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999名離監探親者全部按時返回監獄
離監探親前佩戴GPS定位腕帶
有的監獄提出「讓親情回家」,這個題目本身就非常好。在繼承、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將監獄刑罰執行屬性、教育改造人的職責與傳統「親情」文化緊密結合起來,發揮監獄的獨特優勢,將中國人對「家」這一特殊含義進行了創新,進行了延伸,真正做到了國是家的延伸,家國一體。
截至2月20日下午5點,春節期間全國999名離監探親罪犯全部安全順利返回監獄。這是讓各地值班監獄幹警非常舒心的一刻,也是難忘的一刻。某種意義上說,直到這一刻,司法部部長、部監獄局局長、各省司法廳廳長、監獄局長以及相關負責人春節期間懸著的「那顆心」才算真正地「放」了下來。
2018年這個春節,對司法行政系統來說,開展的工作尤其意義非凡。根據司法部的統一部署,春節期間,全國27個省份(除天津、河北、湖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兵團)311所監獄集中開展罪犯離監探親活動,共批准999名罪犯離監探親。此舉被很多業內人士譽為「破冰之舉」。
一名離監探親人員簽訂承諾書
我一定努力改造,回報社會
春節前夕,重慶市涪陵監獄服刑人員劉某獲批離監探親。幾經輾轉,劉某回到了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家。下車的第一眼,劉某遠遠地瞧見了在村口等候他回家的女兒,那一刻對劉某來說,真可謂感慨萬千,他一直緊緊地抱著女兒走著回到了家,久久不願鬆手。
孩子對爸爸能回家過年也是歡喜雀躍,回家這些天,只要劉某一離開孩子的視線就會聽見「爸爸,爸爸,你在哪裡?」的聲音,看到劉某就會立馬又飛撲到他懷裡,那一刻劉某心裡的酸楚無法形容,他覺得自己欠女兒、欠家庭真的太多太多。而這次離監探親更讓他堅定了努力改造的決心,爭取早日回家。
離監探親,是指准予符合一定條件的罪犯暫時離開監獄、探望親屬,是監獄對罪犯的一種獄政獎勵。
監獄法規定,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罪犯執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在服刑期間一貫表現好,離開監獄不致再危害社會的,監獄可以根據情況准其離監探親。根據監獄法的規定,司法部於2001年制定了《罪犯離監探親和特許離監規定》,對離監探親的條件、程序、監督等作出具體規定。因為考慮維穩、不可控因素、監管安全、社會接納程度等,除四川等個別省份外,其他省份近十年來基本停止了這項制度的執行。
在四川等地持續開展、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司法部於2017年12月20日下發《關於開展監獄在押罪犯離監探親工作的通知》,部署在2018年春節期間集中開展一次罪犯離監探親活動,以後逐步實現制度化、常態化。
2月10日,司法部部長張軍到北京燕城監獄調研,他非常關心離監探親工作。在食堂現場,他遇到即將離監人員馬某某,並語重心長地讓馬某某向家人轉達問候,還叮囑他一定要按時回來,不要把這個好政策破壞了。馬某某一度激動得說不出話來,「沒想到,這麼大的領導能親自鼓勵我,這讓我一輩子都忘不掉,我一定努力改造,回報社會」。
離監探親人員為母親拭淚
犯人首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一個犯人
2月12日,張軍部長對離監探親提出具體要求,強調發揮好離監探親的正向激勵作用,嚴格按照法律規定把握罪犯離監探親條件和審批程序,有效預防各類風險,確保穩妥放出去、安全收回來。
很多監獄幹警表示,這個春節過的並不輕鬆,或者說相當有壓力。他們要嚴格確定離監對象,協調地方公安機關、確保服刑人員必須先到派出所報到、並與親屬簽訂具保書,確保服刑人員離監期間全程受控。其間,他們佩戴定位腕帶,每天定時接聽「報安」電話,實時了解離監探親人員的舉止和行蹤,同時準備安全準時收監工作等,每一項都不能掉以輕心。
寧夏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李金英在節日期間,每天關注離監探親服刑人員動態。她對監獄值班警察強調,此項工作責任重大,不敢有絲毫疏忽和懈怠,要加倍警惕做細工作,要堅持每日零報告制度,有異常隨時報告,及時處置。
破冰之舉,責任重大,說沒有擔憂那是假的。把人放出去會不會按時回來?社會的認同度有多高?惹點事怎麼辦?被害人怎麼想?地方上是否配合?作為第一責任人,這些壓力一直縈繞在郴州監獄監獄長杜湘宏的腦海。
「犯人首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一個犯人,絕大多數服刑人員都有回歸社會的一天,我們應當為他們的回歸創造條件。」杜湘宏說。為確保離監探親安全順利、效果良好,郴州監獄實行了多項具體保障措施,包括進行專業評估評測、開展離監紀律教育等。
四川監獄系統12年來共批准了4387名罪犯離監探親,全部安全按期返監,無一起監管事故和治安案件,無一起執法投訴,無一起不公不廉反映,為何這麼多年來能一直堅持?
2月22日,四川省監獄管理局局長劉志誠接受法治周末記者採訪時表示,組織罪犯離監探親是監獄法的明確規定,是監獄義不容辭的責任,是罪犯應該享有的權利,「我們如果一味地抱著『不做事不出事、少做事少出事』的想法,不敢幹事創新,不敢擔當責任,那我們就不僅剝奪了罪犯的法定權利,也放棄了改造罪犯職守,就是對事業的不負責任」。
離監探親人員與親人相擁而泣
這次出去的感受只能用「震撼」兩個字來形容
如果說親情的團聚讓人感動、讓人淚奔的話,每個服刑人員描述自己眼中家鄉的變化和離監探親的感受時,他們感受新時代的變化所受到的教育,讓他們早日回歸社會做了鋪墊。
「變化太大了,回家那天,車到了家門口,姐姐告訴我家到了,我還懵著,姐姐們笑我連家都不認識啦。」朱某的家在昆明,已服刑14年,面對昆明的變化,他感慨萬分:「一路上都是高樓大廈,我的腦海里還停留在10多年前。去哥哥家的路上,我還看見了地鐵輕軌!」
朱某服刑期間,父親辭世,母親患阿爾茨海默症,已不記得朱某相貌。「雖然她已經不知道我,但昨天嘴裡又開始說著我的名字,很高興。」朱某的哥哥說:「回來後,老母親的飯是他喂,老母親的腳是他洗,晚上他還陪伴著老母親直到她睡著。」春節期間和母親短暫相伴,讓這位母親,又重新輕喚起兒子的乳名。
錦州監獄罪犯尚某回監說:「農村變化太大了,村裡都有了路燈,道路全都是水泥路,許多人家門前都停有汽車。聽說山裡還有了野豬、狍子等動物,真是天藍了、水綠了、山青了。我父母還辦了『新農合』,看病給報銷。我要加快改造步伐,早日回家孝敬父母。」
貴州都勻監獄座談會上,四監區服刑人員吳某某說:「這次出去的感受只能用『震撼』兩個字來形容了,以前家裡的泥巴小道現在都變成了水泥路,好多人家都買了小轎車;原來的茅草屋也不見了蹤影,家家都是小洋樓;農村寨子里還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每個人手上都有觸摸屏手機;現在的變化不得了,真的感謝政府感謝警官給了我這次機會,我要抓緊時間,要更加積極地改造,早日回家。」
許多服刑人員表示,這次離監探親讓自己再次感受到對不起被害人、家人和社會,要用實際行動表達懺悔,回到監獄後現身說法,以親身經歷傳播正能量,真正達到「探親一人、帶動一群、教育一片」的積極效果。
「死亡之約」,用誠心才能換忠心
不管是監獄系統本身,還是關注社會公共安全的業內人士,大家均為此次離監探親叫好,社會各界普遍反映離監探親體現了黨和國家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既有法度、又有溫度。
就此制度,法治周末記者在採訪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制史專家馬小紅教授、上海社科院法學所副所長殷嘯虎教授時,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唐代縱囚歸家的故事。
貞觀八年九月初四這一天,長安城寬達一百五十米的朱雀大街老早就被四面八方趕來的民眾擁堵得水泄不通,因為一個謎底將要被揭開。事情源起於9個月前唐太宗李世民同390名死刑犯訂立的「死亡之約」。原來,貞觀七年臘月太宗視察朝廷大獄,那裡有390名被判處死刑的囚犯等待批准執行死刑。通過親自問話,死刑犯們對自己的罪責沒有異議,但卻表達出了回家看望一次父母妻子的強烈渴望。
太宗聽後,宣布了一個令所有人大吃一驚的決定:你們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地回家與親人團聚,在親情和關愛中度過人生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但必須遵守一個約定,即來年九月初四準時自行返獄伏法!死囚們情不自禁地大聲歡呼起來。
戶部尚書兼大理寺卿戴胄忍不住上前提醒道:「這些都是殺人越貨、罪大惡極之人,沒有信用可言,到時不回,您可怎麼交待呀。要三思而後行!」太宗回答說:「用誠心才能換忠心,我相信他們不會辜負這份信任。」話雖這麼說,可是所有人都將信將疑,畢竟這是死亡之約。最後讓大家想不到的是,這一天死囚們真的一個一個地回來了。
馬小紅認為,縱囚歸家是恤刑的一種表現,目的是讓囚犯有機會感受人情溫暖並感受踐行信義的愉悅,而新時代離監探親是傳統恤刑思想的現代發展;殷嘯虎認為這是中國古代「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的法律傳統文化與現代司法文明的完美結合,展現了威嚴法律中的一絲溫情,體現了教育改造中的人性關懷,是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結合。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院長、恢復性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王平評論說,有的監獄提出「讓親情回家」,這個題目本身就非常好,在繼承、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將監獄刑罰執行屬性、教育改造人的職責與傳統「親情」文化緊密結合起來,發揮監獄的獨特優勢,將中國人對「家」這一特殊含義進行了創新,進行了延伸,真正做到了國是家的延伸,家國一體。
作者丨蔣安傑
編輯丨馬蓉蓉
圖片丨尤仁祥 攝
※急救時刻,救護車姍姍來遲該當何責
※陝西監獄冬日融冰,讓服刑人員的「心意」回家
TAG:法治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