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科技園區到創新城市

從科技園區到創新城市

從科技園區到創新城市,在「空間邏輯」上了解創新城市的誕生!今天為大家帶來專題《創新城市指南》的第二篇文章,詳細闡釋了創新城市的理論背景,也為專題後面文章所闡述的各種不同案例載體提供了鋪墊和開篇。國外發生的林林總總,已經在我國上演;那些想招徠創新創業企業的城市,你們做好準備了嗎?

還在逃離城市嗎?你out了!

紐約的創業者進城了!紐約市現在正以「硅巷」(Silicon Alley)的地位,崛起為美國東岸的科技重鎮,瞄準美國的「新科技首都」。硅巷接受風投資金的筆數、風投金額總數以及科技公司IPO數量,截至2014年底就已僅次於矽谷,位居全美第二,創新科技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接近30萬人。

紐約創新地圖

倫敦的創業者進城了!東倫敦曾經以放蕩不羈和髒亂差著稱的肖爾迪奇地區(Shoreditch)現在已華麗轉型成為科技新貴,被打上「硅環島」(silicon roundabout)標籤。Tech city的數據顯示,硅環島附近的高科技公司密度已經達到了3328家/平方公里,人才密度全球第一,是歐洲成長最快的科技樞紐。儘管近些年入駐硅環島的科技企業數量逐漸呈下滑態勢,它們正挖掘城市裡更好的科技聚集地帶,但硅環島的成功已經讓科技人員和科技企業看到了科技再次走向城市的發展趨勢。

東倫敦科技城標誌性的「硅環島」

柏林的創業者進城了!現在每20個小時,就有一個以科技為背景的新創公司在柏林誕生。除了本地創業者,波蘭、愛沙尼亞、義大利等東歐、南歐以及中東創業者正大量湧入柏林,「甚至猶太、以色列創業家也暫時放下了納粹大屠殺歷史來到柏林」。柏林市長Klaus Wowereit接受麥肯錫的採訪時說:未來 10 年柏林會成為歐洲最頂尖的創業中心!

甚至連拉斯維加斯的創業者都開始攻城了!電子商務網站Zappos(已被亞馬遜收購)創始人謝家華(Tony Hsieh)在2012年成立了公司 「拉斯維加斯舊城區計劃」(The Downtown Project),投入3.5億美元買下舊市政中心空置的建築,把公司的1400名本土員工從郊區的辦公室搬遷到這裡,欲把拉斯維加斯充滿「Sin city」氣息的老城區變成創新企業的中心。全球創業活動「創業周末」(Startup Weekend),以及一群愛好用CNC雕刻機、3D印表機動手做東西的自造者的黑客空間(Hackerspace),也相繼在拉斯維加斯的老城風靡。

在我們不遠的記憶里,以美國為代表的矽谷、北卡州三角研究園和林林總總的「高新技術區」(Nerdistan)的高科技產業通常是在郊區辦公園區繁榮發展的,環境優美、低密度的商務花園也是國內爭相效仿的對象。但是在近幾年,這些產業卻出現一個明確的向城市轉移的趨勢。不明真相的群眾一定會問了,這不才嚷嚷著逃離城市,建花園造總部發展科技,怎麼又一陣風向突變,開始搬回那些交通擁堵的、房價高的、環境惡化充滿「城市病」的地方。這搬進搬出,就像時尚圈一樣,裙子短了又長,褲子寬了又窄,彷彿一個兜兜轉的輪迴。程序猿、攻城獅,你們是要鬧哪樣?

城市,為創新創業提供多元領域選擇

為啥進城呢?用一句當紅的網路流行語「你們城裡人真會玩」回答是再貼切不過了。城裡人玩的花樣多,對於創業者來說至關重要——你能想到的創新領域,都能找到合適的圈子。

位於美國西海岸南加州的洛杉磯地區向來是美國娛樂、時尚和旅遊的中心,然而,洛杉磯近年卻在高科技領域迅速崛起。在洛杉磯有七個不同的創業區塊,包括聖莫妮卡(Santa Monica)、橘郡(Orange County)、帕薩迪納(Pasadena)、洛杉磯老城中心(LA downtown)、卡爾弗城(Culver City)、西好萊塢(West Hollywood)和南灣(South Bay),無論你想在哪個領域尋找創業的機會,總有一款適合你。

聖莫妮卡與周邊的卡爾弗城、南灣、西好萊塢地區一道構成了大洛杉磯最大的創業生態圈。最著名的是聖莫妮卡,這裡也被稱為硅灘(Silicon Beach)。由於這一帶臨近好萊塢,好萊塢的影視內容為這裡的創業公司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因此產生了很多基於影視內容(視頻、圖片、文字)的企業。被迪士尼斥資5億美元收購的視頻創業公司Maker Studios就是依託YouTube上提供的內容取得了成功。

當然,大洛杉磯的創業圈可不止有硅灘。如果你想在醫療和生物領域創業,就去橘郡,這裡是大批醫療器材和生物科技的初創公司扎堆的地方。如果你想在硬體創業方面有所斬獲的話,那就去帕薩迪納看一看,這裡可是理工科神校加州理工的所在地,是聚集著《生活大爆炸》那群智商超過170的nerd的地方。當然,如果你要是對設計方面的創業項目感興趣的話,洛杉磯的舊城中心就是一個絕佳的選擇。

洛杉磯這樣的大都市能夠為創業者提供如此之多的創新領域和機會,最核心的原因在於,大城市內部不僅有著發達的文化和娛樂業,還有著更多成熟的傳統行業,比如零售、汽車、物流、消費品、航空、製造等,這些都將造就本地創業公司的多樣性——它們往往將科技和這些行業結合,來解決行業中的特定問題從而尋找到巨大的商業機遇。這就是我們說的下一個「問題」——

城市,為創新創業提供「問題」的發生器

人口和商業的市場樣本

孵化器TechStars紐約分支的主管大衛·蒂希(David Tisch)在TechCrunch國際創新峰會的採訪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口和商業的密度會影響到商業模式的類型。像紐約這樣的大都市,每個地鐵站點都擁有不同的人口特徵,這樣你才能理解為什麼像Foursquare這樣的公司會在紐約誕生和發展。」

Foursquare是一家基於用戶地理位置信息(LBS)的移動端網站,可以讓手機用戶同他人分享自己當前所在地理位置等信息。比如,當你走進一間餐廳,Foursquare就會告訴你,你的哪位朋友也曾在這裡用過餐,並向你推薦一款還不錯的餐點,你用餐過後也可以加入自己的點評並分享到朋友圈。當你來到一個新的區域,Foursquare還會告訴你哪些地方你的朋友曾經去過並會有驚喜。是啊,在大城市,你吃過的飯館的數量也許總也趕不上新飯館的開張速度,在大城市,總會有新的好玩的地方等你挖掘和去嘗鮮;而在小地方,也許你家門口那條商業街就是你和朋友們下班後唯一可以去買醉之處。

對於Foursquare這樣的「科技+生活網路」的創新型公司,以大城市為根據地,才能擁有足夠的用戶和商家數量,如果繼續往根上倒,甚至產生這樣的idea就需要城市多元人口和商業帶來的不確定性作為靈感激發。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的技術創新教授埃里克·范·希佩爾(Eric Von Hippel)指出,在當下,成功的公司需要密切聯繫最終用戶和首次採用者。如果企業位於城市裡,很多這些終端用戶都只是舉步之遙。大紐約1980萬人,大洛杉磯1280萬人,它們為科技企業提供了更大的市場。當然,對於未來想要進入中國、印度這樣擁有超密集城市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說,紐約、洛杉磯、舊金山這樣的人口容量也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樣本。

城市問題樣本

對於大多數城市來說,天生自帶「城市病」——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公共安全問題等。而這些問題,恰好給了無數創業公司巨大的市場機會。而很多城市政府,也樂於藉助於高科技創業公司之手,解決城市問題,可謂一箭雙鵰。

舊金山市政府在2014年3月開展了一個名為「Entrepreneurship-in-Residence」的項目。政府向民間的高科技企業招標,徵集關於解決城市現實問題的創意方案,開啟了官方與民間合作、數據共享與技術開發的模式。如舊金山警方與創新企業合作開發了一款移動警局(MobilePD)的客戶端,幫助舊金山警察局及時更新犯罪信息,使市民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城市犯罪地點信息以提高防範意識。類似的還有建築眼(Buildingeye)項目,針對舊金山在進行各種工程施工時造成的噪音污染、封閉路段等問題,進行大數據平台的搭建和發布,方便市民安排出行。另外,作為長期的計劃,舊金山市政府專門成立了市長辦公室市民創新部門MOCI(Mayor"s Office of Civic Innovation),希望針對城市問題搭建一個市場創意方案孵化平台。市長李孟賢說:「舊金山是世界上最偉大一批企業的故鄉。這一項目,使市政府也利用現代科技,向市民提供更有效的服務,更好地履行市政府對市民的責任。」

其實,很多大公司也看到解決城市問題而帶來的商業機會,比如微軟、谷歌等科技巨頭,都將目光投向城市領域。而要想解決城市的問題,當然離不開這些「問題城市」的孵化和土壤。谷歌投資了一家叫做Sidewalk Labs的「城市創新公司」——目標是「不斷地追求減少污染、遏制能源損耗、簡化運輸並降低生活成本的技術」。他們最終將辦公室設立在紐約,並聘請了紐約市前副市長Doctoroff助陣。這一城市創新公司最新的計劃是城市Wi-Fi的建設,把付費電話亭、公車站等地方,發展成為免費公共Wi-Fi服務熱點——這些數字據點不僅提供免費Wi-Fi,也會包含免費手機充電、打電話、上網、當地信息等服務。而這些數字屏幕,也將成為廣告商廣告的好地方。

遙想當年毛主席說過「一切可以到農村中去工作的這樣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地到那裡去,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而現在這句話套用給那些嗅覺敏銳的創新公司來說,那就是「城市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城市,多元的城市生活是吸引人才的利器

紐約市前任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在斯坦福大學2013年畢業典禮上不遺餘力的用「社交生活豐富」給紐約做廣告——「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將去往紐約,不光是因為紐約濃厚的科技氛圍,而且在紐約的周五晚上有更多選擇,不是待在必勝客,與一個叫Siri的女孩約會。」由於城市中心擁有各種文化和智力設施,向城市搬遷這個趨勢並不止存在於年輕和追求時尚的企業當中。很多領先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也喜歡來到這裡辦公和居住。微軟也順應潮流,2012年的時候在紐約市開設其新的研究實驗室,其中有條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該公司有意招攬的優秀科學家喜歡留在城市裡。

這一代的年輕人,他們信奉「工作即生活」的人生理念。「與前幾代相比,現在年輕的科技工作者不在意擁有汽車和大房子。他們喜歡居住在中央地區,可以租一間公寓,使用公共交通或者步行、騎自行車去上班,同時在非上班時間,附近也有很多進行社交活動的選擇。」一位通勤於矽谷和舊金山的家長反思:「我也覺得如今全球化、城市化勢不可擋,上一代美國人在郊區無菌的環境長大雖說是不錯的選擇,可下一代人或許可以在城市這個信息龐雜文化多元的地方成長為更飽滿有趣的人。」

城市,明星市長吆喝的力量不可小視

上面提到了紐約前任市長布隆伯格在矽谷為紐約高科技搖旗吶喊,召矽谷的精英們「go east」。可以說,紐約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很大程度要歸功於這位明星傳奇市長。紐約曾是金融販子和藝術家們的天下,哪容得下屌絲理工男們,但是他確實做到了!

911後紐約的金融業受到重創,時任紐約市長的布隆伯格意識到過於單一的財政收入存在風險,2007年的金融危機再次暴露出華爾街潛在的風險,布隆伯格就提出紐約不能光指望華爾街,經濟要多元化發展,正式將科技創新納入發展規劃,同時用他的鐵腕強力推行這一規劃。

布隆伯格的座右銘是「In God we trust. Everyone else, bring data(我們信仰上帝,除了上帝,其他任何人都必須用數據說話)」,而他離開前給紐約留下了一串令人信服的數據:2011年給了康奈爾大學(Cornell)十億美金和在羅斯福島(Roosevelt)建立完整的科技中心(Tech center),確保紐約在大數據領域的領先;2012年撥出1500萬美元,資助紐約大學在貧困人口聚集著稱的布魯克林區(Brooklyn)建立新的城市科學與發展中心,並建立以工程研發為主的科技園區;同年,為哥倫比亞大學新成立的數據科學和工程學院提供了1500萬美元的資助。至2014年底,紐約在科技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接近30萬人。

布隆伯格曾不止一次在演講中慷慨激昂地闡釋過他堅定的施政理念「紐約……這裡是Robert Fulton建造第一個商用蒸汽床,並改變了世界經濟的地方;這裡是Samuel Morse發明電報改革了通訊界的地方;這是Alexander Graham Bell建立貝爾實驗室的地方。愛因斯坦曾說過:如果一個點子一開始不荒謬,那這個點子就沒戲。我們必須成為一個荒謬即美德的城市。……我們也必須成為那個為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技能、最大膽的點子的人才提供機會的地方,這樣紐約才能一直是一個創新之城。」

布隆伯格這個百億富翁、連任12年的紐約市長,每年僅拿象徵性的1美元薪水,可謂「自費玩市長」。但他的右派「家長式」的作風,更像從中國取經回來的市委書記。正如Jimmy Fallon在節目里說的:「謝謝你,布隆伯格市長,在你可以當蝙蝠俠的時候選擇了當我們市長。」別以為只有我們的市委書記才會為招商引資絞盡腦汁到處奔波,對於任何城市,在「一窮二白」的底子上發展創新科技,沒有領軍人物的決心、氣魄、吶喊與執行力可玩不轉。而對於大城市來說,給領導者的舞台更大,在競爭中馬太效應的優勢會更為明顯,畢竟集中力量才能辦大事。

說到底,事情的本質是——科技變了

如上說的種種,在以前的城市裡就不存在嗎?為什麼最近這些年才出現創新創業迴流城市的趨勢?其實,說到底,是這一代的科技本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科技創新的內容變了

不難看出,高科技行業領域越來越少以「突破性創新」為前提,而更多地是以零售、廣告、媒體、金融、服務、教育、出版、通訊、時尚和音樂等大規模新市場所需的應用程序技術為前提——這就是當下「互聯網改變生活」的趨勢,技術產業已經更加向普通消費者傾斜,更新的服務理念和資源整合意識日趨重要,而不僅僅是依靠以「矽谷」為代表研究型產業園區中的底層框架和技術取勝。大城市最大程度地集中了這些市場。市場在哪裡,機會就在哪裡,創新點就在哪裡。就算明星市長的吆喝也得順勢而為。

科技的生產方式變了

上一代最快速發展的高科技公司更像一個個 「工廠」——他們設計和生產晶元、開發計算機和網路設備,生產出改變人類生產與生活的各種元器件、裝備與設施。他們往往被定為「搞硬體」的設備生產商。不管是英特爾還是惠普,他們都擁有超大規模的工程師團隊,因此需要大型郊區園區。而現在的高科技公司,起步期看起來都更像一個個「作坊」——他們可以充分利用完全不佔地的「雲端」資源,他們以「搞軟體」起家,幾個人就能組個攤子,以「小團隊小步快跑」的模式佔領市場。這時候,城市裡的分享辦公桌就比郊區的商務花園來的更經濟,畢竟,裁衣需量體。

創造科技的人變了

上一代的科技研發走的是一條從基礎科學到應用科學到發明創造的線性發展路線,科技創新團體都是某一領域專家的組合。而新一代的科技創新比以往要涉及更多的學科,呈現出「科技+×」的趨勢。要想創新成功,常常需要「跨界」——精通於一個以上的科技領域以及其他業務領域的人才。比如,東倫敦科技城現在所發展的數字科技(digital economy)就是將計算機技術與遊戲、藝術和故事整合在一起的「數字創意」企業。2014年年初被谷歌以4億美金收購的人工智慧創業公司DeepMind,就是由神經系統科學家、人工智慧程序員、電腦遊戲設計者、國際象棋神童這幾類人組合成的「神跨界公司」。要彙集如此之多的跨界人才,只有在文化多元、各類院校眾多的大都市才會發生,畢竟,只有林子大了才可能什麼鳥都有。

創新企業的機遇,也是城市和社區的機遇

這一次,創新企業進城了,不僅受到城市的哺育,它們在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在反哺城市。很多城市中心原本破落的廠房因創新企業的到來而重現生機,很多城市內落後區域和價值低洼地因這些新的科技公司的入住而改變了面貌、完成了人口的置換、形成了健康的產業生態系統,當地社區、居民和政府都因此受益匪淺。

給了老廠房新的生命

大多數創業企業都有一段經濟拮据的起步期,這時候,市中心的舊廠房就成為他們初創期最好的選擇——租金低廉、辦公空間的可塑性很強,甚至可以辦公居住一體化,還能夠為公司貼上顛覆傳統、擁有想像力的標籤。舊金山市場街南區(South of Market,簡稱SoMa)曾是舊金山的工廠和碼頭卸貨所在,SoMa的諸多空閑倉庫成為了很多創業公司的理想總部,Twitter、Pinterest、Instagram等最熱門的公司都藏身於此。社交遊戲公司Zynga(騰訊開心農場的山寨對象)在舊金山的總部,就是舊工業廠房倉庫改造的——大廳水泥鋪地、屋頂是裸露的管線,空間開闊一通到頂,很有現代工業藝術味道。在空間上保留了廠房的寬敞通透,沒有私密的隔間,最大程度鼓勵交流和分享。工業感的基底使得裝修能夠充分發揮創意,公司內甚至有一塊公共區域被裝修成為農場的樣子,成為帶寵物上班的員工交流的空間。相比於少數藝術家玩酷塗鴉式的改造利用,這些舊廠房被創新創業企業徵用後顯示出對城市更多的正能量——無論從經濟效益上還是從社會效益。有什麼比當年輝煌一時的老廠房重現經濟活力更激動人心的呢?這才是城市文脈與商脈的延續所在。

Zynga遊戲公司舊廠房改造的辦公室

重塑落後地區價值

在這種知識分享經濟下,企業之間能夠形成一個創業的生態網路,愛扎堆就成為新一代的創新創業企業的分布特徵。科技小企業扎堆在東倫敦肖爾迪奇地區後,這裡就從髒亂差轉型成為科技新貴。更著名的要數西雅圖的南湖聯合區(South Lake Union),這裡最早曾是波音第一家工廠的所在地,生產過波音的水上飛機,但在上個世紀大多數時候,這個地方是低矮樓房構成的低租金倉儲區。2007年,亞馬遜開始把總部搬到這裡,目前已經佔據了14棟建築物,並仍在擴建中——這裡員工總數已經達到了1.5萬人,其中大多數都是高薪工程師和程序員。人口結構的變化使得南湖聯合區的配套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這裡時尚餐廳林立、通了有軌電車、建起學校和公寓,而「在以前,南湖聯合區是人們會驅車穿過的地方,而不是驅車前往的地方。」同時更重要的是,亞馬遜的入住吸引了很多中小創業企業在這裡生根發芽,而該區當前的平均房租也是西雅圖市內最高的。在城市建設的層面,甚至被譽為「城市化的美國夢想的實現」。如果沒有亞馬遜這個大哥帶領著一群小弟在這裡紮根,南湖聯合區可能依舊是西雅圖湖畔一塊默默無聞的廠區,最好的情況則是成為一塊市民活動和休閑的綠地,怎麼可能在不到10年中飛速成為西雅圖創新的搖籃和城市的產業名片?

還在蓋總部園區嗎?你out了!

高科技園向科技城鎮進化

郊區低密度商務花園在全球範圍內興起的時代,正是城市環境急劇惡化的時代——中產階級紛紛逃離城市,而那時從城市走出來的不單只有中產階級,高科技公司開始在城市郊區建設環境優美的辦公園區,期望以良好的生態、優美的環境吸引高科技人才,並且寧靜生態、貼近自然的工作環境,能夠激發個人的創造力。因此離開城市,追求「風景生產力」成為潮流。而當下,「避免群體枯燥」,已經成為當今先進科技公司最為急迫的要求。只有窗外的風景顯然已經不能滿足這些從骨子裡渴望城市生活、渴望與人交流、需要在刺激中尋求靈感的新一代科技人的要求。所以,對於已在郊區安家落戶的公司來說,就是要把自己的園子建得像市中心一樣!讓我們來觀摩一下臉書(Facebook)的模範園區:

Facebook的這個園區是從太陽微系統公司(Sun Microsystems,已被甲骨文收購)那裡買來的。在買入後,對這個園區做了很多改造。他們請來兩名迪士尼園區設計的顧問,目標就是要把園區重新設計的「像熱鬧的小鎮」一樣——熱鬧才能創造交流、激發靈感——11棟建築向內圍合,形成了一條步行主街,所有的服務和公共功能就集中在這裡;建築外立面用了塗料、玻璃、鋼鐵等材料,顏色和樣式都異常豐富,還有各種古怪而彷彿又有紀念意義的小品,看起來確實有些迪斯尼小鎮主街的影子。這條主街被取名為黑客街(Hacker Way)成為Facebook員工聚會和休閑的地方,每年Facebook的黑客松(hackathon,即編程馬拉松)就在這裡開幕。

Facebook的園區

這裡不僅有滿足員工生活基本需求的設施——理髮店、乾洗店、銀行、醫務室等基本的生活服務,你能想到的這裡都有。同時,由於公司免費向員工提供自行車,在園區里還有專業的自行車出租和修理店,也可以為喜歡自己手工勞動的員工出租修車工具。更重要的是,園區里還設置了一系列滿足這批網路黑客「創造性」需求的設施——音樂教室,可以練習、錄音、甚至開辦音樂講堂等;全程服務的圖形設計店,讓對圖形設計感興趣的「藝術家」員工實現他們的創作;木工間,讓喜歡自己動手做木工活的人發揮天分,Fackbook辦公室和園區內的很多書架、垃圾桶等都出自這裡。

隨著公司的壯大,Facebook開始在門羅帕克(Menlo Park)擴張——新的園區和佔地4萬平米的新員工宿舍,竟然有非常健全的員工住宅配套——使得門羅帕克被華爾街日報譽為現代科技版的「公司鎮」(company town)。

Facebook的園區絕對不是個案,這樣的「小鎮」逐漸在以前園區盛行的地方風靡。而這些創新公司所做的這一切——關照員工生活和創造性需求的工作場所,都是在試圖創造更適合新一代「網路黑客」的工作和居住環境,讓公司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更具有競爭力。如果說第一代科技工作者是「機器」,第二代科技工作者是「清教徒」,現在的科技工作者則是「藝術家」。人變了,園子就得跟著變。

城市,是創新人才的培養皿

是創新和新技術的中心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歷史學家王汎森在回答「為什麼天才總是成群結隊的來?」這一問題時說過:「凡是一個學派最有活力、最具創造性時,一定是一群人不但做著『白首太玄經』的工作,同時不拘形式地圍繞著一兩個中心人物自由地交流、對話。」城市的人口聚集,使得人才間交流成本降低、頻度加大,城市提供了合作的可能,城市讓觀察、傾聽和學習變得更加方便。它們類似於巨大的培養皿,在這裡,各種充滿創意的企業家相互接觸碰撞,進行整合以及再整合,從而激發新的創意、靈感,新的企業和新的行業。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愛德華·格萊澤(Edward Glaeser)在《城市的勝利》一書中對城市這一「人類最偉大發明」進行了旗幟鮮明的由衷讚頌。「城市近距離的接觸可以增進交流,激發創意,這也是自古以來人們建造城市的主要目的……人類共同努力所產生的力量,是文明取得成功的核心理由,也是城市存在的主要理由……城市已經成為了創新的發動機」。

其實,國外發生的這一切,已經在我國上演。北京798藝術區出現了創業孵化器,奇虎360等公司向酒仙橋的老工廠里搬遷;中關村蕭條的圖書城大街改造後成為中國互聯網創業的搖籃;杭州夢想小鎮雖遠離城市,那可找不到一點園區的影子,儼然是一個宛若城市中心的「科技小鎮」。

那些想招徠創新創業企業的城市,你們做好準備了嗎?

本文為華高萊斯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高萊斯 的精彩文章:

致敬「哈利?波特」20周年——超級IP的吸金之道
快閃店是快閃設計最時尚的玩法

TAG:華高萊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