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的「啰嗦」?
我想,所謂的啰嗦,一部分是細節上的啰嗦,一部分是托爾斯泰自己的私貨。
先說細節。
首先,要知道托爾斯泰為什麼要寫《戰爭與和平》?或者說,它的獨特之處在哪裡?
《戰爭與和平》不是一部普通的小說,而是一部史詩。好的作品不一定是史詩,有許多頂級的小說寫的都不是什麼大事。但是,真正的史詩就必須挑這種波瀾壯闊的大事件來寫。像《荷馬史詩》、《埃涅阿斯紀》。拿破崙戰爭是整個歐洲歷史上一個重大的分水嶺。拿破崙是那個時代年輕人心目中的偶像,他來自科西嘉這個當時的」蠻荒之地「,雖說也算貴族但和歐洲的老牌貴族比起來出身實在是太低微了。他起於行伍,屢克強敵,最終稱雄歐陸。在那個貴族政治主宰歐洲的時代,這個人就是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而拿破崙的好運在俄國終結了,一代梟雄幾乎全軍覆沒。想像一下,那是一個怎樣風起雲湧、英豪輩出的時代。托爾斯泰家族的許多成員都參加過拿破崙戰爭,這部書就是為那一代人樹碑立傳的作品。
要支撐起一部史詩,光靠大的框架、大的氣魄可不行,史詩是靠一個一個的細節撐起來的,光有氣魄沒有細節整部作品一下子就癟了。為什麼好多主旋律的電影不好看?場面、事件都足夠宏大了,可是沒有真正打動人的細節。《戰爭與和平》中的啰嗦,我想絕大多數就是這種細節造成的,可這正恰恰是托爾斯泰用心經營之處。戰爭的細節就不用說了,托爾斯泰自己參加過戰爭,知道真正的戰場是怎樣的,士兵和將軍的心理是怎樣的。據說托爾斯泰為了求證當年的某場戰役的細節,花重金收購舊報紙。至於人物的對話、禮儀這些東西,對於他這種天天睡大覺都能豐衣足食的貴族來說,自然是從小就耳濡目染。對於生活節奏快的現代人來說顯得多餘,可是對於那個時代的貴族來說是最最馬虎不得的。就跟《紅樓夢》里大段大段描寫人物的服飾、詩詞歌賦一樣,他們的生活就是這樣,把這些寫細了整部書才看著真實。歷史小說難寫之處就在於這些細節很難一一還原,因為作者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
其實認真品味,這些細節中有好多都挺能打動人的。有讓人心酸的,也有讓人忍俊不禁的。像老博爾孔斯基公爵,強迫女兒學數學,對兒子也不冷不熱,可是在兒子開赴戰場之際再也難掩淚水,邊流淚邊發脾氣。這是一位跟隨蘇沃洛夫屢立戰功的老將,當然知道戰爭的殘酷,這一幕當中凝結著深沉的父愛和曾經的戰場上的血雨腥風,每一句話都凝結著千鈞之力。再比如,書里出現大段大段的法語,其實這不是托爾斯泰在炫技,自彼得大帝時代以來,俄國貴族以說法語為榮,這些法語里肯定就有說得典雅的、說得不典雅的,甚至還可能有一開口就是語法錯誤的(由於不會法語所以我只是猜測),誰是真的高雅,誰是附庸風雅;誰是真貴族,誰是暴發戶,一目了然。書里一次戰役前夕俄國士兵還邊修築工事邊和對面的法國士兵練口語,戰場之下是朋友兄弟,上了戰場卻以死相拼,那個時代歐洲人就有這種風度。到了後來,拿破崙兵臨城下了,為了表現「愛國精神」,貴族的聚會上規定誰說法語罰誰的款,可是有的人還是忍不住說法語,可見法國文化對俄國貴族影響之深。俄國貴族都暗地裡讀孟德斯鳩、伏爾泰的書,崇拜拿破崙,可是上了戰場卻英勇無畏。家仇國恨的背後,實則百味雜陳。
有時我想,讓托爾斯泰當導演,絕對能拍出驚艷的史詩巨制。
再說「私貨」。
托爾斯泰書里有好多大段大段的議論、分析,得出的結論從軍事、政治的角度上說很難說高明,說拿破崙的成敗和他自己無關,都是命運捉弄,等等,像《鏖戰歐羅巴:俄國與拿破崙的決戰》那本書的作者就覺得托爾斯泰這些議論很扯,完全的的上帝視角。可是托爾斯泰之所以是托爾斯泰,上帝視角是非常關鍵的因素,沒有上帝視角也就沒有後來的《復活》了。有一個細節,寫博爾孔斯基公爵身負重傷,這時他的偶像拿破崙來視察戰場,他忽然覺得蒼穹之下的拿破崙太渺小了,上帝太偉大了,這段議論還挺不錯的。剩下的確實有一些生拉硬扯的地方,除了腦殘粉估計沒人會買賬。不過這些議論篇幅也不太大,還是忍一忍吧。
TAG:壇梨說農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