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書時,我在想什麼

看書時,我在想什麼

從四月到如今,如同絢爛到寂靜。這期間發生過許多的事,有情感的、朋友的,也有親人的。零零散散拼湊在一起,像要將我逼近在黑暗裡無所遁形。

一直以為,人逃離到一個暗角後便不會再被人被發現。實際上,深處於黑暗中的黑照樣讓人無法躲藏。尼采說的好: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你。因著這段時間,心裡上無法癒合的創痛開始呈現。總想著把自己拉回到以前平穩的狀態:在持久中慢慢學習,慢慢向前,那怕行進的緩慢,路途燈光飄搖,依舊堅信著能抓住什麼期許的閃亮。不像如今的狀態:在摸黑前行中,抓住的也是嘆息的聲響。

我常常發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也下意識要求自己多看書、常自省。書於我,是很好的東西。在書中,可以閱盡人生,可以縱意揮情,可以長嘆,可以肆笑,更可痛哭。縱使書有諸多的好處,我卻依舊沒有拿起那堆積如山沒有開封的書,像是拒絕以前的事物後再度喜愛起來就很難。好在人生到底未到山窮水盡的地步,那怕是低迷的、短暫的,到底還是在深夜未眠的時候慢慢翻起了書。也正是這幾本書,讓我漸漸找回些許看書的趣味。

《無聲告白》這本書,作者從一個受家庭過度關注的女孩自殺開始寫起。故事從自殺而起,中間穿插著女孩家人的回憶與倒敘,慢慢向我們揭露出一場暗涌的生活。我不喜歡作者瑣碎的寫法,那怕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不是我所設想的記敘。生活的點滴,更應是一種生活習慣與家庭共生關係的描寫,作者的瑣碎卻放在了生活中的器物與新聞之中。那怕是其中關於人物的心理刻畫,我仍覺有些許遺憾。

昨晚一直在做一個夢,夢裡一隻有這麼句話,寫作者到最後應該是著力刻畫人性。夜裡翻來覆去的這句話,我一直在想出處。猛然才記起,是紀錄片《搖搖晃晃的人間》導演在獲獎後所說的話。人性,這是所有小說中所蘊含的力量與情感。《無聲告白》中,無疑揭示了這種人性。在家庭共生關係中,父母常常將自己的遺憾強加於自己的孩子,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可與愛,而選擇順從與接收。這種家庭的共生關係,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不平等。我想,這也是作者這本書的介紹語的那句話的初衷: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故事中,女主角在湖中的船中並不是想去自殺。而是想重新開始,她打算向她的母親道歉,說明她不想當醫生,說明她對於物理、化學、生物的厭惡。只是,生活就如同她掉落水中死亡一般,像是一場戲謔的戲。

多少時候,在我們弄明白想去陳訴時,才發覺要傾訴的對象早已不再。這讓我想起電影《被嫌棄的松子一生》中的松子,在松子收拾自己決定重新生活時,她卻被一群小孩打死。多麼無奈啊,生活並不是時刻都在等待你去改正錯誤,重拾信心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像余秀華所寫的詩歌一樣:

反正是絢爛,反正是到來,反正是背負慢慢凋殘的孤獨:耀眼的孤獨,義無反顧的孤獨。

《歷史的溫度》,這是一本讓我時常熱淚盈眶的書。而逼下我第一滴淚水是作者饅頭大師在他的饅頭說中更新的一篇文章《血淚戰衡陽》。

身處國強時,人們會誤以為一切所得來得容易。那些背後的故事,卻被人忘在歷史的隙縫裡。饅頭大師編輯這本書的緣由,是每天在他的公眾號更新歷史今天的一些故事。這些故事,因為有著歷史的厚重感,經過作者細膩、冷靜的描寫,變得令人著迷。這也是我喜愛歷史的緣由,我們的歷史從來不缺赴死的人,不缺大義的人,不缺有趣靈魂的人。可是我們身邊的故事,卻是少了有趣與厚重,多了生活中的瑣碎與紛擾。因而,我們需要通過汲取好的書籍,來拓寬自我的眼界,增進自我的重量。

對於中國近代史,猶記得那時上歷史課每當讀起常常憤怒。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我們的國家一次次的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至於生於那個時代中的人是如何抗爭的故事,卻是未知。無論是現在抗日戰爭所更正的14年,還是國家開始重新重視這段歷史。都像是魯迅所說,為了更好紀念。

前段時間我在橘子洲頭散步,路過一棟公館,上面寫的是唐生智公館。抗戰英雄,湖南東安人。那時候,我也是很隨意的拐角去拍落日與蒲葦。絲毫沒有對這個人物了解的興緻。直至看到這本書,才知道唐生智將軍是南京大屠殺最後守城的將領。可惜我們只知南京大屠殺的死亡人數,而忘記了當時在南京城戰士們守城的故事。這些忘記與演說,正如你我,總是憑藉自己的猜測和一丁點以為的事實胡亂地去加以論斷。這些評斷讓我們以為世界是非黑即白的。事實上,世界遠不是非黑即白。在這黑白之間有著更為平衡的支點。這個支點便是人性,它讓我們的故事充滿著未知。

對話時光圖書館

一個有感情的公眾號

對話|情感|讀書|記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對話時光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TAG:對話時光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