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這個世界的間諜
整個二月悶在家,幾乎無社交。除了不得不做的正事、箭在弦上的急事,再無閑思。睡到中午才懶散地起床,刷微博,看淘寶,回微信。這些事讓注意力澄凈,雜質飄上來,心沉下去。泡茶,關手機,拿出紙筆和書或kindle,陽光斜斜照進窗,一天從此刻開始。
很多人問我假期是怎麼過的,其實這就是我典型的一天。算算日程,這大概是我學生時代最後一個完整清閑的假期了,反而不敢浪擲。
想起劉瑜在《我書架上的神明》中寫:
在年少缺乏自信的時候,一旦不能讀懂一本書或者讀懂了但完全不知道它好在哪裡,多半會很心虛,覺得責任肯定都在自己身上:這麼經典的書,我都不知道它好在哪,肯定是我笨極了。既然如此,不但要接著讀,還要在餐桌上不經意地講到:「其實福柯對知識的理解,與柏拉圖的洞穴比喻,具有一種意指共生的關係,而羅蘭·巴特晚年對欲愛的詮釋,構成了對這一關係最好的回應……」 而年長後主張的,是一種從經驗和問題出發的讀書態度,而不是從「死去的古代白人貴族男子視角」出發的讀書態度。
是的,讀書是不應該有鄙視鏈的,更不該成為虛榮心的依傍。讀書是自我更新的第一步,而,功夫永遠在書外。
二月正正好讀了十本書,有大學專業的教材,也有詩集和影集。還看了四部電影,一部美劇。
有書看的時候,我最願意歌頌人生。
《西方哲學史——從蘇格拉底到薩特及其後》
從北京回家前,我讓愷神給我推薦一本哲學的入門書,他只說了這個,我就千里迢迢把這本沉重的書帶了回來。四五百頁,在讀其他書之前先讀幾十頁這個,半個多月終於讀完。哲學系統深而雜,幾次我站在門外,望而卻步。這本書很嚴肅,很誠懇,很簡潔。讀完大概可以對各流派有了解了,也增加了我的興趣。
《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爭鳴與未來》
湊單的時候買的,買的時候只想到自己最近希望深入了解一下傳播學,不然被SNS的輿論綁架著,自己不自覺地就做了俘虜,甚至幫凶。總要知道些「套路」,才更有助於保持清醒。但這本書卻給我驚喜,名詞解釋深入淺出,案例豐富,語言靈活生動,像是一個老教授,把各個流派的發展歷程信手拈來。讀完上網一搜,這原來是新聞系本科生的專業教材。
真是羨慕。
翻譯的還不錯。
《獨裁者手冊》
整本書被刪的七零八落,關於天朝隻字未提。但仍然從隻言片語中感受到了深深的恐懼,和諷刺。
不管是國家、公司還是國際組織,其政治格局不能簡單地以「民主」和「獨裁」來劃分,而必須用民意選民、實際選民、勝利聯盟的數字多少來描寫。如果勝利聯盟的人數很多,那麼這個國家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民主國家。反過來,如果勝利聯盟的人數非常少,那麼不管這個國家有沒有選舉,都是事實上的非民主國家。據此,很容易明白:在剛果,利奧波德二世只需要讓少數人高興就足以維持自己的統治;而在比利時,他必須讓很多人滿意才行。
拋卻抑制不住的聯想,這是一本考據嚴謹,語言辛辣的好書。讀完我覺得自己更愛政治學了。建議快點讀這本書,說不定哪天就被禁了呢。
《如何應對憤怒的公眾》
會想看這本書是因為,種種原因,我真的很憤怒。於是想給自己開個上帝視角,了解公眾的憤怒到底怎麼產生,如何消解。讀了之後發現,拋卻我極易被調動起來的情緒,這是一本講危機公關的好書。
分享一些我的讀書筆記
處理矛盾先要記住,憤怒是防衛性的,而非攻擊性的。
常見的錯誤手段:1??石牆策略:面對危機時避而不見,沉默,忽視。2??煙霧策略:燃起煙霧,掩蓋真相。3??洗白策略:轉移焦點,將錯誤行徑降到最低。4??幌子策略:編造幌子,假冒代言人。5??抵擋推諉策略 6??口誅筆伐策略:對批判者人身攻擊
這麼做能夠提高對方的鬧事成本,降低預期鬧事收益,達到不了了之的目的。
那麼處理公眾憤怒時要如何和媒體打交道?
企業決不能隱瞞信息,這樣會激發記者的英雄主義情節,他會渴望做一個揭露秘密的探秘者。要說服配合,坦誠相待,讓有爭議的各方向媒體表達共同意願,希望媒體擔當教育者的角色,向公眾展示各方為達成共識而做出的努力。
(你看,歷史充滿了隱喻是不是)
不安之書(佩索阿)
看的過程中很多次想哭。「我鉤織著無望的生活」,我們又何嘗不是?
我的眼裡充盈著淚水。我覺得我愛這一切,也許這是因為我沒有什麼別的東西可愛,或者,即使世上沒有什麼東西真的值得任何心靈所愛,而多愁善感的我卻必須愛有所及。我可以濫情於區區一個墨水瓶之微,就像濫情於星空中巨大無邊的冷漠。
如果一個人真正敏感而且有正確的理由,感到要關切世界的邪惡和非義,那麼他自然要在這些東西最光顯現並且最接近根源的地方,來尋求對它們的糾正,他將要發現,這個地方就是他自己的存在。這個糾正的任務將耗盡他整整一生的時光。
為了佩索阿,很想學葡語。
樹上的男爵(卡爾維諾)
「許多年以來,我為一些連對我自己都解釋不清的理想而活著,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樹上。」
第一次看是高中,沒懂。在扉頁上記了「遺世獨立」四個字,前些日子看到,啞然失笑。重讀發現,其實十六歲的我沒說錯。卡爾維諾講一個知識分子該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之中進退,用水汽氤氳,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文字。這麼荒誕的故事,卻寫的那麼誠懇,寬闊和動人。
張開眼睛做場夢吧,原來,男爵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是從他遠離人群,爬到樹上開始的。
突然想到我高中的時候寫的一篇作文,有兩句是這樣的:
時代讓我前進,我就赴湯蹈火。時代讓我退後,我就韜光養晦,明哲保身。
當時覺得自己在儒釋道之中進退自如,現如今發現,最難的是判斷出來時代的隱而不發。
不過一笑。
蘭波全集
試問哪個文藝少女沒在十七八歲幻想愛一個蘭波這樣的少年?詩意、敏感、俊美,最重要的是,他只活到37歲,還沒來得及變油膩,就帶著溫軟和柔情獲得了永生。
「我的生命如此遼闊,以致於不能僅僅獻給力與美」
他臨死前說自己憎恨苦難,我們誰不憎恨呢?我也憎恨,我不敢講。
我只能在他寫「我的生命不過是溫柔的瘋狂」時,在心裡說句「我也是」。
這般遙遠的相似性,悲欣交集。
《蒙田》——茨威格
我很喜歡看作家寫別的作家,總能從敘述中讀出些惺惺相惜,高山流水的味道來。
我並不太喜歡蒙田,在我那個總想搞出些大事的青春期,蒙田的「明智」讓我覺得軟弱,他告誡年輕人:行事不要雄心勃勃,不要太熱衷捲入世界,為人要敦厚溫良。但茨威格筆下的蒙田,不一樣。原來蒙田的退後,是寬容。他追求著自由,原諒了世界。
只要你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時代的瘋狂也並不是真正的苦難。縱使是你的經歷中最不堪回首的經歷——表面的種種屈辱、命運的種種打擊,也只有當你在這些經歷面前變得軟弱時,你才會感覺到它們,因為除了你自己,誰會重視這些經歷呢?除了你自己,誰會去在乎這些經歷的歡樂和痛苦呢?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別的東西能提升和降低你的「自我」。
被治癒了一些。
《流動的盛宴》海明威
這書讀的輕鬆,像看那個時代的八卦大全,還順帶著提供了巴黎的旅遊宣傳語。海明威年輕的時候可真帥,語言真是爽利,又平和又有格調。忘了看過誰評海明威,說他是最被誤讀的作家。《老人與海》被冠上勵志的高帽,但他講的從來是「勝利之無用」,這樣奇妙的矛盾,贏家一無所得,但卻依然要去爭取勝利,即使最後只有悲哀的空虛。
「我想起所有的一代代人都讓一些事情給搞得迷惘了,歷來如此,今後也將永遠如此。」
我是這個世界的間諜
在家附近的書店看到,直接坐在地上翻完。影像的敘述太絕了,簡單,完整,深入。
「我們得為他人騰出地方來。就像個轉盤,你登場,你走到終點,而別人也有機會走到終點,如此反覆,另一撥人再登場。太陽底下無新事
篇幅所限,本篇推送就只講我讀的十本書。
早就意識到自己潛意識更愛看電視劇而非電影,其實是畏懼思考和高密度敘事的懶惰。於是決心改掉這個毛病,看電影的時候關掉手機,熬過前面平淡的鋪墊,等待高潮。
簡單列舉本月看過的電影。
《我在伊朗長大》
《步履不停》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天使愛美麗》
《絕望主婦》
讓我們再讀一遍卡夫卡:
如果我們在讀的這本書不能讓我們醒悟,就像用拳頭敲打我們的頭蓋骨,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讀它?難道只因為它會使我們高興?我的上帝,如果沒有書,我們也應該高興,那些使我們高興的書,如果需要,我們自己也能寫。但我們必須有的是這些書:它們像厄運一樣降臨我們,讓我們深感痛苦,像我們最心愛的人死去,像自殺。一本書必須是一把冰鎬,砍碎我們內心的冰海。
TAG:佩槍的朱麗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