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認為的最好的演講?實則充滿了不負責性
奇葩大會「劉可樂」,這個姑娘最近刷屏了,高曉松說這個姑娘從躁鬱症中逆襲的演講,是這一屆大會上最好的演講。
她曾經被診斷為躁鬱症,然後她通過了自己自強不息的叩問生命真相的一段經歷,勇敢拿掉了醫生、旁人給她貼上的標籤,走出了躁鬱症的陰影籠罩。
她說,「當你100%接受了社會貼在你身上的標籤,其實你就失去了自愈的能力。」
她說,她發現和她一個病房的病友女孩,所煩惱的不過是青春期女生都會煩惱的那些問題,卻被父母當做了躁鬱症關在了這裡。
很多人被她的經歷和鬥志還有結局鼓舞感動。很多人在那一刻看到了自己,或者理想中的自己。
如果抑鬱症、雙相障礙、焦慮症等等神經症和精神障礙可以不藥而癒,那麼這將是最讓我們安慰的事情。畢竟在當代社會,抑鬱症這種疾病,已經超越了其他疾病成為了奪走人類生命的第二大殺手。第一是癌症。
劉可樂的躁鬱症經歷的確挺跌宕,也很動人,或許能暫時激勵處於低潮迷茫期的人積極樂觀起來,但對於真正有抑鬱症或者躁鬱症及傾向的人來說,這段演講像是裹著蜜糖的毒藥。
直接的講,這對真正患病需要幫助的人來說不公平,不知道有多少人看了她這段分享,會認為躁鬱症很容易好起來,它並不危險,甚至不需要遵醫囑,只要你潛心研究形而上的哲學問題就能痊癒。
甚至或許有人會覺得這不過是庸人自擾,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就是躁鬱症?不過是你閑得慌又不夠堅強。
那些真正被疾病困擾的人,不能被如此輕描淡寫的解讀,不應該被這樣淺白的鼓舞。
躁鬱症的確很可怕,聽起來也讓人感到不適,但它絕不能被文學化的解讀成一種標籤,DSM5里提供了明確的雙向情感障礙鑒別診斷標準,嚴肅的講,疾病就是疾病,不能說你不想接受癌症的存在,就當它是一種沒必要的診斷。
我們都渴望,自己可以不藥而癒
不否認,的確有一些抑鬱症和焦慮症
特別是在較為輕微的階段時
如果真的可以做到自我調節,自我成長
同時進行心理諮詢
加上這個個體本身內在的能量迸發
有可能完成治癒
但是深度的抑鬱症顯然不是對生活的意義感到迷茫這麼簡單,它需要服藥,程度嚴重時需要住院觀察治療。
像劉可樂提到在醫院裡遇到的住院女孩,「跟她交談都是青春期正常的煩惱和喜怒哀樂,但是她的家人卻認為她有雙向情感障礙,所以她被關在那個屋子裡,哪裡也不能去」。
我們能理解她樂觀的臆想和判斷,但關於這個女孩到底狀況如何,除了醫生用專業角度進行診斷之外,沒有人可以通過一段談話來判斷,即便同是病患也不能。
但在她劉可樂的故事中,醫院和諮詢師好像並不專業,比如,劉可樂曾找過20幾個心理諮詢師去尋找「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最後都不歡而散。
她說,諮詢師一般會給出兩種答案,要麼反問她,要麼告訴你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總之都不令她滿意,總是糾結於別人的看法,怎麼可能會滿意呢?
但是,相比別人的看法給你帶來的壓力,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意識到,你得拯救你自己的人生、生命,這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有的患病者來說,社會輿論如果認為你的心理疾病完全可以靠個人力量不藥而癒,則是一種更加的致人於死地的傷害。
有的患者因為這種認知的誤解,不被他人和家屬理解,並不斷責問自己為什麼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好起來,不斷體驗自己無法控制住那些負面情緒的巨大的無力感,最後完全被陰影籠罩,強烈的痛苦和孤獨得不到理解和解釋,甚至覺得自己不應該活在這個世界上。
如果躁鬱症、焦慮症、抑鬱症,真的是一個標籤,撕掉標籤,用精神力量和哲學思考去對抗調整,那當然是個最好的奇蹟。也許會發生在你的身上。
但是,如果你的內心深處,其實是害怕這些病的標籤給你帶來壓力,影響別人對你的看法,所以你才急於撕掉,不想面對不想治療,你希望可以通過「精神力量」就讓它自己好起來,那麼你看劉可樂的視頻,也許僅僅是自己找了一個虛假的盼望,一個逃避的理由罷了。
天津聖安醫院周大勇專家提醒:面對抑鬱,面對躁狂,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幸運」的去自愈,想要擺脫困擾,依舊需要進行專業的治療,萬不可輕易嘗試「自愈」,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而後悔莫及。
※長假歸來不想上班怎麼辦?幾招教你「滿血復活」
※牙痛,你確定是牙的問題?
TAG:天津聖安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