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魏晉司馬氏大墓中的寶藏——揭秘一個唯有風骨和情懷的風流時代

魏晉司馬氏大墓中的寶藏——揭秘一個唯有風骨和情懷的風流時代

北魏琅琊王司馬金龍與其妻姬辰的合葬墓。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

1965~1966年大同市博物館發掘。

司馬金龍是降附於北魏的西晉皇族,深受寵信,官爵和謚號為"使持節侍中鎮西大將軍吏部尚書羽真司空冀州刺史琅琊康王"。

魏晉時期,天下大亂。有多亂呢?

在中國歷史上當排第一。

在這充滿戰亂的歷史時期里,苦難的人民流離失所,朝不保夕……

似乎生命隨時可以終止。

或許見慣了生死,又或許悟透了生死,魏晉這一代人,卻活出了魏晉的風骨。

魏晉是一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思想活躍的時代。

士人們多獨立特行,又頗喜雅集。

魏晉時期名士們率直任誕、清俊通脫。飲酒、服藥、清談和縱情山水是魏晉時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魏晉司馬氏大墓中的這些寶藏,不奢華、不炫富,

唯有風骨和情懷,低調而高級,滿滿的文藝氣質,滿滿的魏晉風度!

司馬金龍墓陶俑

著籍於河內郡溫縣的司馬氏家族,公元265年建立了西晉政權。

立國短短半個世紀,在內亂和外患的雙重打擊下,王朝土崩瓦解,部分宗室成員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在今南京建立了東晉王朝。

公元5世紀初,東晉政權再次面臨權臣的篡奪,亡國前一年的公元419年,宗室成員司馬楚之投靠了北魏王朝,從江南來到了平城。

司馬金龍墓陶俑

據《魏書?司馬楚之傳》記載,投魏以後的司馬楚之效忠於鮮卑政權,官至「假節侍中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雲中鎮將軍、朔州刺史」,並受封琅邪郡王,死後陪葬金陵。

投魏後的司馬楚之還與鮮卑貴族通婚,娶王女河內公主為妻,生下漢鮮混血的幼子司馬金龍。

司馬金龍墓陶俑

司馬金龍,字榮則,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人。

少有父風,初為中書學生,入為中散大夫。顯祖獻文帝(拓跋弘)在東宮,擢為太子侍講。襲爵琅玡王,官至使持節、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雲中鎮大將,朔州刺史,征拜為吏部尚書、侍中。

而他的九世祖司馬馗,便是晉宣帝司馬懿的四弟。

墓志銘

「大代太和八年 懷州河內郡 持節侍中 鎮西大將軍 禮部尚書 羽真司空 朔州刺史 琅琊康王 司馬金龍之銘」

司馬金龍死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司馬金龍墓位於今大同市東南約6.5公里的石家寨村西南,1965年11月村民打井時發現,考古部門隨即對之進行發掘,取得了重要成果。

欽文姬辰墓志銘

除司馬金龍的墓誌之外,在後室甬道南端東側出土了一塊近方形,長30厘米,寬28厘米,經鑒定為司馬金龍第一位夫人欽文姬辰的墓誌。

甲騎具裝俑

司馬金龍墓為磚砌多室墓,坐北朝南,由長斜坡墓道、墓門、前室甬道、前室、後甬道、後室及開於前室東壁上的耳室甬道和耳室組成。

司馬金龍墓墓道長28.1米,墓室南北總長17.5 米。

前、後室和耳室均近方形,東西略長,四壁多呈外凸的弧線形。

瑯琊王司馬金龍墓壽磚

墓室用磚約達5萬塊,墓磚一端印有陽文「瑯琊王司馬金龍墓壽磚」十字,可見這些磚都是為司馬金龍墓特製的。

彩陶馬

司馬金龍死於太和八年(484年),其第一位夫人欽文姬辰死於延興四年(474年)。

據《魏書?司馬金龍傳》及出土墓誌所載,欽文姬辰是太尉隴西王源賀(墓誌稱「直憋賀豆跋」)的女兒,鮮卑乞伏文照王之外孫女。

彩陶牛

源氏是鮮卑禿髮部的後代,其先人禿髮烏孤十六國時期曾在河西建立了南涼國,傳三代至禿髮倜檁時被鮮卑乞伏部所建的西秦所滅。

源賀即為禿髮倜檁之子,後歸順北魏太武帝,賜姓源氏。

司馬金龍與欽文姬辰生子延宗、纂、悅。

彩陶狗

司馬金龍後又娶淚渠牧犍的女兒為妻,生子徽亮。

沮渠氏屬匈奴,十六國至北魏前期在河西建立了北涼政權,沮渠牧犍是第二代北涼王。

沮渠牧犍娶北魏太武帝的妹妹武威公主,所生女即司馬金龍的第二位夫人。

彩陶馬

可見,自司馬楚之投魏以後,

楚之、金龍父子前後與鮮卑拓跋氏、鮮卑禿髮氏、匈奴沮渠氏通婚,司馬金龍的兒子們的漢人血統只剩八分之一。

鎮墓獸

司馬金龍墓雖遭盜掘,但仍然出土了許多精美的隨葬品,總數達430餘件,其中各式陶俑一項就達376件。

在各類隨葬品中,有幾類特別引人注目。

石雕帳座

司馬金龍墓出土的石雕柱礎。共4件,出土時已散亂,主要集中在後室兩道和後室南部,有一件被扔置在石棺床上。

柱礎用淺灰色細砂石製成,通高16.5厘米,方座一邊長32厘米,中央柱孔直徑約7厘米。

石雕帳座

鼓狀覆盆,頂部雕成蓮花形,周圍為高浮雕的蟠龍和山形,下部為方座,浮雕纏繞的忍冬紋、雲紋和伎樂童子。

4件石雕柱礎估計是安放屏風用的,原來放置在後室東部棺床的前面。

三足石雕棺床(請將手機屏幕翻轉)

司馬金龍墓的三足石棺床呈南北向置於墓後室西部,

由六塊淺灰色細砂岩石板組成(前、後、左、右各一塊,上面兩塊),長241厘米,寬133厘米,高51厘米。

三足石雕棺床

棺床前立面石板呈倒立山字形,上部以波狀纏枝四葉忍冬紋作長方形邊框,

中間雕波狀纏枝忍冬紋,波狀藤蔓各處伸展忍冬葉枝,

其分枝的端部托著一個大蓮瓣底,之上盛開大荷葉,葉兩側翻卷著忍冬葉,波心內雕呈各種遊戲坐姿的形態各異的伎樂童子和珍禽瑞獸。

三足石雕棺床

伎樂共13個,均頭梳髡髮,額頭中部留有髮髻,兩耳各垂一撮長發,上身裸,大腹便便,下身著犢鼻褲,佩頸飾,陰刻臂釧、腕釧、足釧,帔帛從頸後繞兩肘飄於身體兩側。

三足石雕棺床

從右至左分別為喊話指揮的童子與回首的長尾羽鳥,

持鈸的童子與回首行走的虎,展雙手打雞婁鼓的童子和昂首的獅子、吹簫的童子與帶羽冠展翅的鳳鳥,

雙手執排簫的童子與疾走帶翼的獅子,彈曲頸琵琶的童子與躍爪吐忍冬葉的龍,

手持帛的舞蹈童子與半卧的獅子,懷抱琵琶的童子與回首方尾羽的人面鳥。

蘇軾 《洞庭春色賦》 局部

雙手握塤的童子與俯卧夾尾的獅子,回頭吹觱篥的童子與昂首闊步的龍、打行鼓的童子與帶翼的獅子,

持橫笛的童子和回首長尾羽鳥,擊細腰鼓的童子和長尾鳥。

其下部三足間雕有水波紋壼門,三隻床足以連珠紋為邊框,框內高浮雕四個力士,中間兩個力士的上部淺浮雕獸面。

三足石雕棺床

力士身軀矯健,上身裸,兩乳突出,大腹便便,下身著犢鼻褲,陰刻臂釧、腕釧、足釧,帔帛從背後繞兩臂飄於身體兩側。

兩側足的力士呈半蹲狀,反舉雙手作承托石床的姿態,

一個髮髻分九瓣,額中間有三條抬頭紋,兩眉相連成弓形,鼻樑上有橫帶裝飾與橫紋,唇起露齒,耳佩圓形飾。

三足石雕棺床

石棺床的石質均為砂岩。

前面立板有整體石板和拼合石板兩種,葬具的雕刻技術豐富,裝飾帶、獸面多為淺浮雕,兩側足的夜叉則是高浮雕,

而司馬金龍墓石棺床的纏枝忍冬紋填飾伎樂童子和瑞獸珍禽的裝飾帶則是減地平雕加陰刻線,可見手法多樣。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風

當考古隊員在對石家寨村司馬金龍墓進行發掘時,

意外的發現了一組木製漆屏風。

這是一組人物故事彩繪描漆屏風,每塊木板高81.5厘米,寬20.5厘米,出土時共有5塊。

屏風上繪有多幅人物故事畫,線條清晰,這一漆屏既是魏晉時期漆器珍品,又是北魏繪畫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風

屏風兩側上下原本都有榫卯相連。

屏風兩面原皆有畫,入葬時朝下的一面腐蝕嚴重,原貌難以辨別,出土時向上的一面保存較好,色彩鮮明。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風

其中有兩塊可以拼接。

拼接後的板面寬約40厘米,遍塗朱紅漆,分四層繪製帝王、忠臣、孝子、列女、高士、名賢等人物故事,每層高約20厘米,每幅都有文字題記和榜題,說明故事內容和人物身份。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風

尚能拼合為第一、第二塊向上的一面。

第一、二塊屏風畫用欄界分為四層。

第一層六個人物,為帝舜格守孝道的故事;

第二層三個人物為周太王妃太姜、周武王母大姐、周文王母太任的立像;

第三層兩個人物,為魯師春姜及春姜女像;

第四層六個人物,為班捷仔辭成帝同乘輦故事。

以上故事多出自西漢劉向所著《列女傳》,帝舜事迹見《史記·五帝本紀》。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風

屏風用木板製成,版面髹朱漆,採用鐵線勾勒和色彩渲染的手法,

墨線勾勒輪廓,內填黃、白、青、綠、橙紅、灰藍等色繪製人物故事圖案,

人物的描繪因色彩濃淡不同具立體感和肌膚色調,形象尤為生動逼真,

整幅畫面具有層次和縱深遠近的空間關係。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風

漆屏風畫的邊框為木質,內側有凹槽,其餘三面以與屏風相同的技法繪出紋樣。

外側兩枝纏枝忍冬紋內繪忍冬葉,正反兩側由兩枝纏枝忍冬相互環繞,環內繪童子、力士、神獸,環外繪草葉紋,色彩鮮艷。

邊框的忍冬紋則是雲岡石窟最常見的裝飾之一,表明了典型的時代特徵。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風

除了精美生動的畫面之外,每幅漆屏上都有文字題記,如「漢成帝班」「衛靈公」等。

像這樣具有明確紀年,保存這樣完好的書法墨跡實屬少見。

它是現在能夠見到的北魏書法中難得的佳品,應該佔有重要地位。

因系墨跡,就更加可貴。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風

木板漆屏的出土,對研究北魏前期的繪畫風格,進而探討整個魏晉時期的中國繪畫成就,都有獨到的價值,同時它也填補了這一時期漆器研究的空白。

漆液粘稠,本不易作畫,但此畫筆法細膩,鬚眉衣帶一絲不苟,1500年前在它還完好的時候,可想是怎樣的壯觀美麗。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風

漆屏繼承了戰國和兩漢漆畫的優良傳統,

在相當大的畫面上以富麗的色彩描繪了真實生動的多種圖畫,而技法上卻較兩漢前進了一大步。

題字用筆和結字已近楷法,如「有」「男」等字下部非常舒展,形成剛健、洞達的基本特色。

是晉隸向唐楷過渡的典型,是為不可多見的北魏書法真跡。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風

為了解司馬金龍墓出土木板漆畫屏風的顏料使用情況和製作工藝信息,

利用Micro-Raman、FTIR、XRF、斷面切片等技術,對屏風殘片上的四種主要顏色(紅,黑,黃,白)、紅色漆底層、斷面分層進行分析與鑒別,

結果如下:

(1)屏風所使用的顏料有硃砂、炭黑、雌黃、雄黃、石膏。

(2)屏風的紅色底層系由生漆與硃砂調和、結膜而成,其中可能未曾添加桐油。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風

(3)屏風彩繪部分的顏料分層十分明確,各層的厚度相對均勻,反映出製作者較為高超的繪畫技法。

(4)在顏料層、木胎與紅色漆底層之間的"過渡層"中,分別觀察到一些白色物質。

初步分析後認為,"過渡層"中白色物質為羥基磷灰石的可能性較大。

顏料層中白色物質的成分和物相仍有待進一步的分析。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風

屏風漆畫所表現出來的畫風和面相則已見南朝「秀骨清相」之端倪。

自出土以來就一直受到學者們的關注,

認為與相傳為東晉顧愷之所作的《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卷》等傳世繪畫作品在風格上有著共通之處,並認為與司馬金龍的江南背景有關。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風

其實,《女史箴圖卷》源於《女史箴》,而《女史箴》又源於西漢末劉向的《列女傳》,

就是說與司馬金龍墓屏風漆畫不僅藝術近似,題材相承,其內容必然有一定的聯繫。

《女史箴圖卷》和司馬金龍墓屏風漆畫中的「班婕妤辭同輦」,題材一樣,構圖更為相仿。

漆屏中的班婕妤辭同輦

這種情況下,有兩種分析:

一種是魏晉南北朝這個時期思想政治、意識形態,形勢要求和顧 氏畫風在這個時代作為權威藝術形成的影響所致。

顧愷之本是江蘇無錫人,曾任東晉大司馬參軍等官職,當然在江南活動,而司馬金龍墓屏風漆畫則是在八九十年後的大北國塞外平城創作入土。

顧氏 《女史箴圖卷》或其畫風已成為一種時代的必所遵循的程式。

《女史箴圖》中班婕妤辭同輦

另一種可能是《女史箴圖卷》和漆畫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藍本,兩者都是根據這同一藍本製作 的。

從畫風上比較,《女史箴圖卷》較之漆畫無論在藝術構思和形象刻划上都有顯著的提高,而漆畫則較為原始。

因此不妨認為這個屏風漆畫本身就是或更接近於東漢以來「列女」故事的定型的藍本。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風

從司馬金龍墓木板漆畫中,我們看不到北方草原民族的彪悍和粗獷,

而看到的是南來的熏風已經極大程度上感染著北方游牧民族,鮮卑貴族正在有意識地向先進的漢文化靠攏,

而這一切都推動著文學、藝術、宗教等各文化領域的進一步南北融合、民族同化。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風

而這件屏風上的人物故事畫是目前北魏畫跡中有準確紀年的作品,

又因南北朝時期出土的漆器甚少,所以此件北魏早期的漆屏風彌足珍貴,

不僅對了解和研究北魏時期中國髹漆工藝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而且對研究北魏前期的書法和繪畫風格乃至古代繪畫史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風

2002年,國家文物局發布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中,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以其獨特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第一收藏 的精彩文章:

不可不知:古玩上的紋飾,鑒定的依據
面對自己的藏品,你有怎樣的感慨?

TAG:華夏第一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