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們出門穿著很講究,如今的人怎麼穿得那麼隨性?
寒假裡溫習了幾部英劇,突然想到一個問題,二十世紀之前,人們似乎都穿得很正式。男士都是整套的西服,戴著高高的禮帽。女士穿長裙配首飾,白色絲質手套,盡顯優雅。
為什麼我們現在幾乎很少看到人們這樣穿著了呢?人們是什麼時候開始變得不那麼講究的?這是整個社會的心態變化的結果嗎?
我是70年代人,還經歷過貧窮和匱乏的最後階段。小時候我們都穿著不合身的大號衣服,因為要「多穿幾年」。但是出門做客,或者過新年,媽媽們還是會想辦法置辦一身新衣,很鄭重地讓孩子們穿戴好。
這一套僅有的新衣,就成為小孩們區分「公共」和「私下」兩個角色的道具。我們會變得小心翼翼,更加有禮貌,內心升起隆重的莊嚴之感。
這是今天把牛仔褲割破了穿的年輕人們沒嘗過的滋味。
今天的人們穿正裝越來越少,也不再區分這是「出門衣服」,那是「晚餐衣服」。人們似乎故意穿得更加隨便。
很多正式的場合也有大把人,隨便穿穿就到場。年輕人寧可identify down,也不願意「overdressed」,後者更容易成為笑柄。
比如喬布斯以後的互聯網大會,幾乎清一色的T恤牛仔褲,毛衣工裝褲。
大約也是因為新興互聯網貴族們,需要和原來的一批富裕階級區分開來吧。他們需要的是證明自己很特別,而不是證明自己很有背景。
西方社會流行正裝,是從19世紀早期開始的。工業革命造就了新的富裕階級。他們內心充滿自豪,因為社會巨變而普遍感到驕傲,更重要的是新興資產階級需要和普通勞工區分開來。
這種強烈的「自尊」,促使社交場合里,大家都對著裝有很嚴格的要求,因為需要讓自己感到比原來的自己更好。
另一個原因是「尊重場合」。當人們覺得自己需要對所在場合保持敬畏,使旁觀者也知道自己是重視的,也會打扮正式,至少要符合社會的一般評價。比如聽音樂會,參加婚禮等等。
無論是因為「自尊」還是「尊重場合」,在正裝年代,人們都會「向上模仿」,你可以說是進取,也可以解讀為虛榮,兩者都有一點。
二戰以後,平民化社會的到來,美國成為世界老大,在各方面引領潮流。
很多影視劇里都有這樣的場景:不拘一格的美國人,挑戰戲弄古板的英國人,這是個百看不膩的橋段。
美國政府在1945年通過的《美國軍人權利法案》,給退伍軍人一系列福利,直接讓一大批原先的貧民一步跨越成為中產階級。他們就是服裝貧民化的第一批推動者。人們著裝開始「向下模仿」,人們變得更自由更休閑。
到了60年代,美國的「嬉皮運動」開始。大學生們憤世嫉俗,各種集會和運動,寫髒話的T恤成為流行的表達方式。正裝時代到達最低谷。
到今天,平民化穿著的時代仍在繼續,人們幾乎是怎麼舒服怎麼來,還有更加追求個性的奇裝異服,也越來越得到寬容。
但是我依然相信這事是個輪迴,願意穿正裝的人,未來會越來越多。
※《馬戲之王》,這場秀我給滿分
※你的「父母有效期」還有多久?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