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書」觀「大道」——《觀看之道》書評

「小書」觀「大道」——《觀看之道》書評

一個被割斷歷史的民族或階級,它自由地選擇和行動的權利,遠不如一個始終得以把自己置於歷史之中的民族或階級。這就是為什麼——這也是唯一的理由——所有的古代藝術,已經成為一個政治問題。——約翰·伯格《觀看之道》

2017年11月15日,達·芬奇的《救世主》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以4億美元的天價成交,成為「拍賣史上最貴藝術品」。與此同時,這幅畫的高清大圖在網路上卻又隨處可見,我們可以欣賞到畫中每一個細節,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時間在畫作上留下的痕迹。那麼,我們所看到的這幅畫與買家拍到的畫是一樣的嗎?如果一樣,為何價格如此懸殊?如果不一樣,差別又在哪裡?約翰·伯格在《觀看之道》一書中提出了他的見解。

《觀看之道》共7章,其中3章為純圖像,4章為文字+圖像,總字數約3.2萬字,可謂一本「小書」。這本「小書」,以「圖像」(image)為中心,系統探討了觀看本身、觀看對象、觀看方法,把藝術上升至社會、政治層面的「大道」。

約翰·伯格(1926-2017),英國藝術評論家、小說家、畫家和詩人,被譽為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傳人。他的藝術評論並不局限於藝術本身,而是將藝術、藝術家與政治等關聯起來,形成獨特的藝術評論角度。1972年,約翰·伯格的電視系列片《觀看之道》在BBC播出,同時出版配套的圖文冊,遂成藝術批評的經典之作。

《觀看之道》一書以「觀看」的定義為起點,提出觀看的對象為「圖像」(image),提出了女性景 、傳統油畫、廣告影像三類不同的觀看客體,並分別進行闡釋。

一、女性作為一種景觀

根據約翰·伯格的觀點,女性集「觀察者」和「被觀察者」兩種身份於一身,「觀察者」通常由男性充當。在這一背景之下,女性成為一種景觀。反映到影像上,即為歐洲的裸像傳統。

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歐洲的裸像藝術品中女性角色偏多。女性作為裸像主角,其預設的觀賞者通常為男性,畫中人物擺出各種姿勢、神情、眼神,以吸引畫外的觀賞者。女性的裸露方式,按照男性期待她的樣式進行,女性的自主意識被剝奪,成為討好、諂媚男性的工具。

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個人主義思潮的興起,女性開始和男性一樣追求個人的獨立,此時就產生了一組矛盾:觀賞者與觀賞對象個人主義之間的矛盾,傳統的女性裸像作品逐漸走向衰落。

但時至今日,女性的雙重內在身份現象也並未完全消失。試想,在炎炎夏日,如果路邊走來一位沒穿上衣的男士,人們的評價多是不注意形象、邋遢。而如果是一位女士著裝十分清涼,許多人的想法大概會截然不同,評價的角度也會上升到道德、人品、私生活等,社會規則對女性的要求更為嚴苛,女性除了關注自身感受之外,還需要考慮其他人們的評價。

二、油畫作為一種財產

油畫作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油畫一開始是用來記錄事物,以供人們在日後追憶,與今天的照片作用有所相似,精神功能佔據主要地位。隨著藝術品公開市場的興起,油畫開始被附加更多的意義和價值,商品屬性成為主導,油畫變成了一種財產,被購買和收藏。

油畫主題

從傳統油畫的主題來看,肖像畫極力凸顯委託人的衣著、飾品之精細;建築畫彰顯房屋的氣派大方;動物畫描繪的動物健壯、豐碩,氣定神閑;歷史神話題材作品中人物或孔武有力,或美艷絕倫;甚至一些風景畫中也出現了大片私有的田地、房屋等。油畫成為人們對外展示財富、權利和名望的工具。

藝術傑作

由於市場需求與藝術要求出現分歧,平庸的傳統油畫所追求的美感變得空洞、無力。只有一小部分藝術家不被潮流所裹挾,創作出了藝術傑作。但這些作品在當時並不被理解和包容,例如倫勃朗創作的《夜巡》因為沒有遵循群像訂件人物大小均等的慣例,而被告上法庭,其後期作品也未被市場接受,生活日漸窘迫。然後,後來的藝術史家卻把倫勃朗尊為大師,稱其為歐洲17世紀最優秀的畫家。當年藝術圈的棄兒,卻在若干年後被同一團體推崇,成為一個莫大的諷刺。

原作與複製品

《觀看之道》一書中也對藝術品原作和複製品作了對比分析。在照相機發明之後,藝術品開始變得隨處可見,當然,這些大多是複製品,原作還得到美術館、博物館、教堂等專門場所觀賞。通過複製品,我們得以窺見油畫作品的每一個細節,比在現場觀看得更加細緻,而且不受時間限制,那麼原作的價值又在哪裡呢?根據約翰·伯格的觀點:

首先,原作本身作為一種獨特存在的價值。它與複製品的最大不同,就在於它是原作,是道生一、一生二中的「道」,是本源。

其次,觀看原作時,我們可以與作者「親密接觸」,了解他(她)在創作時的心境、思路等。例如,看梵高的畫作時,他粗獷、奔放的筆觸通常讓人感受到他內心的不安與躁動。

再者,原作的市場價值也不可忽略。藝術品市場上每年都有大量天價作品拍出,藝術品原作作為商品,被不斷地流通、交換。

從理論上來說,複製品的出現似乎讓藝術走下了神壇,成為人們觸手可及的事物,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因為掌握藝術語言的仍是一個固定的階層,普通人仍然被隔離在藝術的大門之外。藝術問題本質上還是政治問題。

三、廣告作為一種語言

廣告作為一種影像,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打開手機APP,就會先看到幾秒鐘的廣告;出門丟個垃圾,電梯間里前後左右還是廣告;開車走在高速公路上,碩大無比的廣告牌在向你招手。廣告影像似乎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無時無刻地看到它們,卻沒有真正思考廣告製作的源泉在哪裡?廣告與藝術的關係是怎樣?除了販售商品,廣告的社會功能又有哪些?約翰·伯格的觀點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

廣告語言與油畫語言

廣告語言在很大程度上參考和借鑒油畫語言,這體現在兩個層面。

一是具體層面。廣告在創作時,經常參考藝術品,特別是油畫和雕塑,以增強所傳遞信息的權威性,誘導消費者購買慾望。

二是符號層面。廣告借鑒藝術品中很多的象徵符號,強化自身的視覺語言。

廣告與油畫也有許多的差異:

一是時態不同。油畫著眼於描繪當下、此時此刻的狀態,廣告則是為人們提供關於未來的期望。

二是對象不同。廣告和油畫分別面對潛在的商品需求者,和委託方或買主。

三是與對象的關係不同。廣告和油畫分別是潛在的購買關係,和委託-代理關係。

廣告的社會功能

鋪天蓋地的廣告為現代社會的人們提供了購買商品的更多選擇,與此同時,廣告也有著深刻的社會功能。

一是廣告描繪對未來生活的願景,但這種美好的畫面與現實的生活、工作場景完全不同,廣告的存在提醒著人們雖暫未實現,但有可能過上人人艷羨的生活。

二是廣告對於民主的影響。人們通過商品購買的選擇,實現了另一個層面的民主,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或掩蓋政治上的不民主。

三是廣告的平靜表象,讓人們產生一種世界太平的錯覺。

約翰·伯格認為,廣告已經成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生命,離開廣告的資本主義將無法生存,但廣告所提供的畢竟是一場幻想,一個美夢,如果,夢醒了呢?

事實上,以上三種觀看客體也有著內在的關聯。女性作為一種視覺對象,成為傳統油畫的主角, 廣告又以油畫為參考和借鑒,而所有這些圖像背後都有深刻的社會、政治印記。《觀看之道》一書以瑪格利特的《夢境之鑰》黑白小畫為始,而以廣告是資本主義的幻夢作為未完的結尾,其中蘊含的意義深遠。

觀看之道,起於觀,歸於道,而大道至簡,約翰·伯格以精練的文字推開觀看的大門,用這本「小書」讓我們重新學習觀看。

:所閱讀版本:《觀看之道》,約翰·伯格(著),戴行鉞(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5月第3版,2017年3月第4次印刷,ISBN 978-7-5495-5857-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櫻汐讀書 的精彩文章:

TAG:櫻汐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