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打燈籠
「東營微文化」為東營市作協重點扶持文學公眾號。平台宗旨:體現人性本真,歌頌人間溫暖,傳播正能量......關注微信公眾號「東營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溫度的文字!
正月十五打燈籠
作者丨劉同民
在我們魯北農村,從陰曆的臘月初八就正式進入過年模式了,隨著除夕的臨近,每天都有既定的活動:二十三,送灶爺;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
我的印象中,過年有些活動「儀式性」太強,充滿了神秘感,特別是除夕和大年初一這兩天,做事和說話還有很多忌諱。臨近年底,大人們會「掐破耳朵眼的」囑咐我不要犯忌,可是像我這樣頑劣的「小屁孩」,總是在關鍵時候「掉鏈子」(比如打碎碗、割破手等小意外),雖然大人們會很圓滿地把事情「圓」過去,但「秋後算賬」卻是免不了的。
所以,我過大年最期盼的還是正月十五。打著燈籠瘋玩一個「後晌」(晚上)大人們都不會管我們,現在想起來都興奮不已,那感覺就一個字:「爽」。
也許是為了節約燈油,所以大人們並不著急點亮早已經掛起來的燈籠,等到天色逐漸暗下來,在孩子們的一再央求下,大人們才不急不慢地把燈籠點亮。在我們老家,窗台上和大門樓內都會擺放蘿蔔燈(在蘿蔔上挖一個空,倒進些煤油或者菜油,放一根用棉線做成的燈芯)。伴隨著各家各戶門樓上、天井裡、茅房裡、院牆上各式燈籠亮起,昔日黑咕隆咚的村子彷彿被點燃,整個村子也溫暖起來了。
當時我們農村最常見的燈籠製作很簡單,大都是用葦子席篾編織成兩端縮口的圓筒形骨架,然後用塑料紙糊起來,再在塑料紙上畫上圖案或寫個「福」字,放蠟燭或者煤油燈的木塊底座上穿上兩根鐵絲露出燈籠口,拴上一個小木棍,一個燈籠就這樣製作完成了。
在五、六歲以前我特別喜歡這種製作簡單、造型單一的燈籠,但從七、八歲開始,我便不滿足大人們給買的這種燈籠,要想玩得盡興,要想耍酷,就要自己動手製作燈籠。
我當時在春節期間最愛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己製作一盞個性化的燈籠。有時候為了製作一盞自己心儀的「傑作」,我會整天憋在家裡苦思冥想。功夫不負有心人,每年我都會製作出和別人不一樣的燈籠,直到現在想起來,我還佩服自己當時的想像力,奇思妙想特別多,雖然製作出來的燈籠沒有現代工藝製作得那麼完美,顯得笨拙粗糙,但是,對於當時的我來講,已經滿足得不得了。吉普車燈、輪船燈、坦克燈等等,凡是能夠想到的,我都能夠製作出來。
每當製作完成一個新燈籠,到了晚上我就跑到大街上秀自己的傑作:有時用細繩拉著安裝了四輪的車形燈籠招搖過市,有時提著魚形燈籠到同伴面前顯擺,有時舉著飛機燈籠一邊跑一邊學飛機的聲音,「唔----」,有時還會把小鳥燈籠舞得上下翻飛……惹得一幫小孩子緊緊地跟在我身後。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的正月十五整個晚上都會跟在哥哥屁股後面,打著燈籠滿村子裡「狼竄」,天剛剛「擦黑」,大街上、衚衕道里到處都是人,從剛會走路的「小屁孩」到十七、八歲的半大小夥子,大孩子領著小孩子,不分男女,打著各式各樣的燈籠,紛紛走出家門遊走在大街小巷。
正月十五晚上最開心的事就是玩「捉蠍虎子」的惡作劇。年齡稍微大點的男孩子走到提著燈籠的小不點跟前,先對小不點和小不點提著的燈籠讚賞一番,然後會突然低下頭看著小不點的燈籠說:「你的燈籠下面有一個蠍虎子呢。」小不點都害怕蠍虎子,就會慌亂地看燈籠底下,多數情況下是蠟燭引燃燈籠,小不點會扔掉燃燒的燈籠大哭,那些大男孩子則壞笑著跑出很遠.....
眨眼四十多年過去了,現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我也會和家人一起去街上看花燈,猜燈謎,一路走下來,卻體會不到童年時候提著燈籠滿街跑的感覺。
元
宵
佳
節
TAG:東營微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