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抗戰時期的經濟較量

抗戰時期的經濟較量

八年的抗戰,是中日兩國軍隊和武器的對壘,更是經濟實力的生死較量。但在戰爭初始,一組數字記錄了中日經濟相距幾多懸殊:日本的工業總產值為60億美元,而中國僅13.6億美元,日本是中國的4.4倍;在軍事工業上,日本1937年生產的飛機數量達到了1580架、汽車9500輛,而中國的產量,幾乎為零;日軍的一個師團,配備的坦克數量24輛,而八路軍平均三名戰士才有一桿步槍,每桿步槍只有三發子彈。除了經濟差距、軍事裝備,雙方在戰爭物資、後勤補給實力亦是相去甚遠。

抗戰進入1942年,太平洋戰爭的爆發雖使國人之抗戰信心倍增,頓覺此前漫長之「苦撐待變」已見曙光,但因盟國「先歐後亞」戰略不可動搖,中國戰場之形勢實際上仍在惡化;且此種惡化的側重點,已自中日兩國的軍事戰,逐漸轉移至兩國的經濟戰。

中日兩國的經濟戰,在抗戰準備時期即已存在,如1935年的法幣改革,幾乎因日方的惡意破壞而夭折。全面抗戰爆發後,兩國的全方位的經濟戰,大略可以區分為兩個階段。1937年至1941年,是第一階段,該階段經濟戰的主要形式是貨幣戰。日方的重點,是打擊法幣信用、套取國民政府外匯,搞垮國統區的金融體系。國民政府因先天劣勢,進退失據,在這場貨幣戰中損失慘重,至1939年初,戰前所儲備的2.5億美元外匯已徹底枯竭。

第一個階段,主要依賴各戰區的「經濟游擊隊」。1940年3月20日,蔣介石親自簽署命令,要求各戰區組織「經濟游擊隊」,來「破壞敵人在我淪陷區域之一切經濟建設,保有我戰區之人力物力不為敵用,以粉碎敵人以戰養戰之毒計。」各戰區紛紛響應該命令,如第二戰區編組了14個「經濟游擊大隊」,第九戰區編組了16個「經濟游擊大隊」、魯蘇戰區編組了10個「經濟游擊大隊」。這些游擊隊大多由正規軍改編而成,工作重點在於打擊敵貨、破壞日偽工業,如第九戰區的經濟游擊隊,在1941年3月曾炸毀了日軍控制下的大冶鐵礦。不過,在蔣介石看來,「經濟游擊隊」雖有不少成績,但與其編製相較,仍不成比例,沒有達到蔣的期望。所以,從1941年10月份開始,各戰區「經濟游擊隊」被逐漸解散,相關人員歸還原正規軍建制。

第二階段。1942-1945年,該階段,因兩國經濟均陷入困境——中國本是脆弱的小農經濟,抗戰五年,物資早已不足,大後方物價已經暴漲;日本無論原料還是市場,都高度依賴歐美,其加入軸心國後,遭歐美各國實施物資禁運、資金凍結,經濟體系大傷元氣,亟需加大對中國的掠奪作為彌補——經濟戰的主要形式,遂由貨幣戰,轉變為更為激烈的物資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儒 的精彩文章:

若志願軍打抗日戰爭能跟日軍打成什麼樣?
若武器裝備不落後,川軍的戰鬥力能完爆日軍嗎?

TAG:漢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