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傅佳華:誰還不曾是個寶寶

傅佳華:誰還不曾是個寶寶

-

01

-

我是一個由三個字構成的詞語,我破壞了友情、親情、鄰里之情。你是個孩子的時候無力反抗我,你長大了依然對我束手無策,就連你老了我依然會驚醒你的午睡。我是當今你們大學生最大的殺手。我並非高數,也並非VB,我的名字叫熊孩子。

-

02

-

大家應該對電影《瘋狂動物城》里的尼克狐都不陌生吧。前不久,一個高 1.8 米、由上萬塊樂高積木 組成的作品「尼克狐」在北京展出,但就在剛剛展 出一個小時後, 「尼克狐」被推倒,瞬間「碎成渣」。 沒錯,推倒樂高 「尼克狐」的是熊孩子。據報道,孩子的父親事後進行了道歉,創作者雖然「感到十分沮喪」,但最後沒有要求賠償。

「他會刪掉你的存檔,摔壞你的模型,劃爛你的屏幕,甚至還死乞白賴地要搶走你心愛的漫 畫、遊戲、玩偶……」如果你在搜索引擎中輸入 「熊孩子」三個字,滿屏都是各種雷人「熊法」。

好奇心強、淘氣頑皮、求知慾和探索欲強烈,對於正值熱切與世界聯通的孩子來說,這並不稀奇,也絕非什麼毛病。但如果這種好奇沒有規則,這種頑皮不守規矩,這種探索是以破壞秩序為代價, 那熊孩子也就出現了。

-

03

-

熊孩子引起熱烈討論,不僅僅由於新媒體的發展,也是時代背景下的產物。每個孩子天生並不熊,就算熊也並非一天養成,但在熊孩子的背後或隱或現都會有幾個熊大人。網路上對熊孩子的圍攻,其實更多的是對現實世界中熊大人對孩子教養不當的憤慨。如「尼克狐」被推倒,網友評論一邊倒,質問家長為何不看管好自己的孩子。所以,我們在談論熊孩子時,看似在討論教養問題,實則在追問我們的家庭環境怎麼了?

在孩子正式步入社會之前,簡單的是非對錯、規矩原則、禮貌教養,多半是從家庭中通過觀察和模仿習得。如果按照果殼網對熊孩子「下至 3 歲,上至高中」的年齡界定,他們有著怎樣的家庭結構呢?屬於「70 後」「80 後」的父母一輩,生活與工作的重壓之下,不得不犧牲一部分親子陪伴時間,在補償心理機制的作用下,結果就是有求必應。不僅正常的成長教育缺位,更糟糕的是由於教養任務讓渡給老人,在「老養小」的隔代教育中,過分的溺愛直接將子女往熊孩子的路上又推了一把。

而動輒就是「他還是個孩子」「為什麼要對一個孩子如此苛刻」的熊家長也有他的原因。原因有二,第一就是感性贏了理性那一面,假託孩子還小,當然是選擇原諒他,洗脫所有犯的錯誤。在親身經歷過人情冷暖之後,自己已經回不去那種無憂無慮的年紀,就想盡自己所能把所有潛在的威脅擋在門外,不由自主把孩子關在所謂愛的象牙塔。

第二種原因就是父母道理都懂,但是犯了錯總是要付出代價,如果能憑藉孩子不懂事這層磐石一般堅硬的壁壘,抵擋即將到達的言語的利劍和懲罰的炸彈,降低自己作為監護人所要替孩子犯錯承擔的成本,有什麼理由不去做呢?

-

04

-

但其實這些理由都站不住腳,只要稍稍把眼光放長遠一些,可能就會做出不同的選擇。沒有父母希望孩子走在荊棘叢生的小路,他們竭盡人脈財力總是想為孩子鋪平一條道路,這本身無可厚非。可要是鋪這條路的方向錯了,假設它是通向懸崖的一條路,父母把路鋪的越平,孩子走向懸崖也就越快越輕鬆。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該做的並非無原則的把孩子攬進翅膀下。一味地保護反而會助長任性的滋長,孩子不可能一直留在原地,在羽翼未能達到的地方,這種任性,很有可能給長期受保護的孩子製造麻煩,並且給因一直受保護而變得柔軟的心靈重重一擊。和保護孩子的初衷背道而馳。

第二種原因同樣站不住腳,因為監護人的職責不僅僅是把你從嬰兒喂到身高從此只能走下坡路,不僅是是替你賠償弄壞的別人的玩具,替你還花唄,監護人的職責里還有一條,叫做對被監護人進行管理和教育,保證被監護人的身心發育和成長。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在考慮怎麼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和孩子年齡小這一理由的時候,比較一下到底是賠償這些損失還是在孩子犯錯時儘力糾正教育哪一個更有利,錯過了這個教育機會,熊孩復,當然是選擇原諒他。

再把時間線拉得長一些。父母最先總是被孩子無條件無意識認定,等到所謂的熊孩子長大了,學著家長的樣子,又會創造出一個熊孩子。相較於陷入熊孩子的循環,早日把羊圈才是上策。

家長為孩子理所當然的包容 其實也是熊孩子搗蛋心理的助推劑。家長不知道或者不願意接受這樣一個事實,愛也需要智慧,包容也有邊界。

每次熊孩子出現,都會有家長站出來辯護,動輒就是「他還是個孩子」「為什麼要對一個孩子如此苛刻」。假如你是那個熊孩子,聽到這樣的維護,解讀出、接收到的信息是,我不需要理性、不需要考慮任何後果,也不需要遵守規則等。因為,那些孩子長、孩子短的言論潛台詞是,你並不認為他是一個獨立的、完整的、有意識的個體,不需要對自己行為負責。

我們知道每個「熊孩子」背 後,都站著一個拿年齡做擋箭牌,給足了孩子包容的「熊 家長」。但如果分不清愛與自由的邊界,「熊家長」們製造出的將不再是「熊孩子」,而是人人避而遠之的危險品。

-

05

-

那麼什麼才是愛和自由的邊界呢?

養孩子,愛和自由的邊界,往往在於不給別人添麻煩。就是說:你自己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個性成長、自由玩耍, 但你也不要影響到他人,不給別人的生活帶來困擾。很多家長覺得不好判斷,孩子的哪些行為究竟是可以被允許的,而哪些又是該堅持禁止的。像在餐廳里大聲嬉鬧、在公共場合隨意走動、在后座踢到別人椅子、在別人家 沙發上蹦跳,為什麼會被這麼多人詬病?誰的童年不都是這麼好動和貪玩嗎? 以是否給別人添麻煩來作為衡量標尺,問題往往很好解決。你可以有自己的個性,但也要有社會的共識。尊重別人的感受,才會為自己的自由贏來尊重。

遵守規則、承擔後果,才會帶來真正安全感。很多家長覺得不給孩子限定規則,是為了更好地讓他自由發展。其實,孩子的成長也需要規則感。 你看他喜歡調皮搗蛋搞破壞,其實他只是以自己的方式來試探周圍的 規則是什麼。他很快就會發現,石頭是硬的、開水是燙的,而沙發是柔軟的……這讓他可以更好更安全地成長。

紙牆測試

一個房間里,幾面牆都是紙糊的,當孩子在房間里玩耍的時候,發現那些牆一推就倒, 結果孩子立刻就對這個房間失去了安全感。讓孩子遵守規則、承擔後果, 一開始可能會哭會鬧、情緒激烈,但很快他會發現,他的行為是合乎規範並受到保護的,安全感反而由此而來; 相反,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行為邊界究竟在哪裡,於是一遍遍地試探、父母一次次地退讓,孩子更加肆無忌憚。對孩子真正的保護,是讓孩子過上有規律、有規則的生活。

關於規則

蘇霍姆林斯基與費佳

費佳是蘇霍姆林斯基教過五年的一位「熊孩子」。他健忘,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思維遲鈍。蘇霍姆林斯基特地為他編了有200道應用題的習題集。其中不少題是從民間搜集的引人入勝的小故事。蘇霍姆林斯基要求費佳做這類題時不需要進行算術運算,只要求他感興趣,願意動腦筋。這類習題極大地 激發了費佳的學習興趣,他從這本妙趣橫生的習題集中找到轉化「熊孩子」 應循「位育之道」

只要依據「熊孩子」的特點,有的放矢,因循「位育之道」,為他們量身定製得當的改進方法,就一定能迅速轉化「熊孩子」。

因材施教

陶行知與小作者

育才學校音樂組的壁報《小喇叭》又一期出刊了。壁報前人頭攢動,越涌越多。同學們邊看報邊議論,外圍的 人向里擠,裡面的人不願讓。有人建議: 「讀一下,讀一下吧!」只聽一個油腔滑調的聲音開始朗誦了: 「人生在世有幾何?何必苦苦學幾何。學習幾何苦惱多,不如學習咪嗦哆!」

次日,陶校長便邀請小作者促膝談心

從吃飯、穿衣談到音階頻率的振動,直到國家大事,哪一件都少不了數學,離不開數學。因此,人人要學數學,數學對人們就像人們離不開空氣、水分、陽光、營養品一樣的重要。 小作者連連點頭說: 「校長,我這下真的明白了你為什麼要我們把學好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方法論這四門功課作為開啟文化寶庫的 『四把鑰匙』的道理。我檢討……」

「現在我們是民主討論,你能認識問題,提高思想,就是進步。」

小作者連連點頭說: 「我們音樂組不少同學都有這種思想,讓我去說服他們!」

陶校長眯著雙眼放心地說了一句: 「好啦!我們今天的民主探討到此結束。」

小作者之所以心悅誠服地接受了陶先生的教育,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他覺得陶先生這樣的大校長能放身段主動跟他交流,是莫大的尊重,心理上已做好了接受正確理念的準備;二是陶先生的話絲絲入理,令人信服,讓人難以拒絕。

熊孩子的每次出現,除了看笑話的圍觀之外,理應引起嚴肅和冷靜的思考。相較於對熊孩子避之不及,我們當如陶先生一般教育聖賢那樣「熱愛」他們,應該積極地汲取教育聖賢們的育人智慧,敞開我們的心扉,用足夠的包容心和耐心去幫助那些 「熊孩子」快些擺脫「熊樣」!倘細想來,「熱愛『熊孩子』」才應是我們教育熊孩子最好的態度啊。

平等交心

-

06

-

在寫稿子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熊孩子和大學生有什麼聯繫嗎?大學生這個群體似乎尷尬的卡在了家長和孩子兩個階段。大學生與熊孩子之間的聯繫更多建立在矛盾而非教育。

但我發現大學生和熊孩子有一個共性,就在於相對不成熟。

怎麼解釋呢?高學歷化的背景下,心理成熟延後現象也很普遍。在成年人看來大學生的心理年齡就像大學生看熊孩子的心智不成熟。有種「你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的味道。

由於相對的不成熟,我們對兩者在各自領域符合預期結果期待值低,就是說不管大學生沒有經驗把策劃案做得一團糟,還是熊孩子不懂事亂拿別人的玩具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孩子沒有表達的能力,熊父母拿年齡這個擋箭牌維護自己的孩子;而我們作為有表達自己能力的大學生,假設你把策劃做得一團糟,你是會不會選擇,拿第一次做缺乏經驗為自己開脫,或者沒有說出口卻在心裡自我安慰,第一次做成這樣還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如果總是靠大學生這個相對於社會不成熟的身份,麻痹自己,把自己放在舒適的安全區,拒絕擴大自己的行為範圍和適應範圍。我們並不是說走出舒適區就是自甘墮落,但你不要緩衝太久;不要談舒適區就好像一定要大躍進,可以先邁出一小步。不再以自己閱歷淺的大學生的身份為自己找借口,刻意練習成熟的樣子。當你某天回顧過去,發現自己早已跳出大學生這個身份代表的小舒適區,重塑了一個更為穩定成熟的大舒適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寶 的精彩文章:

DNF第五十七回:真假旭旭寶寶,破案警察與寶哥關係不一般
這些寶寶不用的東西寶媽別隨便送人了!別讓好心成了尷尬!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