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鄭國的明相子產
原標題:歷史故事——鄭國的明相子產
公元前522年,執政26年的鄭國名相子產逝世,因他一貫廉潔奉公,家中沒有積蓄為他辦喪事,兒子和家人只得用筐子背土在新鄭西南陘山頂上埋葬他的屍體。消息傳到鄭國的臣民耳中,大家紛紛捐獻珠寶玉器,幫助他的家人辦理喪事。子產的兒子不肯接受,老百姓只好把捐獻的大量財物,拋到子產封邑的這條河水中,悼念這位值得敬仰的人。珠寶在碧綠的河水中放射出絢麗的色彩,泛起金色的波瀾,從此這條河被稱為金水河,這就是現在鄭州市的金水河。子產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人物。「得其所哉」、「天道遠,人道邇(ěr)」、「眾怒難犯,專欲難成」、「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寬猛相濟」、「古之遺愛」等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成語,有的是子產的原話,有的是孔子等人對他的評價。
姬僑(?-前522),字子產,又字子美,鄭國貴族,鄭國國都(今河南鄭州新鄭)人,與孔子同時期。他是鄭穆公的孫子,公子之孫,所以人們又稱他為公孫僑、鄭子產。又因以父為氏,故又稱國僑。他自鄭簡公時(前554)被立為卿,公元前543年到522年執掌鄭國國政,是當時最負盛名的政治家。子產沒有著述傳世,他的言行事迹,主要載於《左傳》、《史記》等書籍。
子產的在政治上所做出的貢獻主要有:一,田制的改革。對舊有的土地制度加以改革整頓,保留有利於生產的一面,同時吸收當時人們在土地制度方面的革新,把它制度化,制度改革推行三年之後,子產也因此受世人頌揚。二,「作丘賦」,這項改革主要是打破當時國野分界,把原來只有國人才有資格承擔的兵役擴大到野人,這樣大大擴大了兵源,符合春秋末期戰爭發展的趨勢,雖然,這次改革因為取消國人特權而受到部分特權階級的反對和阻撓,但他還是堅定地將改革推行下去了。三,法律,①鑄「刑書」,公布成文法。公元前536年子產「鑄刑書」,把自己所制定的刑書鑄在鼎器上,開創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秘密法。②提出「以寬服民」、「以猛服民」的主張。在統治勞動人民的方法上,子產第一個提出「寬」、「猛」相濟的策略。「寬」即強調道德教化和懷柔;「猛」即嚴刑峻法和暴力鎮壓。後來,儒家主要繼承和發展了「以寬服民」,法家主要繼承和發展了「以猛服民」。
春秋初年,鄭國的武公和庄公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特別是鄭莊公打敗北方的山戎,成為中原各諸侯國的主心骨,被後人稱為「春秋初霸」。庄公治理鄭國43年,使鄭國達到極盛,疆域南到櫟邑(今禹州市),東建啟封(今開封),北跨黃河與衛、晉交錯,西控虎牢關。但庄公死後,鄭國很快陷入內亂,先是權臣祭仲趕走太子忽,立公子突為國君,是為鄭厲公。不過厲公不甘心做傀儡,奮起抗爭,失敗後逃往國外,從此尋求國外勢力幫助連年對鄭用兵。此後,祭仲又扶太子忽重新登位,兩年後太子忽卻又被另一權臣殺害。祭仲先後又立了兩位國君,而流亡的鄭厲公最後終於打了回來,殺死國君復辟成功。這樣,二十年的時間內,鄭國六易其主,國力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而此後鄭國的權力,仍被一些大家族執掌。
此時,齊、晉、秦、楚諸國逐漸強大起來,地處各國之間的鄭國就處在了火力交叉點上。各國爭霸,使鄭國兵連禍結,災難深重。而在這樣風雨飄搖的日子裡,鄭國的大家族為了爭權奪利,相互傾軋,愈演愈烈,鬧得鄭國雞犬不寧。「食指大動」事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發生的,這一事件,也標誌著鄭國已經陷入內亂的深淵,難以解困。所謂「時勢造英雄」,在鄭國經歷150多年的停滯和衰敗後,子產應運而生,挺身支撐危局。子產生長在貴族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熟知周禮,知識淵博,文學修養深厚。這為他在外交場合贏得了尊重。
一次他出使晉國,適逢晉國國君患病,占卜的人認為是「實沈、台駘為祟」,但是晉國沒人能知道這是什麼神,於是求教於子產,子產將「實沈、台駘」二神的歷史傳說加以詳細敘述,然後指出:「晉侯之疾,非由鬼神,實是飲食哀樂之事。」一番言語,讓晉國國君對他大為讚賞,譽之為「博物君子」。還有一次,晉國以盟主的身份命鄭往晉朝聘,責問他們何以從楚。子產應聲回答,歷述歷史上兩國友好的關係,特別是鄭國對晉國無歲不聘、無役不從、敬奉有加的種種事實,來龍去脈、時間和經過等都講得清清楚楚。然後說鄭國雖然有時不能不「有貳於楚」,那也是因為晉國沒有盡到保護小國的責任。
子產畜魚
最後子產的語氣由委婉而轉入嚴厲,指出如果晉國不能解除小國的禍患,而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那麼小國難免變成晉國的仇敵。晉侯聽了子產這番話,自知理屈,再也不責備鄭國了。陳國曾協助楚國入侵鄭國,其軍隊在鄭國境內填塞水井,砍伐樹木,引起鄭國舉國憤慨。後來子產等人率軍報復,攻破陳國國都。他們命令鄭軍不得侵擾焚掠,親自守門防盜防亂。天明之後,他們迅速而簡單地舉辦了受降儀式,「數俘而出」,什麼「戰利品」也不要地班師回國了。
這是春秋史上僅見的戰例。但這次行動事先沒有徵得晉國的允許,晉國感到霸主的尊嚴受到侵犯。子產代表鄭國來晉「獻捷」之時,受到晉大臣指責,面對晉人「問陳之罪」、「何故侵小」等詰難,子產一一回應,令晉大臣士庄伯「不能詰」。對子產的這次成功外交,孔子大為讚賞:「《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孔子說:有志氣的人,說話也充滿了志氣,而且話語里文采斐然。不說話誰能知道你的志氣呢?說話寫文章沒有文采,流傳就不會久遠。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