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山記
謝決明
形色註冊名「期野益智花」
自然愛好者
大年初八,在連續七天加班後,終於遇到個休息天,並且遇到過年以來最好的天氣,跟幾個朋友一起到野外走走於是成為最受歡迎的建議。看到「重拾自然」公眾號上經常有刷山的推文,我的初衷是也想跟一迴風,呵呵。
目的地是宜興的銅官山,選擇它的原因是這座山號稱「蘇南第一峰」(實際不是),海拔五百多米在國內算不上是什麼像樣的大山,但在長江下游地區這個高度足可以讓人抬頭四十五度仰望了;還有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山頂建造了一個容積幾百萬立方的蓄能發電水庫,出於安保的需要,它不是旅遊景點,想像中遊人幾乎不到,自然資源應該保護得更好些……可是這一趟預想的刷山最終成為了巡山,下面就是我此行的感想。
用手機拍了很多照片,按照次序解說下來就是一篇不短的文字了,依舊是請各位看官看圖說話,跟著我一起巡山吧!
山下的南嶽寺還在修繕建設中,香燭店已經紅火開張,店名無一例外都用了
8,算是傳統吉祥文化在新時期的與時俱進吧。我們幾個無心在此駐足,停好車就匆匆進山。
山腳下的毛竹林鬱鬱蔥蔥,灰頭鴉雀和灰眶雀鶥的響亮叫聲讓我的感覺超好。
山路的路面寬敞整潔,遠處的電視台天線塔就是我們的目標,盤山公路在山腰隱約可見。可以看出這條公路的修建是高規格的,路旁的香樟、杜英、小葉女貞和柏樹綠化也已經成了氣候。
人工栽種的化香樹已經十分高大,路牌標識也是按照交通規範中規中矩,只是有一點:在幾小時行程中,我們只看到一輛巡山的警車和幾輛工作車,幾乎看不到一輛旅遊車。
路邊的告示牌明確說明這不是一處對外開放的區域,看到這個告示牌,我們幾個都邪惡地開心起來,覺得前面應該有外人難得見到的風景可看。
彎彎曲曲的山路上居然看不到一輛車,整個行程將近二十公里,我們都是用腳步量出來的!這些高等級山路就是導致我們從刷山的初衷最終淪為巡山的始作俑者,幾小時在路邊看到的都是種類比較單一的常規綠化樹種,遠處的綠色都只是畫面中的背景,近處的幾株杉樹訴說著當年這座曾經的荒山的歷史。
遠處的兩山坡之間的綠色是大壩的壩體,再看看腳下的路,不由得讚歎人類改造(破壞)自然力量的強大。
山體的主要岩石是容易風化碎落的黃石和砂岩,這種容易鬆動的地基是造成大樹難以紮根的自然因素之一。
一處未經過人工固化處理的山崖,可見風化跌落的碎石鋪滿路面。
很多山崖上都澆了水泥,以對崖體進行固化,此舉確有成效,但費用同時也很可觀。
兀立的黑松。在經過幾十年前的一次大規模病害掃蕩後,作為優勢物種的黑松如今輝煌不再,只有零星的分布了,遠近灰色的都是低矮的落葉灌木和禾本科雜草,在開春之前這種灰色調要維持很長時間。
靠近山頂的一株引起我們強烈視覺衝擊的松樹,枝條上結滿了松果,然後枯死……它生命的最後一刻是不是帶有某種明顯的渴望?
被雅稱為「鼎湖」的山頂水庫,周邊杳無一人,甚至都沒有飛鳥經過,湖水在正午的陽光下泛著琉璃般的光彩,湖水裡看不到一隻水鳥,有著說不出但可以強烈感受到的寂寞。遠處像蒙著布的山體實際上是用水泥進行了固化(防止碎石落入水庫),這樣做嫌有礙觀瞻,於是又在上面蒙了綠色偽裝網——依然難看。
補發一張先前拍到的山下水庫的圖片。這個水庫和上水庫(鼎湖)的水來回倒騰,帶動渦輪機葉片進行發電,成為蓄能電站的動力來源。和上水庫一樣,這個湛藍的水庫似乎沒有生命跡象,水的功能僅限於成為驅動葉片的液體。
山頂的電視發射台。過去看了,除了有兩台看起來擱置好久的工作車輛,幾隻對我們的到來先是狂喜,繼而又失望的狗狗(我們沒有喂它們)之外,沒有見到一個工作人員。
寫著「香爐峰」三字的石頭,右邊是測繪局設立的測量標誌,這就是山頂的景象了。
這塊大石頭背面,怯怯地刻著「蘇南第一峰」幾個字,明顯底氣不足。從海拔高度上看,它甚至連宜興第一峰都算不上,或許它是吸納投資最貴(水庫及周邊設施投資接近五十億)的山峰吧?
下山前再回眸一下宏偉的大壩,根據山體的比例可以想見它的工程浩大。
下山的路依然空無一人,半山腰的白色是一艘船的樣子,難道是對人類能在山頂造湖這種改造(破壞)自然的讚美(諷刺)?開著警車來回巡視遇到我們幾次的警察蜀黍看到我們幾個只是拿著拍鳥的相機,不像是野蠻人,於是友善地提醒「不要吸煙」就繼續巡行,沒有追究我們無視告示牌而闖入的野蠻做法。
路邊的這種彩條是各種驢友組織留下的通行記號,多的地方有十幾條各色彩帶,宛若節日裝飾。我們靠著這種彩帶省了不少路。在省力的同時由衷佩服「驢友」的開拓能力:遇牆扒牆,遇鎖撬鎖,硬是在沒有路的地方開出路來!不過提醒不帶裝備的普通遊客注意,有些路是專門為「驢」設計的,體力不夠好的請無視這些捷徑標記。
壯美的風景。山谷里的淺色是成片的野生毛竹,從拍攝位置看,當時我們已經是一覽眾山小了。
此行雖說主要是在公路上看人造綠化,但在抄近路的時候還是拍到一些好東西的,野鳥是用相機拍的,這裡就不曬了,只曬幾張用手機拍的植物跟大家一起分享。
入山後不久拍到的柃屬植物(可能是格葯柃),想當初寫那篇蠟梅的文字時想要一張柃木的圖片而不可得,只能到網上借一張,如今如願以償,不管怎樣,這一趟就已經值迴路費了!
忍不住加了手機近攝鏡拍了個特寫。
原產的
「
鬱金香
」,有個很通俗的名字,「老鴉瓣」。同行的女士被這種早春的野花迷住了,想要移回去種,最終以挖斷一把小刀的結果而宣告努力失敗。
按照我的脾氣,是一定要給一張特寫的。
另一種漂亮的柃屬植物。
木姜子。
三葉委陵菜。
還有幾張圖片用相機拍的,其中有一張開黃花的樹木覺得特別漂亮,經「重拾自然」熱心網友辨識鑒定為檫木,以前只見過檫木的葉子,這次見到漂亮的花朵,很開森……
最後是兩張手機截屏:
說明一下:我們來回都是直接驅車到山腳和家門口的,步數約等同於爬山走的路;銅官山的記錄海拔高度是
522米,我們到達了頂峰,實際高度確定是不止
64層樓的,由於我們主要走的是平坦的公路,手機不能識別這樣的登高。
最後給朋友們幾個建議:
刷山的最好不要走大路,造得越好的路,邊上的綠化越好,野生植物多樣性就越差;
手機和相機都要帶,這樣遠近的物種都可以記錄到(有些物種是不容易抵近拍攝的);
刷山或者像我們這樣變相地巡山,除了興趣愛好的支撐,體力的基礎也是很重要的,至少要有回到出發點的力氣。
-END-
編輯 | 刀刀
重 拾 自 然
—
讓科普更加科學 讓科學更接地氣 —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微信號:
zhiwufenleiqun
新浪微博:
重拾自然
新浪博客:
重拾自然
註:本公眾號由重拾自然工作室運營
重拾自然工作室長期承接以下業務:
野外科學考察,物種鑒定,科研材料採集,戶外拓展活動與博物旅行,家庭園藝,自然、文創課程分享,自然類自媒體運營與主題影展,基礎農產品推廣與自然農業傳承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重拾自然工作室
,了解更多活動和產品聲明:本文為原創內容,歡迎閱讀者在個人網路媒介進行由原文鏈接轉發的全文轉載;謝絕改編、摘錄、部分轉載,謝絕全文複製或重新編輯後自創新的鏈接發出。轉載時保留能夠跳轉至原文的鏈接,並保留本聲明。超出上述許可的範圍如其他微信公眾號或印刷品等,如需轉載或使用,請先發函至郵箱zhiwufenleiqun@yeah.net聯繫。如有非法轉載,將追究一切侵權行為。公眾號長期接收自然類原創文章,投稿可發至郵箱zhiwufenleiqun@yeah.net,謝謝。
※植物手工系列——標本畫(標本的另一種玩兒法)
※徵稿 | 本平台長期徵收自然類相關稿件
TAG:重拾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