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體九大系統正在飽受肥胖的攻擊,再不減肥就晚了!

人體九大系統正在飽受肥胖的攻擊,再不減肥就晚了!

2015年衛計委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顯示我國居民慢性病的死亡率已高達86.6%,遠遠高於傳染病、交通事故等引發的死亡率。,我國慢性病防控形勢非常嚴峻。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居民的飲食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超重肥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城市兒童的超重和肥胖的人數在明顯增長。不論成人還是未成年人,超重肥胖率的增長幅度都比一些發達國家還要高。成年人平均每10個人就有1個肥胖患者,1/3已超重,校園中的肥胖兒童也是隨處可見。

肥胖,看到的只是表面,不是「福」,而是「禍」,肥胖的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健康危機,肥胖可引起N多重疾病,對人體九大系統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傷。肥胖本身就是一種疾病,同時也會帶來各種疾病。

一、內分泌系統

在醫院肥胖病人常常被分配到內分泌科進行治療,內分泌異常的確會導致肥胖,但並不多,而由於肥胖導致的內分泌異常卻很常見,如果一個肥胖患者內分泌異常,內分泌越是不正常越是容易肥胖,越是肥胖內分泌越是不容易治療,惡性循環。而內分泌影響著身體各個器官的健康,比如肥胖會引起胰島素分泌過多、性激素分泌不調(尤其是女性)、腎上腺皮質激素轉換增強、產後肥胖泌乳素降低、胃腸激素分泌異常等。

二、循環系統

GIF

肥胖最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如高血壓、高脂血症、腦卒中、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

1、肥胖易引起血脂升高,多餘的血脂堆積在動脈的血管壁,而血管外也被脂肪包圍壓迫,導致血流阻力變大,血管不暢通,血管壁彈性變差,引起血壓升高。

2、肥胖患者血液循環需求量增多,心輸出量加大,加重心臟的負擔,同時心臟本身內外亦多有脂肪沉著,血液壓力升高,心臟肌肉高負荷工作,會導致功能受損,最終易導致各種心臟疾病。

3、肥胖會使血液內脂肪堆積,血脂升高,大腦需要充足的血液供應才能更好的工作,當血液脂肪過高、血液壓力增加時,血管內斑塊增多、腦部的供血不足,引發一系列腦血管堵塞、梗死、卒中等疾病。

三、運動系統

1、肥胖患者骨關節負擔重,易引起骨關節炎症、老化,過重的身體還會給背腰肌肉、韌帶、筋腱等帶來過大的曲張力,從而導致背腰痛,時間久了會形成慢性背部疼痛,肌肉量流失加快,功能喪失。

2、另外,肥胖引發激素水平異常,骨骼中礦物質流失速度加快,易引發骨質疏鬆,增加骨折風險。

四、消化系統

1、肝臟由於肥胖而聚集過多的脂肪,肝臟細胞功能受阻,代謝負擔加重,引發清中重度脂肪肝、肝源性糖尿病等化學性消化問題。

2、胃腸激素內分泌異常對消化功能有不利影響,

3、甘油三酯濃度升高、膽固醇濃度升高誘發膽囊疾病。

4、肥胖患者更容易出現便秘、腸梗阻、結腸炎症、癌症等問題。

五、免疫系統

1、身體過多的脂肪會消弱人體的先天免疫(非特異性免疫),還會抑制後天免疫(特異性免疫),使機體免疫應答反應遲緩,免疫功能低下。

2、由於肥胖會打亂免疫系統平衡,相比體型標準的人更容易發生各種炎症,也更容易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反覆過敏、克羅恩病和多發性硬化等。另外免疫異常也會引發各種其他疾病。

六、呼吸系統

肥胖使肺呼吸負擔加重,需要輸送更多的氧氣共人體器官所需,但是,肺臟不會因為體重的增加變的功能強大,容易發生打鼾、憋氣、呼吸暫停綜合征。再有腹部堆積過多的脂肪也會限制呼吸運動,因為呼吸運動是人體胸廓有節律的擴大和縮小的運動,腹部脂肪過多會降低這項運動。

七、泌尿系統

肥胖使機體代謝負擔加重,血流負荷過重,腎小球的濾過率增加,重吸收功能被限制,另外糖尿病、高血壓都會加重腎臟負擔,最終腎功能受損、腎炎、尿毒症糖尿病腎病等。

八、生殖系統

肥胖患者男女不孕不育、前列腺疾病、子宮肌瘤、乳腺疾病、卵巢疾病、多囊卵巢綜合症、性功能障礙等疾病相對更容易發生。一方面肥胖會使各種激素的分泌紊亂所致,另一方面肥胖會使生殖器官退化、功能異常,生育能力降低、各種婦科和男科疾病。

九、神經系統

脂肪是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成分,但肥胖患者身體當中的脂肪質量太低,反而影響優質脂肪的利用,超重或肥胖者腦組織比正常人少4%,腦早衰、易患帕金森、阿爾茨海默病。脂肪堆積可累及周圍神經出現肢端有異物感如麻木、針刺、踏棉花感等癥狀,進而引發肌肉無力,萎縮,退化。

GIF

總之,肥胖會引起各種各樣已知的疾病,可能也會帶來一些未知疾病,萬病之源始於「肥」,千萬不要胖起來,眾多肥胖患者並沒有深刻意識到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只有體會了病痛才會有所意識,但有些損傷是不可逆的,如果身體開始發出求救信號的時候不予理會,將來可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去彌補。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在此向作者表示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營養 的精彩文章:

TAG:微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