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南藝人筆下的青山有多嫵媚?料青山見他應如是
曾見過有人用素描記錄南藝的輪廓,曾見過有人用顏料塗抹南藝的色彩,但用中國畫的技法描摹南藝美景的卻並不多見。
他是其中之一。
在南藝105周年校慶活動中展出了5幅作品,正是他用水墨暈染的南藝。
他,就是南藝人文學院文物鑒賞與修復系主任——任大慶。
PART Ⅰ工匠之心
沒有松柏恆,難得雪中青
有人說,他的畫作雄渾而不失清秀,蒼茫而不失醇厚。
有人說,他視筆下的萬物為同類,自然為親眷。
有人說,他所造山水之境,得天地之精神,藏自然之韻律。
林中風清(25×67cm)
《只待有緣人》紙本·設色 34.5cm-70cm
獨對蓮塘淡淡風(69x138)
任大慶被人稱為是「天生的畫者」,他以繪畫為生命、為魂靈的執著,似是與生俱來一種難擋的天賦。
殊不知在攀登藝術險峰的過程中,他也經歷過一段不為人知、風刀霜劍的艱難旅途。
千年一夢 69cm-138cm
初中時任大慶的藝術才華就初露鋒芒,十七歲正式學習素描色彩,第二年就以高分考入蘇州工藝美術學校。大慶是當之無愧的「學霸」,也是當時有名的獲獎專業戶。
畢業後,他來到揚州園林系統工作,但大慶並沒有忘懷心心念念的中國山水畫。經過反覆思量,他做出了一個驚煞旁人的決定:辭掉工作,繼續深造!
秋空霽海我所有(33×67cm)
恰逢南藝周積寅教授來揚州授課,大慶便抓住機會,近距離接觸了這位久仰大名的全國第一流專家,如饑似渴地學習。在周教授的悉心教導之下,大慶更加堅定了考研的決心,並打定主意,準備一博——南藝中國畫論專業研究生。
《七色土》紙本·設色 33cm-66cm
板凳要做十年冷。為了畫畫,大慶吃了不少苦。畢業之後沒停止練習,別人轉行他卻還在畫,從未停過一天筆,這讓他具備了紮實的筆墨基本功。
初出茅廬的他,幫別人畫扇面,小扇面只收一塊錢,大的也才兩塊。後來畫廊開始向他收作品,8塊錢一張,還沒法落款。他權當做是練習,同時補貼一些買畫具的費用。
花好月圓 28cm-59cm
靜待乾坤老28cm-59cm
與此同時,他秉承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經驗,憑著對大自然美景的真切感悟,尋覓創作的靈感和源泉:去三峽寫生,5天畫了70多張速寫,常常天一亮就畫,直到日落西山;大年三十齣門寫生,甚至差點忘了要回家吃年夜飯,完全進入一種痴迷癲狂的狀態。
幽谷聽松(68×68cm)
大慶寫生的足跡遍天下:亞洲的日本、韓國、泰國、柬埔寨,歐洲的龐貝古城、英國、德國、法國……同樣,除了「師法自然」,他會用旅途的一半時間去博物館看畫。「藝術無國界,大師之作能讓我學到很多。我常常是早上進去、晚上出來,第二天再去。」
柬埔寨塔普倫寺寫生(33×67cm)
功夫不負有心人,大慶終於成功考入南藝,並攻讀了博士學位。
在這個人心浮躁的快節奏時代,能沉下心來做藝術的人越來越少。而任大慶始終秉持匠心精神,專註繪畫。
來時清風 別時明月(33×66cm)
他將人生當作凸透鏡: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一生只夠做好一件事。如果真的把這件事做到極致,便瞭然無憾,對得起這一生。
「我只想讓自己簡單、簡單、再簡單,對吃穿用住都沒有過多的慾望。」
他將繪畫當作信仰,為了專註繪畫,放棄了名利的爭奪,清心寡欲只為靜心創作;他放棄了成為「萬精油」的可能,放下熟練彈奏的古典吉他和其他愛好,只為專心修鍊畫技和心性。
曦林孤舟(69×138cm)
「玉石越純凈越通透,光澤就越好,人和畫作也一樣,只有自身的境界足夠高,欣賞的人才會從中獲得更多正能量。」
PARTⅡ林泉之心
由技入道,不忘初心
在作畫過程里,他一直秉持著「先傳承再創新」的理念。
借古開今是一個非常艱難、且需要很長時間磨礪的過程。大慶如今的「自成一派」,得益於他對宋元名家的大量臨摹和鑽研。他的作品繼承了王翬的「唐人氣韻、宋人筆墨、元人意趣」之全面技法,同時不乏倪瓚「聊以寫胸中意氣耳」的格調。
剎那即是永恆(33×33cm)
大慶的畫作大多呈現出靜謐淡泊、隱逸超然的氣質:空洲沙渚,翠微寒煙,枯藤古樹,白雲飄渺,有一種天然的寧靜清逸之感在筆墨間流淌,出塵空靈之氣從紙間彌散,蕩滌人心。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藝術境界分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兩種。任大慶的創作正是達到了「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的「物我合一」,又呈現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般深曲平和、超然物外的「優美之境」。
畫中有我(49x49cm)
這一風格深受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的影響,但同時又不乏佛家的禪意。任大慶曾在三十多歲時考慮過出家。但經過幾番思量,他恍然意識到,修行的方式有多種,並不拘泥於形式:掃地僧的青燈黃卷是修行,而他在塵世中的作畫亦是一種渡己渡人的修行。
「我在紙上營造一個無人企及的仙境,自己在其中徜徉,是一種渡己的修行;倘若別人看到我的畫作,能夠讓煩悶的人感到平靜,用畫作滋養身心,這亦是渡人的修行。肉體終會寂滅,但畫作傳遞的精神不朽。」
《心澄如鏡》紙本·設色70cm-69cm
齊白石經歷了「畫蝦三變」,畢加索被稱為「最年輕的畫家」,優秀的畫家風格一直在變。任大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也在不斷地尋求突破和創新。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別出心裁之作。
《朝霞偏愛凌雲峰》便是一幅積極入世的作品,畫中朝霞照射在山頂,只有越高的山峰才配得到第一縷陽光。正如他一旁題字所云:「好男兒最忌懶散之心,頹廢之態,昏昏然不知其所為……」
朝霞偏愛凌雲峰(68×68cm)
任大慶認為,現在多數藝術創作缺乏「林泉之心」,商業和銅臭氣息過於濃重,因而掩蓋了藝術的根本內核:情感。「無情的作品亦不會有思想,那作品也就失去了靈魂。」
他將繪畫當作一種語言,而畫家就像是程序員,通過畫筆繪製一種代碼,觀賞者可以翻譯出箇中滋味。
同一組靜物在不同心境中呈現出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亦如是。在大慶老師眼裡,山水亦有情。
《常在桃花源》紙本·設色 70cm-70cm
大慶的作品常被評為「寫境」與「造境」並存,他對自然的創作不是機械的摹寫,而是充滿著生命的喜悅,是一種平等的交流溝通。在他看來,人與自然的關係不是征服,而是和諧共生。
不知簾外晝夜一夢幾個春秋(33×33cm)
除了對自然懷有敬慕之情,他不乏席慕容般的浪漫情懷:「當時突發奇想,或許我和樹有前世姻緣,她化成了一棵樹,在這裡等我,我卻忽略了她的存在,可能她的舉動是想引起我的注意。我覺得自己像談了一場戀愛,於是我第二天就來創作,畫作完成後還意猶未盡作了一首詩。」
莫說秋風無情意,誰肯婀娜贈綵衣(33×33cm)
PARTⅢ 赤子之心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除了畫家,任大慶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南藝人文學院文物鑒賞與修復系主任。
古也有言:畫品即人品,品高畫自逸。任大慶的畫品與人品亦是相映成輝。
提到任大慶老師,文物班的同學各個讚不絕口:他會在冬天的清晨去宿舍喊同學起床,早早地來到教室開好空調;他會在開學第一節課請全班人吃早飯,在校慶日請大家吃蛋糕;他會在課堂內外帶同學們走入自然寫生,讓大家在愉快的氛圍里勞逸結合……
大慶就是這樣一位和同學們打成一片的老師。他認為只有了解學生是怎麼想的,及時調整教學方式,才能更好地傳道授業解惑。他會定期與學生交流,傾聽他們真實的想法和意見。這一切都得益於和女兒的密切交流。他將女兒當作自己的鏡子,從與她的溝通中看到自身的問題。
「學生們也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不能只顧按照自己的喜好教學,而不去考慮他們的訴求,那就很難有所收穫。」
不僅對學生,眾所周知,大慶老師是一位熱心腸。人送外號「活雷鋒」。
深受周積寅教授學識、人品的影響,他漸而領悟到幫助別人的最高境界是不給別人壓力,將一切做得順理成章。他曾經在自己經濟困窘的情況下,借錢替朋友出畫冊幫助其完成生前遺願,也一直自掏腰包給系裡裝修畫室、買毛氈毛筆。凡此種種被他稱作不值一提的「小事」,這些年他不知做了多少件。
「年輕的時候想改變世界,想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來才發現,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從『修身』做起,身邊的一切就會悄悄地變化。少一些抱怨和負能量,從自我做起、從宿舍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比如不亂扔垃圾、不插隊,校園環境和氛圍就更美好了。
南藝是個正能量的大學,每年兩千畢業生就是兩千個正能量的種子,大家會在各個部門、各個區域開花,香熏一片、愛撒一城。」
作為老師,他還有一個心愿和目標:以中國畫為載體,向更多人傳遞中國文化。去年10月,大慶受中國文化中心的邀請,來到模里西斯教授43天的中國畫課程。
「學生們都很用功,對中國畫充滿了興趣。而用中國畫技法畫鳳凰花和渡渡鳥,對我來說也是新穎的體驗。」此次模里西斯之行,大慶更深刻地認識到,隨著中國的崛起,越來越多的人想要了解中國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而中國畫是傳統文化的極佳載體。自己身上也多了一份傳承和傳播的重任。
後請輸記
正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任大慶以身作則,將「為人師表,立德樹人」貫徹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映射在每一幅或朝氣蓬勃,或清逸絕塵的畫作里。他將中國畫與自身的人格魅力融匯其中,通過教學和作品傳遞出去。
他曾說:人生百年,白駒過隙。願畫作和精神能夠擺脫時空的桎梏,給後來人些許幫助,能收穫更多觀眾的共鳴。
這也許才是藝術和生命的真正意義。
四時讀禪(34x166cm)
山深春來早(34x136cm)
瓊林生煙雨(35x140cm)
閑雲野水共我音(35x140cm)
文字:吳一凡
NUA
|以藝術的名義 講述有溫度的故事|
TAG:以藝術的名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