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城市龍門陣 火鍋聊齋

城市龍門陣 火鍋聊齋

當年盛極一時的熱盆景

GIF

Both Sides Now

 Hits

Joni Mitchell 

00:00/

火鍋聊齋

成都人喜歡燙火鍋,尤其是這些年,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就覺得整個街巷都充斥著火辣辣的味道,不免有些嗆人,但成都人受得了。

許多外地朋友來成都,也會千方百計地去尋一口鍋坐下,即使他(她)與辣椒並無親近感,來到成都必定會火鍋一番,因為這裡是火鍋成都。

曾有朋友問我,明明是火鍋里燙菜,為何叫燙火鍋?答:因為成都人對火鍋的熱情遠遠高過火鍋的溫度。

我曾在以前的多篇文章里探討過川菜現狀,也曾為川菜幾乎被大紅大辣大麻的火鍋及其衍生品麻辣燙、串串、冷鍋等覆蓋而擔憂。

但是,美食趨向總是由人們的喜好來引導的,就不為主觀所左右。

我對火鍋歷來沒有特別的嗜好,尤其是這些年,因腸胃故,就更少了許多。

但每當出差稍有時日,就不由自主的開始在心底回想火鍋的滋味,就想著用筷頭夾著一片毛肚在火鍋里七上八下,又想著一段鵝腸在鍋里由舒展到彎曲的場景,心裡就痒痒得不行。

當飛機在成都雙流機場降臨,腦子裡就只剩下一個念頭:火鍋!

溯源火鍋,無論是巴火鍋還是蜀火鍋,其實都是一個來路,只不過發展到後來是各有風格、各有千秋罷了。

據說火鍋最初是嘉陵江畔的碼頭工人所創,為了消除疲勞,祛除風寒,就以辣椒濃湯煮食牛內臟。

又因牛下水便宜,就可盡情敞開狂嗨一頓,一番下來,真的是「花錢不多,吃得熱火」整個就是一個酣暢淋漓。

以後,人便將這種烹飪模式稱之為火鍋。

早在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成都的餐館中就出現了火鍋這種形式,且有紅湯毛肚火鍋和白湯火鍋之分。

不過可供燙食的菜品就相當有限了,多以毛肚、牛肉、蒜苗、豆腐為主。

不像現在,亂七八糟什麼都可以燙。

到了八十年代,成都人又新增了許多菜品,至90年代,火鍋菜品已由傳統的毛肚火鍋發展到豬、牛、羊、海鮮等,凡是能吃的東西都可入火鍋。

那時,我們自己在家裡也會燙火鍋。每當這時,我們就覺得很興奮。

母親會提前備好骨頭湯,再用郫縣豆瓣,少量的豆豉炒制,也會往裡添加些姜蒜蔥一類的。

記得那時沒有毛肚鴨腸這些的東西,通常可燙的就是豬瘦肉片、蓮花白、大白菜,有時也會有梅林午餐肉,我到現在也依然喜歡吃。

當然,倘若再有一個清蒸豬肉罐頭,就是很肥的那種,就是很愉悅的了。

燙火鍋一定不可少的還有蒜苗、芹菜、黃豆芽。

回想起來,火鍋真正在成都火爆起來,還是最近二十年的事情。

記得成都第一家專業的火鍋店是重慶人開的。

那時,大家剛剛走出饑饉的年代不久,而且那些風靡一時的廣東菜、肯德基之流的洋品牌也還沒大規模進入成都。

所以,逐漸出現在街頭的火鍋店,頓時讓幾十年來一直與川菜為伍的成都人為之耳目一新,其暴烈之下麻辣鮮香,大大刺激了食者的腸胃和味蕾。

一時間,燙火鍋成了大家趨之若鶩的時尚體驗。

這當中,尤以熱盆景火鍋倍受熱捧和歡迎,成了成都火鍋的標杆。

當年,說起熱盆景火鍋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地處新南門橋頭,五六間連成一氣的店面,再加上外面的空壩壩,總共可擺放一百多張桌子,壯觀的很哦。

每天這裡是全部坐滿,稍去晚了就要排隊等候。

靠近那裡,遠遠地就可以聞到撲鼻而來的火鍋鮮香味,店裡店外,那是人山人海,喧嘩鼎沸,一派熱氣騰騰的景象。

提著鋥亮銅壺的服務員們,就穿梭在各桌之間不停地摻茶倒水,忙得是跟斗撲爬,即便是冬天,顆子汗也弄來撲簌撲簌往下掉。

你就可以聯想,熱盆景的老闆每天躲到屋頭數起票兒該有好累了。

在這種充滿著濃烈的、充滿成都市井氛圍的場合下吃火鍋,就會覺得不僅僅是大快朵頤了,而且精神上也非常愉悅和高興。

以致於我們把每周能來此品嘗一次火鍋,當成那時最高級、最嚮往的享受,並戲稱為「每周一鍋」。

更難得的是,這家火鍋店還是通宵營業,這就大大方便了那些「夜不收」的夜貓兒些。

再看夜半時分的熱盆景,霓虹燈亮晃晃的,把壩子照的通亮,連河水都染紅了,多遠都看得到。

有幾次,我出差回來,朋友就提前約到這裡吃火鍋,就看到那些打完麻將的、剛下夜班的、中日公司開計程車的都彙集在這裡。

甚至還有些面相可疑的、栽賊打扮的也在這啤酒整起、鍋兒燙起,拳兒划起,簡直是鬧喳嘛了。

由於這家火鍋店當時在成都的名氣太大、就有人把熱盆景的老闆傳聞成了江湖大佬,甚至是有黑道背景的神秘角色。

其實這些都是無端的猜測和誤傳,沒影的事情。

那時我們也正當年,經常熬夜,熬累了就來這裡宵夜。

每當鍋兒端上來,還會神秘地對身材瘦弱的老闆招呼一聲,擱點那個。

老闆也不作聲,就轉身進去又出來,手不引人注意地往鍋裡面一比劃,就對了。

有人就要問了,那個是啥子?

我就回答:那個就是那個,啥子都不啥子。

其實就是罌粟殼殼,那個時候控制不嚴。

老話說:花無百日紅,如日中天的熱盆景好運終於在某一天戛然而止,從此淡出了大家的視野。

有人說是房東得了紅眼病,要漲天價房租,又有人說是另有原因。不管是啥子原因,反正熱盆景是熄火了。

熱盆景老闆姓李,最早是在春熙路和鹽市口一帶做小生意起家的,一直是一個單純的生意人。

從新南門橋頭撤出來,李老闆又在紅星路重新奪開一家,由於這個時候火鍋已進入百家爭鳴、群雄四起的時代,熱盆景三個字不久就黑燈瞎火了。

多年以後,他又曾在金沙附近的一處臨街樓面又開了一家熱盆景火鍋店,是我一個朋友給他裝修的。

裝修倒是很有檔次、服務員培訓的也不錯,菜品倒也新鮮精緻、湯料聞著也鮮香誘人。

也許是資金的問題,這家店是欠著裝修和其它款開業的。

朋友裝修現鈔收不著,就拿到十幾萬的消費代金卷,無奈,就不停地邀約眾多朋友前去消費,我也就去吃過。

一邊燙著、涮著,一邊回憶著當年橋頭的熱盆景,卻再也找不到那種感覺。

沒多久,這家熱盆景還是終於關門了,一時引來嘆息聲一片。

現在那棟樓成了一家醫院。

我素來對重慶火鍋抱有一種敬仰,這不僅僅是因火鍋源於此,而是重慶火鍋保留了火鍋原有的簡單、坦率和熾熱。

如果說成都火鍋是成都人的一種品味,而重慶火鍋就是重慶人骨子裡的熱烈。

還記得1987年的秋天,我去重慶出差。那時重慶江北有個叫錦竹的服裝廠(大概記得),廠長姓戴(暈,好多年沒聯繫,名也忘了)。

該吃午飯了,老戴就領著我去了廠子附近的一家火鍋店吃火鍋。

火鍋店不大,屋檐很低,像我這樣的得貓著腰才能進去。店裡有四、五個灶台,是燒煤球的,就覺得煤氣味很濃,有些嗆人。

灶台上都放著鐵鍋,裡面有九宮格,若是人多了不夠坐,規矩是可以打組合的。

我們去時就已經客滿了,老戴和老闆娘很熟,一邊打著招呼一邊掃視著店內,然後順手抓了把豆芽(豆芽不要錢),就徑直去一張台坐下。

鍋的對面是一男一女兩個年輕人,像是戀人,就點了不少的葷菜。

老戴將豆芽往九宮格的我方撂下,就用筷子輕輕地往湯里摁摁,老闆娘拿著兩個油碟過來,沖著老戴搖搖頭,老戴也不搭理她,老闆娘就掐掐老戴的肩膀,轉身走了。

看著還沒點菜老闆就走了,我不解地看看老戴,老戴用腳踢踢我,詭秘地沖我笑笑,就用筷子撈上一塊毛肚放在我碗里。

我有些納悶,就仔細地觀察著老戴的動作,只見他用筷頭輕挑九宮格,然後就順利地打撈出一塊老肉片,頭也不抬,就有滋有味地認真的吃起來。

恍然大悟之後,我卻怎麼也咽不下那塊毛肚,這老戴請人吃飯好尷尬,這完全是比拼臉皮厚啊!

見我這般尷尬臉色,老戴手一揮,老闆娘這才將菜給端了上來。

看樣子老戴不是第一次玩這個花活了。

老戴比我年長,身材不高卻有些粗壯,這一晃有二十多年沒見了。

前幾天在「平叔閑譚老茶館」聊到這件事,竟有老茶客」@重慶夜啤酒「認識他,也就有辦法聯繫到他了。

這老戴有個親弟弟,就是央視著名的播音員、英年早逝的羅京。為何兄弟倆不同姓?

原來弟弟羅京是很早就過繼給了杭州的姨媽家,就隨姨父姓羅了。

成都至重慶的高鐵通了以後,也曾為了重慶的一個火鍋和一碗牛肉豌雜麵,專程往返700公里去山城一飽口福。

回顧成都那些曾成功勾引過我們的火鍋品牌,真的是後浪推前浪,大多都被拍死在了沙灘上。

掰開手指頭數數,一家家彷彿還歷歷在目,如皇城老媽、半邊橋老媽、獅子樓、眾意火鍋、川王府、銅火鍋、玉龍火鍋、快樂老家、耙(火巴)子火鍋、趙老四、大白鯊、傻兒火鍋、粗糧王、七星椒……等等,簡直數不勝數!

這其中,有的依然健在、有的還在苦苦掙扎、有的消聲滅跡、有的連名字都想不起來了。

那年,有個朋友楊老闆曾在永陵路的民族飯店裡面開了一家「王府歌宴」的火鍋酒樓,那個陣仗弄得有點大哦!

寬敞的大廳里擺滿了火鍋桌子,正面還專門搭建了個舞台,簡直就是正規的劇場效果。

每天晚上開飯時間,都有演齣節目,全是美國百老匯的表演形式。約幾個朋友一起去吃火鍋,這邊把冰鎮啤酒開起,鍋兒裡面紅湯翻滾著,舞台上的表演就正式開始了。

伴隨著震耳欲聾的音樂聲起,十幾二十個美女穿著超短裙,就在舞台中央翩翩舞蹈起來,白凈的大腿不停地舉起放下,那是特別的扯眼球。

經常就有些食客嘴巴咂起,筷子夾著菜就在那干舉起,好一陣都送不到嘴巴裡面去,就顯得多少有些抖慫。

王府歌宴好好生生熱鬧一陣後,最後也人去樓空了。

回想成都的火鍋史,幾乎就是一部風雲錄,其中的起起伏伏,花開花落,完全是淚水與榮耀的交織。

經過幾十年的融匯,重慶火鍋在成都早已入鄉隨俗,無論在味道、吃法、菜品呈現以及經營模式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至此,成都火鍋自成一派,而且是最重要的火鍋流派之一,形成了成都獨有的火鍋文化特色。

話說多了口乾,尤其是擺火鍋龍門陣,不來兩口老鷹茶硬是解不到渴。

下篇再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佐冷饞in北京 的精彩文章:

TAG:佐冷饞in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