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〇後「女神老師」學術成長記
九〇後「女神老師」學術成長記2018-03-01 09:22光明日報
春節剛過,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劉明偵就回到應用化學研究中心實驗室,帶領研究生繼續新材料的研究征程。此前一個月,未滿28歲的劉明偵被任命為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副院長,成為該學院最年輕的副院長。
22歲獲得英國劍橋大學碩士,23歲在《自然》正刊發表論文,25歲拿下英國牛津大學博士,26歲入選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看上去無比順利的人生,卻離不開劉明偵背後對理想的堅持、對創新的拼搏和對責任的擔當。
心懷夢想 勇於作為
被電子科大學生貼上了「90後學霸」「女神老師」標籤的劉明偵看上去就是鄰家女孩,極具親和力,骨子裡又透露著敏銳、幹練與堅持。
2008年,懵懂的劉明偵第一次走出國門,踏上了英國留學的旅程。像大多數第一次開始獨立生活的青少年一樣,剛去英國的她內心十分掙扎,會在宿舍偷偷地抹眼淚,也會在日曆上畫叉兒來計算回家的時間。但堅強又執著的她沒有被困難嚇倒,「讀劍橋」的夢想始終激勵她前行。課上,她積極地與教授互動;課下,她經常泡在圖書館,從未有過妥協和懈怠。功夫不負有心人,2011年,她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成功實現夢想進入劍橋大學攻讀碩士。
在劍橋學習的時間雖短,但劉明偵始終保持著認真和勤奮,她成功申請到牛津大學的博士,70多歲的教授給予她極高的評價:「我在劍橋大學帶的所有學生中最滿意的就是劉明偵。」
在讀博期間,劉明偵所在的團隊主攻以鹵化物鈣鈦礦材料為核心的太陽電池器件,並取得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一般新材料的研究期只有3~5年,為了更快地研究出有效的成果,我每天在實驗室里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劉明偵告訴記者。
2013年9月,年僅23歲的劉明偵在《自然》正刊上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成為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的最年輕的中國女學者之一。論文闡述了利用真空氣相沉積的方法製備高效的平面異質結結構的鈣鈦礦太陽電池,為該電池的科學研究帶來了全新的認識。之後,她又以該篇文章為基礎,探索出了更多的科研成果。如今,效率更高、製備成本更低的鈣鈦礦太陽電池已成為新能源開發的新寵,並逐步從實驗室走嚮應用市場。「今年,我們實驗室的重點工作方向就是突破鈣鈦礦太陽電池穩定性的問題,希望能通過新技術讓太陽能技術得到更多的普及應用。」劉明偵說。
不忘初心 歸國育人
2015年,博士畢業後,劉明偵毅然放棄了在英國從事科研工作的機會,選擇了回國發展,進入電子科技大學工作。「深厚的川渝家鄉情結和電子科技大學給予的信任和發展平台是我選擇回國的部分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國家對生態文明、新能源和青年發展的重視,讓我想要嘗試更多的可能性,不斷迎接挑戰、挖掘自身潛力。」她說。
回國兩年多的時間,劉明偵克服各種困難,高效地組建了自己的團隊,努力推動新型太陽能電池及相應新材料在其他光學器件的應用,促進產業化生產,並積極地突破國內傳統太陽能產業困境。2016年3月,她入選了第十二批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7月牽頭成立了「應用化學研究中心」,助推電子科技大學化學學科進入全球排名前1%。2017年10月,她牽頭申報的「高效大晶體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獲批立項,為電子科大拿下了首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
「我是一個在做決定前要考慮全面、非常謹慎的人,但一旦做出決定,就會非常執著,堅定地做下去。」劉明偵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回國後,她事事親力親為,幾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方歸,甚至有幾次都被鎖在樓里。她在專註於科學研究的同時,還傾力投入到教學和人才培養的第一線,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多門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
在學術研究上,劉明偵要求學生嚴謹認真,但在生活方面,她始終堅持和學生們一起辦公,一同吃飯,以鄰家姐姐的身份去了解和幫助他們,還鼓勵學生勞逸結合、多做運動。博士生趙海峰說:「劉老師和我們有很多共同語言,會以平等的方式和我們交流,經常關心我們的生活情況,非常平易近人。在學習中,她不僅每天都會詢問我們的實驗情況,給出指導性的意見,還經常比我們更晚離開實驗室,時刻以榜樣的力量影響著我們。」
(本報記者 李曉東 本報見習記者 馮帆)
責編:
※科學島之春 「哈佛八劍客」歌唱中國心
※光明網評論員:「萬億俱樂部」擴容與自曝GDP造假
TAG: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