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白詳解黃帝內經》第二部 六節藏象論第二

《小白詳解黃帝內經》第二部 六節藏象論第二

六節藏象論第二

經曰: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

這一節,是歧伯談六六之節、九九制會,特別是詳解了六六之節的內涵。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

這一句,是順承上句黃帝問。「昭」,《說文解字》注曰:「日明也」,這裡可當作聖明、賢明解。這句的意思就是,歧伯回答道,(您這真是一個)很聖明的問題啊,請讓我來說明一下。

「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

「正」,校正,衡量;「度」,準度,刻度。太陽運行一周,大概為365天,每一天為一度。「氣」,為氣血;「數」,即為規律。這一句的字面意思為,六六之節、九九制會,是考察日月運行的準度,研究人體氣血升化的規律的。這裡,我們再進一點談一談六六之節,與九九制會的中醫文化內涵。

中國文化認為,三三不盡,六六無窮,九九歸一。「三、六、九,不問就走」,「三」與「六」是可以化生無盡的吉利數字。為什麼呢?道家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所以說三三不盡。同時,「六」為「三」的倍數,即兩個「三」,前「三」為陽,後「三」為陰,陰陽合體,變化亦無窮。「九」,為三個三,第一個「三」為天,第二個「三」為地,第三個「三」為人,也可以看作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九是最大的陽數,天地人三才歸宗為一體,在天地人三才之中,人為天地陽陰之產物,所以,人取天地中和之氣,天地陰陽在人體得以保持平衡共存。三、六、九,其意最在於「三」。為什麼這裡講六六之節,而不去講三三之節呢?其實,六六之節是三三之節的進一步細化。大家知道,一年分四季,一季為三個月,古人之所以這樣規定,一是與觀察有關,二是與中國文化「事不過三」有關。日子過罷三個月,天氣就會發生一個質變。比如春三月,過後,便是夏三月,天氣陡然就由溫轉熱。一個月又分節氣與中氣,一年有二十四節氣。每兩個月,也即六十天,為氣候相對一致階段,到了第三個月,性質就要悄悄發生改變,「事不過三」嘛。這一點,便與中國古人的天干地支計時法相吻合了。天干十,地支十二,六十為一甲子,為一輪迴。同時,根據陰陽多少,陽裡邊分少陽、陽明、太陽;陰裡邊分厥陰、少陰、太陰。這樣以來,兩兩相配,一年配三陰三陽,是謂六節;第一節配兩個月六十天,統稱為六六之節了。

前文,我們說過,中國文化認為「九九歸一」,天為九,九重天;地為九,方圓九州,九九歸一,即天地合一,陰陽合體,而人就是天地之產物,陰陽和合,人即安和,所以,人即為九九歸一也。因此,人之身體,上通天氣,下會地氣。地為陰,陰成形,形食味,人吃五穀雜糧就長身體,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地有長江黃河,人有任督二脈,等。天為陽,陽為氣,精食氣。「人活一口氣」,就是活個精神。天雲流變,變化不定;人的情緒也會有喜怒憂思悲恐驚;天有九野,人有九臟,其中神臟五,形臟四也;一年四季,一身四肢;白天有太陽,夜晚有月亮,人體也有頭腦及陰器。太陽主陽,男人講陽剛之氣,男人火力旺;月亮主陰,女人講柔陰之美,女人就來月經。一年有365天,一人之身有365個穴位,等等。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

天度者,就是天的刻度,具體來講,就是太陽運行一周天的刻度和月亮運行一周天的刻度。中國古人是以太陽的視運動來標註太陽運行周天的刻度的,太陽運行一周為365度,一天運行一度。月亮運行一天為13度有餘,29天左右運行一周。也就是說,太陽運行一周為一年,月亮運行一周為一月。陽曆一年十二個月,以這十二個月相配陰曆的月,其間會相差11天。這是因為,陽曆一年12個月,共365天;陰曆大小30天,小月29天,共354天,二者相差剛好11天。那麼,怎麼來消化這其間多餘出來的天數呢,中國古人就有閏月的式來解決了。這,就是以上這一段的基本意思。下邊,我們進行經文解讀——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天度」,周天的度數;「制」,約束,管束,這裡也可以當標誌講。意為,周天的度數,是標誌著日月運行的行程。

「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

「氣」,氣血;「數」,生數成數,相對不變的規律;「紀」,散絲的頭緒,這裡當首要講。意為,氣血運行的規律,是化生生命的首要功用。

「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

「分紀」,分開離合的法度。古人以朔望來定月份的,當月亮運行在太陽與地球之間時,即為朔;當月亮運行在太陽與地球延長線上,則為望。太陽與月亮、地球的關係,好像就是分分合合一樣,其間是有規律可循的,所以叫,行有分紀。「道理」,道即軌道,理即次序。太陽運行與月亮運行皆有一定的軌道,並次序,所以叫,周有道理。「日行一度」,太陽每天運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有奇,就是有餘,月亮運行一天為十三度有餘。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天為陽,地為陰,太陽為陽,月亮為陰,它們各自運行就有法度,其間各自都有運行的軌道與次序,(總體來說是),太陽運行一天為一度,月亮運行一天為十三度有餘,所以陽曆大月有31天的,小月有30天的;陰曆大月有30天的,小月有29天。「氣余」,氣為陽也,就是陽曆年的天數有餘;「盈」為滿;「閏」,就是閏月。具體來講就是,陽曆與陰曆十二個月相配,陽曆一年為365天,而陰曆十二個月為354天,陰曆與陽曆之間一年相差的11天,就用閏月的方式來解決。

「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

此句中的「始、中、終」言說的是陽曆年之一年初、中與年尾;「端、正、余」則為陰曆年之初、中與年末。其中「表」,彰顯之意;「正」,意為不偏斜,也即「中」之意;「推」,推算,有以此類推之意。這句話,實際上是說,將陰曆年之年初,立在陽曆年之年初;陰曆年之年中,彰顯於陽曆年之年中;然後,以此類推,確立陰曆年之年末與陽曆年之年尾相應。如此以來,度天之數就算是完成了。因為,中國曆法,講的是農曆,即陰陽合曆。上邊咱們說過,陽曆年365天與陰曆年354天,之間相差11天,那麼要讓它們相契合,長此下去,就會出現陰曆年的春節,也許會在陽曆年的夏季,為解決這樣的問題,古代的天文學家就推出了閏月,從而保障以上春節在夏天過的尷尬現象,使陰陽合曆,得以完全。至於陰陽合曆的具體情況,我們大可以去查萬年曆了解,而不必要「死記硬背」也。

2017年4月12日,磨硯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文與國醫 的精彩文章:

《小白詳解黃帝內經》 陰陽別論 第四

TAG:國文與國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