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充實之美 為藝之大

充實之美 為藝之大

袁運甫先生是中國世紀之交最重要的畫家之一,也是建國以來藝術教育發展進程的重要參與者、見證者。2017年12月,先生去世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師生們自發組織舉辦了「袁運甫先生和他的學生們」繪畫雕塑作品展,為老師獻上深深的懷念和敬意。

我是1978年和同學劉巨德作為研究生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就讀於龐薰琹先生和運甫老師的門下,當時二位師長為我們制定研學的方向是裝飾基礎、中國傳統裝飾繪畫和西方現代藝術比較。由此我們幸運地成為離老師最近的受業者和受惠者。

當時「文革」結束不久,百廢待興,學校也是第一次招收研究生,條件相當窘迫。沒有固定的教室,平時我們都在宿舍讀書和完成小幅作業。有多次,年逾古稀、白髮蒼蒼的龐先生由運甫老師攙扶著,登上宿舍的四樓,共同為我們指導和評議總結作業。

現在想來,這是一幕我們親歷的動人歷史景觀。雖然已經過去了四十年,回想起來如在眼前一樣溫馨鮮明,令人終生難忘。

袁運甫老師是建國以來培養的藝術大家。他1949年在杭州國立藝專學習,1952年隨校遷京進入中央美術學院,1954年畢業。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創建成立時,龐先生將其從人民出版社調來,成為學校最年輕的教師。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組建之初,龐薰琹先生受命進京,專司其責。他以專業的才智和能力將南北院校和社會的各路精英集於一統,奠定了這所學校多元、包容、開放的歷史格局。學校豐富生動的教學內容,大大超出了純粹架上繪畫的範疇,並由此形成多向性而促成自由生髮的學術氛圍。運甫老師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著作,其時尚不滿30歲。

改革開放伊始,由張仃院長領銜,袁運甫先生籌劃組織的首都機場壁畫群開啟了風格多樣化的新風。此後壁畫的運動在全國迅速推展開來,蔚成風氣。當時現代藝術設計的理念裹挾著現代藝術的思潮,一度使人迷茫而失去了自我。而袁先生卻以極清晰的理念面對這洶湧的「歐風美雨」。立足於本土文化,有選擇地汲取西方藝術中的有益營養,尤其是對色彩的研究和畫面構成意識的重視,都成為袁先生作品的重要特徵,這也是其藝術成就最卓著的地方。

新世紀前後,老一輩的大師們相繼離世。袁先生承前啟後,責無旁貸地擔起了學術重擔,成為美術界眾望所歸的權威和師長。他以幾十年從藝的經驗和國家發展的需求為基點,以前瞻性的視角,提出大美術的概念,有力地推動了藝術社會化的進程。

同時,他身體力行,以持續不斷的作品來實踐所倡導的理念,這些涉及多方位、多形式、多材料、多空間、多內容的作品居於最高領域和「殿堂」之上,宣示著國家的尊嚴和文明,引領著社會的潮流和走向,使持續發展中的中國公共藝術增加了經典和新的篇章。

孟子說過,「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我們常常覺得這簡直就是為袁先生下的斷語。美與大,一直是袁先生作品的特徵,也是他一直追求的目標。無論從理論上的《有容乃大》(袁先生文論集)到實踐上的「大美術」,無不體現了其縱括中外、通鑄古今的藝術涵量。他在《悟藝錄》《裝飾繪畫散論》等有關裝飾藝術的理論貢獻上為這個目標作了有力的鋪墊。

面對國家城市化進程中的新局面,面對向世界展示開放的中華文明的新形勢,公共藝術所相適應的內容和需求對當代中國的藝術教育發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標,袁先生的期待是宏大的,是立於時代的展望。

在為藝之大上,袁先生一向宏收博取,他以先後輾轉於南北三座頂級院校之經歷,所歷之師長多為畫壇巨匠、藝苑碩儒,受其浸潤,在對中國傳統藝術的認識上有明晰準確的定位,同時對西方藝術,尤其是近現代藝術瞭然於心。

他的成就出自獨具的悟性和超拔的天賦,是屬於莊子所言的「發乎天光」的先慧者。但他從不以智者自居,而肯下最苦的「笨功夫」,在不懈的勤奮和堅韌中修持。

我曾多次在當年運甫老師白家莊的宿舍內,約一平方米的工作空間里,和先生促膝討教。我也看到袁先生捲起被褥,從床板上取出厚厚的一疊疊色彩寫生,令我極感動又慚愧。無論條件多麼艱苦,他從來都以藝術為唯一的追求。

袁先生的確為這個時代留下了濃彩華章,在人民大會堂、故宮、中華世紀壇、國家博物館、毛主席紀念堂,在首都機場,在太廟……都留下了他銘世的作品。

(作者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03日第8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新課本穿上環保「外衣」
中山大學:揭示成纖維細胞亞群調控腫瘤耐葯新機制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