等纂,道光九年己丑木活字本,三十九冊。


2.績溪《金紫胡氏家譜》二十八卷,首三卷,末二卷;胡廣植等纂,光緒三十三年木活字本,十五冊。


3.《遵義胡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胡位咸等纂修,民國二十四年乙亥惇庸堂鉛印本,七冊,三修本。

4.《績溪龍川宗譜》,胡輯熙等纂修,民國十三年甲子敬愛堂活字本,4冊。



可見,這些宗譜均是清代以後修纂的。而在關於績溪「四大胡氏」的論證中未提及《新安六縣大族志全集》 和《新安名族志》 中的材料。《新安六縣大族志全集》和《新安名族志》是我們研究徽州宗族的兩部重要的文獻。《新安六縣大族志全集》是元人陳定宇纂,按照遷入到徽州先後順序,收錄了程、鮑、方、俞、余、黃等八十一個姓氏。指出了某姓源流何處,何時遷入到徽州地區,及其在徽州的分支,可以看成是徽州外來氏族的一個最早的總譜。《新安名族志》是明代的汪孟沚、戴廷明等撰,明嘉靖年間成書,收錄了徽州七十八個姓氏,體例與《新安六縣大族志全集》相同,在各姓氏的世系和內容介紹更詳細些。這兩部文獻對我們考證徽州宗族的遷入和分布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新安名族志》至少綜合採錄了八百種徽州宗譜中的材料而成。無論是從成書的時間,還是資料收集的廣度而言,《新安六縣大族志全集》和《新安名族志》關於徽州外來姓氏的記載權威遠勝於前文所提的四部宗譜。


根據《新安六縣大族志全集》和《新安名族志》中記載的關於胡氏遷入績溪材料,可以看出先後遷入績溪的胡氏除了前文所提的「四大胡氏」外,還有兩支胡氏。在《新安六縣大族志全集》中記載了遷入績溪的胡氏有「市東派」、「遵義坊派」、「 東門派」、「湖裡鎮派」、「西街派」和「龍川派」。在《新安名族志》中記載的遷入績溪的胡氏有「市東」、「遵義坊」、「東門」、「龍川坑口」、「東街」、「上川」、「湖裡鎮」和「西街」。這其中的「市東」派:「在邑東隅。出青州琰之後曰宓,唐太和間以散騎常侍掌節新安,因家烏聊山下……六世曰宏……曰咸,游太學,以子貴累贈金紫光祿大夫。」由此可見「市東派」即「金紫胡」;「湖裡鎮」派:「在邑南十里。出婺源考川派。」可見「湖裡鎮」派即「明經胡」;「上川」源流出考水昌翼公之後,也可以歸到「明經胡」內。「遵義坊派」即「遵義胡」;「龍川派」即「龍川胡」。


還有一個「東街胡」,在《新安名族志》中只記載了這支胡是宋舜俞公之後,世代居住在績溪東街胡家巷,沒說這支胡是外地何時遷來的。在《新安六縣大族志全集》和《中國家譜總目》中亦未見到「東街胡」的記載,基於孤證不立的原則,不能確定東街胡是否是外地遷入的胡氏,在本文中存而不論。

相較與「四大胡氏」的提法,多出來的兩支遷入績溪的胡氏分別為「東門胡」和「西街胡」。


東門胡:「東門派,曰松者,鎮江東家於此。」 「在邑東,今居前坦東山。宋元時與古牆汪氏併名,始祖曰松者,鎮守江東,經華陽,山水幽勝,遂家焉。」


西街胡:「先世唐由齊遷郡中轉遷此。」 「在邑西隅。其先自唐由齊遷郡,轉遷西市。」


根據《新安六縣大族志全集》和《新安名族志》中的材料以及以前論證績溪胡氏源流的成果,筆者製作了下表,以圖清晰展示胡氏遷入徽州地區以及績溪縣的源流。


資料來源:《新安六縣大族志全集》卷上《胡氏》;《新安名族志》前卷《胡》;《績溪縣誌》,黃山書社1998年9月版;《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那麼,為什麼在今天績溪流行「四大胡氏」的說法呢?筆者認為其原因如下:


首先,「東門胡」與「西街胡」遷入徽州和績溪的記載不完整。遷入績溪的六支胡氏中,「東門胡」與「西街胡」的遷出地,遷入時間和始遷祖等情況多記載不全。《新安六縣大族志全集》是元人所撰;《新安名族志》是明代的汪孟沚、戴廷明等撰。這至少說明最遲在元明時期績溪縣「東門胡」與「西街胡」的源流已經弄不清楚了。東門胡與西街胡遷入到績溪之前的歷史遠沒有其它幾支胡氏的歷史輝煌,金紫胡氏的始遷組胡宓「唐太和間以散騎常侍掌節新安」;「龍川胡」始遷祖胡炎「仕晉,官至散騎常侍,大興元年提兵鎮歙州。」「明經胡」從婺源考川遷出之後,分布於徽州各地,在徽州地方影響較大。甚至於相對於「四大胡氏」, 「東門胡」與「西街胡」的命名都極為簡單。



其次,在《新安六縣大族志全集》和《新安名族志》中關於績溪「東門胡」和「西街胡」在遷入績溪後的發展亦有記載。「東門胡」和「西街胡」在明中期鮮有著名人物出現。「東門胡」在明代的後裔,最有出息的也只是被「有司屢請鄉飲賓」。「西街胡」在明代的後裔,只有胡廷瓚任德興縣令,胡廷璋任唐縣令,在明代中後期、清代、民國的歷史中也未產生過什麼著名的人物。而在績溪與前面兩支胡氏相對的另外四支胡氏則人才輩出,其中不乏全國聞名的人物。如「明經胡」,其子孫後裔中產生了開創「胡開文墨業」的胡天柱、「紅頂商人」胡雪岩、近代學者胡適等;「金紫胡」,主要名人有北宋名臣胡舜陟,獲封金紫光祿大夫,以及「禮學三胡」即胡適與唐德剛先生提到的「經解三胡」,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祖、叔、孫三代;「龍川胡」在明代產生了兩位官至尚書的名人胡富與胡宗憲,其中胡宗憲更是抗倭名將;「遵義胡」主要名人有明嘉靖年間胡松官至工部尚書;還有清末民初開設「資生藥店」的胡名泰、胡定熙、胡位周祖孫三代等。


再次,從保存較好的胡姓氏族家譜來看,績溪胡氏的家譜有22部,其中「明經胡」存有12部,「金紫胡氏」存有3部,「龍川胡氏」有其中存有2部,「遵義胡氏」存有1部。而「東門胡」與「西街胡」都未曾有家譜留存。



在元明時期「東門胡」與「西街胡」的源流已經不清楚了,而在明、清、民時期這兩支胡氏又未產生過著名的人物,人們自然會漸漸將其淡忘。更加上其後裔也未有修纂或者保存其家譜,才會出現了當今說到績溪的胡氏即稱「四大胡氏」的局面。但揆諸事實,遷入績溪的胡氏還是應講六支(或七支)為好。


東街、西街胡明清民國時期不見譜牒、方誌,亦有可能融合於其他四胡,反映了譜牒史上的同姓合譜現象,但這與族譜修撰過程中又特別注重宗派源流,非同宗不錄的原則相矛盾,這一現象值得再探究。地域姓氏派別的變化折射了地域社會的歷史變遷,實際上是宗族社會背景下某一地域下同一姓氏中不同派別在歷史變遷的過程中的此消彼長,從而形成的一種歷史記憶。



(作者系安徽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博士,講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宣城歷史文化名人戴戟文獻資料拾遺(下)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