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陽西8名進士及兩陽第一位進士韋君載

陽西8名進士及兩陽第一位進士韋君載

陽江市共33名進士,其中1名武榜眼,23名文進士,6名武進士,3名特奏名進士,1名捐贈進士。陽春史記共15名進士(13文2武),江城區及陽東史記共11名進士(7文1武3特奏),陽西史記共8名進士(4文3武1賜贈)。

陽西史記共8名進士(4文3武1賜贈)

姚伯周(生卒年不詳),號肇成,上洋白石村姚始祖。祖籍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珠璣巷。南宋進士,官至海南瓊州知州。任期滿,買舟攜眷北歸

,因途遇颶風,棄船暫避上洋。姚伯周精通玄學,羈留上洋期間,遍游山水。覺上洋山川靈秀,氣勢非凡,子孫定居於此,日後必「貴發官翁」,「簪纓世奕」(見《上洋白石二村圖賦》)。姚伯周返鄉後,乃舉家遷居上洋,著手興建上洋、白石二村,並開辦私塾,培養子孫習文學禮。姚伯周根據上洋的自然環境從玄學角度寫了《上洋白石二村圖賦》刻於石碑上,發表自己的見解

,以激勵後人,該文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

陳體(生卒年及籍貫不詳),陽西蒲牌,南宋末進士,先為翰林院編修,後官至禮部侍郎,因事觸怒皇室,遂隱姓埋名,從臨安(今杭州)南下廣南東路南恩州避禍,為今陽西縣蒲牌鎮衝口陳姓始祖。陳體南下避禍時邀一李姓朋友舉家乘船經南海進入豐頭河的青草渡河段,見店前村一帶兩岸平疇沃野,水草繁茂,尚未開墾,於是兩家決定選此作為落腳點,開發織篢河兩岸一帶原野。後因引不來淡水灌溉,其後代乃遷居蒲牌鎮衝口一帶開發。陳體作為舊時代知識分子,有生之年,不怕艱難,披荊斬棘,為陽西的經濟、文化發展作出貢獻。

鄭錦龍(生卒年不詳,地方志記錄為國子監生員,進士有待查證),生於陽西縣程村鎮站背村,清康熙年間人。康熙初年為國子監生員,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中進士,曾任福建江南督運府府官。據傳康熙微服私訪,鄭錦龍引為上賓,並獻上珍果白蠟荔枝供康熙品嘗。康熙通過明查暗訪,認為鄭錦龍為政清廉,人忠厚謙虛,回朝賜二匾與鄭錦龍。一題「熙朝拔俊」,一題「英范振羽」,以表彰鄭錦龍才德,並下旨令其廣種荔枝,為民造福。鄭錦龍接旨後,於福建廣種荔枝,晚年辭官歸家,用船帶荔枝種苗回家鄉種植。今程村鎮的站背村、織篢鎮的龍頭山荔枝園古荔枝,皆為鄭錦龍從福建帶回的種苗。

姚文然,陽西上洋白石村,明進士累官刑部尚書。保存有昔日進士的宅第。據說這位進士還曾受過當年乾隆皇帝的殿見,也算是當時的風頭人物,卻不知為什麼宅第卻這般寒酸,大抵是文人多清貧?其後人也沒能講述出先輩更多的歷史故事,外人也只能是「到此一游」。

姚見(生卒年不詳),陽西上洋白石村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y庚辰科武進士。姚見生於上洋大族,自幼父母嬌寵有加,長大後習慣於意氣用事,中武進士後,朝廷委派他任連縣守備。未到任,家兄因田產事與地方許姓富豪發生糾葛,被捕入獄。姚見甚為不滿,為此大鬧公堂,得罪地方官。地方官陰謀密奏朝廷,告狀姚見謀反,並遣人趁夜將大批兵器浸於姚見家池塘。官府派員核查,果從姚見家池塘搜出兵器,朝廷判其入獄。未幾,冤死於獄中。

王天賜 陽西塘口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進士,封「朝議大夫」、「儒林郎」、「湖南嶽州督糧道」。

何恬齋(1721~1807年),清乾隆五十一年(1785)賜進士名甘泉,字若虛,恬齋是他的號。陽西縣織篢鎮大洲村(大)人,人稱何五公。何恬齋原籍江城,20歲時在織篢鎮上行街買下一塊地,開設福記油糖鋪(即後來的南盛源、同盛祥兩鋪),除經營油糖外,還進行涼果加工。何恬齋利用商船到各地收購生果,製成果品,銷往各地。其中最出名的是「軟肉酥杧」和「蜜餞黃皮」。清代中葉,織篢福記油糖鋪在廣東享有盛名。何恬齋的經營秘訣有兩條,一是講求信用,薄利多銷。福記鋪嚴格質量,童叟無欺,其貨物大部分通過訂貨發往各地,得到客商信賴。該鋪還在陽江、恩平、電白、吳川等地設有分店,全盛時期,在國內有42家分店。何恬齋還在埠場、織篢、塘口開設3間當鋪。二是囤積居奇。據何氏族譜記載:何恬齋有三次囤貨賺了大錢。一次是海南有6船檳榔經閘坡運往天津,因颱風阻隔,駛入織篢避風,大船遭損壞,進退為難,貨主只好-賣給何恬齋。次年,海南遇強颱風,檳榔失收(當時檳榔既屬貢品,又為男女婚嫁之聘物),何恬齋隨即將檳榔運往全國各地銷售,獲取高利。又有一次,他從北方販回大批棗子製成乾果。此後北方一連三年棗子減產,何恬齋賣棗果又賺了大錢。還有一次天旱,恬齋認定當年花生會減產,於是早從電白、茂名等地收購大批花生貯備,果然當年花生奇缺,福記的花生油獲利甚豐。何恬齋有了錢便著手做三件事。一是買田。他將賺來的錢逐年買田,到他60歲時,有地500多畝,田租5000多石。二是買功名。何恬齋於乾隆五十年(1785年)花錢捐了個「文進士」,一者光耀門楣,二者鼓勵後人奮發讀書。三是建村。他四處物色村址,最後選定了織篢河下游的大「土朗」坡,用高價向曾姓人買下來建村。該村主體七座三間三進大屋,繞村築城牆,城牆四角築炮樓,城牆內村道開闊,廂房橫列,裡面有堅固的防禦工事。何恬齋晚年,招聘能工巧匠,精心建造何氏宗祠,在祠堂內開設文館和武館,供日後子孫習文練武。他還樂善好施,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織篢大飢,何恬齋放錢賑災,救活百姓無數,清朝廷為此給他頒發「積善人家」匾。

陳敬昌 陽西儒洞藍田 清道光年間武進士 官封外翰巡察。

劉子校(1818~1893年)(地方志記錄是舉人,進士有待查證),陽西塘口橫山崖嶺村人,劉子校幼年家貧,成長後奮發攻讀,於光緒八年(1882年)考取舉人,獲文魁匾。次年殿試中賜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官至都察院副御史。劉子校在京為官數年,即告老還鄉。回鄉後,熱心地方文化教育事業,主持重修七賢書院,任書院主講,並開設橫山圩場,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劉子校為官清正,兩袖清風,晚年在親友的幫助下,在家鄉崖嶺建了一座泥坯硬磚木結構平房(陽西俗稱金包銀屋)。劉子校故居現還保存完好,其後代子孫仍保留著他的文魁匾。

陳運超,字卓軒,儒垌人,光緒十四年(1888)戊子科第八名(舉人)兵部差官,光緒十六年(1890)庚寅恩科第四十名殿試三甲第十七名(武進士)藍翎侍衛,特授柳慶鎮中軍守備置柳州都司」,都司在清武官中為正四品;在儒垌陳氏族譜「通族歷代仕宦題名」中,「運超,欽點御前侍衛」。天塘山頂上的陳鳳台墓前的、清光緒二十年立的墓柱上記載有十二位陳氏官員,其中有一位是清光緒庚寅科藍翎侍衛。在陳鳳台研究網上刊載的「關於陳鳳台古墓的幾點建議」作者:黃淼章;「陳鳳台長眠天塘山,情系廣州陳家祠」作者:溫華春 陳文鏡;「鳳台長眠天塘山 福蔭廣州陳家祠」作者:黃淼章 溫華春 陳文鏡;等幾篇文章只是參照墓柱的記載並加註:「光緒庚寅科(1890年)欽點花翎侍衛 陳遠超 」。除此之外在陳鳳台研究網上對這位清光緒庚寅科藍翎侍衛並無更多的資料可查,就連陳鳳台研究會對此藍翎侍衛也是只知其人不知其為何方之人,而讓人更想探知一二。

韋君載,兩陽第一位進士,開創二陽文運。字元厚,宋南恩州陽春人。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進士,奉議郎,以奉議郎攝廣南東路提舉,奏減官賣鹽,商民便之。聰穎好學,文章行業,均為粵人推重。 是南宋時顯仁太后韋氏(宋高宗生母)之季弟韋淵之孫,生於南宋初年陽春崗美李堡留安村。白牛案後子孫四散,現宗祠在河口黃蔃雞錄門村(原名龍門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水蟲 的精彩文章:

大母村18名進士 全國第6位進士村

TAG:風水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