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知道嗎?常德史上也稱「三楚名邦、九川重鎮」

你知道嗎?常德史上也稱「三楚名邦、九川重鎮」

常德古城歷史悠久,地位險要,說到古代歷史地位,多稱川黔咽喉、雲貴門戶,但對另一稱譽「三楚名邦,九川重鎮」卻少有人知,今天常德全媒記者給您細細道來:

常德位於洞庭湖西岸,具有「左包洞庭之險,右控五溪之要」的戰略地位。不僅是歷代兵家必爭的軍事要衝,而且是立國者掌控和治理一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三楚名邦,九川重鎮」這兩句詞始見於明代。

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陸垹出任常德知府拆舊換新府衙大門時,在門上釘上棹樹木楔,裝置匾額一塊,名曰:「楚西名邦」。

明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8),知府劉全一改建府衙譙樓時,在樓的屏牆外面釘上棹楔,新置一塊兩面可觀的匾額,表題「三楚名邦」,里揭「九川重鎮」,比其前任進一步提升了常德的歷史地位及其影響。

所謂「三楚名邦」:在古代,楚國地域最為遼闊,包括西楚、東楚、南楚三個部分。但在不同時期各有不同說法:

一是有以都城劃分說,即以楚文王都郢、楚昭王都鄂、楚考烈王都壽春為三楚;

二是有以楚王劃分說,即以淮北沛、陳、汝南、南郡為西楚,彭城以東之吳、廣陵為東楚,衡山、九江、江南、長沙、豫章為南楚;

三是有以地域劃分說,即以江南為南楚,吳為東楚,彭城為西楚。前兩說表現在春秋和戰國時期,後一說表現在秦末漢初,項羽占踞彭城(今徐州地區)自封為西楚霸王便是例證。以今天的視角觀「三楚」的劃分,似乎不很科學,但由於當時政治、軍事紛爭的需要,加上古人對地理認知的局限性,所以,出現了讓今人難以理解的劃分感覺。然而,這畢竟是歷史,宜且認知。

常德在一說中屬「郢楚」,在二說中屬「西楚」,在三說中屬「南楚」。對其重要性的評價甚多,但以清嘉慶常德知府應先烈所言最為精闢,他在《常德府志》序文中說:常雖一郡,實系全楚之盛衰。所以,前人稱常德為「三楚名邦」,並不過譽。

何為「九川」?

「九川」語出《禹貢》「九川滌源」和《史記·夏本紀》「道九川」。

一是泛指中華大地上的河流;

二是實指古代九條大江大河,據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考稱:即弱水(今甘肅張掖河)、黑龍江、黃河、瀁水(又稱漢水)、長江、濟水、淮河、渭水、洛河。

常德位居之「九川」並非如上述所指,而是指流入洞庭湖的九條河流,即指沅水、漸水、無水、辰水、敘水、酉水、澧水、資水、湘水。這也不過是個概數,僅以沅水而言其支流也不止九條,國人習以九表示為多為大,故曰「九川」,意在自我抬高地位之要。

因此,古常德不僅有黔川咽喉、雲貴門戶之說,也有「三楚名邦、九川重鎮」之說。

來源|常德掌故

編輯|鄧文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周王朝衍生了多少姓氏
勾踐為活命竟做出了這種事!難怪夫差會放了他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