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成剛:先小人 後君子
知樂遠zhileyuan
先小人 後君子
——向孔子學學習之二:如何「為己」
「向孔子學學習之一」說的是「為什麼學習」。為什麼學習?先「為己」,再「為人」。那麼,如何「為己」呢?先小人,後君子。
《論語》中,孔子說了24次「小人」,其中19次是與「君子」對應著說的。摘錄部分如下: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見《論語·為政篇》,意思是: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見《論語·里仁篇》,意思是:君子想的是道德,小人想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見《論語·述而篇》,意思是: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見《論語·顏淵篇》,意思是: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見《論語·顏淵篇》,意思是:君子的品德好比風,小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見《論語·子路篇》,意思是: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見《論語·憲問篇》,意思是:君子中沒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沒有的。)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見《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君子向自己要求,小人向別人要求。)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見《論語·陽貨篇》,意思是:君子學習了道理就能愛人,小人學習了道理就能接受指揮。)
孔子所說的「君子」,是指學識淵博、胸懷寬廣、品行完美、人格高尚的人;而孔子所說的「小人」,並不是與「君子」正好相反的概念,而是指心智不夠成熟、胸懷不夠寬廣、品行不夠完美、人格不夠健全的人。
《論語?子路篇》里有這樣一章: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意思是: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樊遲又請教如何種菜,孔子說:「我不如老菜農。」樊遲退出以後,孔子說:「樊遲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視禮,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視義,老百姓就不敢不服從;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視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實情來對待你。要是做到這樣,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會背著自己的小孩來投奔,哪裡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呢?」)
孔子是懂農業的,他曾說過:「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見《論語?子罕篇》,意思是:「莊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揚花的情況是有的;吐穗揚花而不結果實的情況也是有的。)樊遲問他農業的事,他沒說「吾不知」,而是說「吾不如」,這是因為他很嚴謹。樊遲退出後,孔子批評他為「小人」,並沒有鄙視樊遲的意思,他就做過許多類似的事。《論語?子罕篇》有這樣一章: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意思是:太宰問子貢說:「孔夫子是位聖人吧?為什麼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說:「這本是上天讓他成為聖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藝。」孔子聽到後說:「太宰怎麼會了解我呢?我年輕時地位低下,所以會許多卑下的技藝。君子會有這麼多的技藝嗎?不會多的。)
孔子希望樊遲成為什麼樣的人呢?「好禮」「好義」「好信」。這三點是作為「君子」的重要素質。樊遲後來成為七十二賢之一,大概和這三點有關係吧。
通過孔子的自我介紹,我們知道他本來也是「小人」,後來,君子都沒有他的技藝多,於是,他成了「聖者」。這「聖者」是怎麼煉成的?孔子曾說:「吾不試,故藝。」(見《論語?子罕篇》,意思是:我年輕時沒有去做官,所以會許多技藝。)這不就是「不器」嗎?孔子說「君子不器」(見《論語?為政篇》,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反過來說,只有「不器」才能成為「君子」,進而成為「聖者」。樊遲只關心種莊稼,那就「器」了,那就是「小人」。
由「不器」而學識淵博,再「好禮」「好義」「好信」而胸懷寬廣、品行完美、人格高尚,於是「小人」成了「君子」。這個過程是在「為己」,進而就可以「為人」了。
我是「小人」,但有成為「君子」的可能。我先「為己」,進而去「為人」。
賈成剛
2018年2月25日
TAG:知樂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