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裁掉個職位省八十萬兩白銀,卻逼走一人,十五年後他滅了明朝
驛站是我國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說白了就是招待所。驛站的所長雖說是公務員,但輪級別,還不到九品,算是不入流,還要負責接待沿途官員,可見是個人見人欺的職位。所以歷朝歷代都不怎麼受人待見。
到了明朝崇禎朝,驛站不管不行了。因為明代規定,驛站接待中央各級官員,由地方代管,但是費用自負。由於驛站是官方招待所,所以油水很大,上面來個人就要招待,因此每年地方花在驛站上的錢很多,而且它還有個政策——攤派。意思就是說只要有接待任務,就有名目,就可以逼老百姓,有錢出錢,沒有的可以充當挑夫,轎夫等。
其實根據規定,過往官員,如果使用驛站,必須是公務,而且要出示堪合(介紹信),但崇禎年間,這也只是說說而已,許多人常常巧立名目,堪合用完了也不上交,時不時自己旅遊,甚至當做禮物饋贈。面對這樣的情況,明朝兵部的給事中劉懋上書崇禎,要整頓驛站。這樣不但可以節省開支,還能減輕地方負擔。
劉懋的方法簡單快捷就一個字——裁。他給崇禎建議如果執行這樣措施,朝廷一年可以省下八十萬兩白銀,而且可以大大減輕地方負擔。崇禎很高興,雷厲風行的執行了。一年後,效果顯著,全國裁減驛站二百餘處,減輕經費八十萬兩。但是沒過多久,上書的劉懋就被革職了。
因為這件事基本上是「損人不利己」,國家每年給地方撥的錢就少,地方經費節省了,也省不到老百姓的頭上,地方吃驛站的人吃了虧,要跟劉懋拚命,折騰來折騰去一年,劉懋支持不住,只能走人。但該裁的還是裁了。崇禎很掃興,但是崇禎沒有意料到這件事有一個更嚴重的後果。
如果他知道這個後果就會把劉懋找回來,大卸八塊。因為裁掉驛站的同時,還裁掉了上萬名驛卒。崇禎二年(1629),銀川驛站被撤銷,驛卒們都走了,這其中有個驛卒很無奈,為了養活自己,他必須的選擇另一份有前景的工作。他就是李自成。選擇的工作是造反。崇禎十七年(1644),也就是十五年後,李自成率軍攻佔北京,明朝滅亡。
※清朝軍服上的「兵」和「勇」有何區別?一字不同,天差地別!
※此人幫康熙議撤三藩,統一台灣,抵禦外敵,晚年因一事慘淡收場!
TAG:清談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