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詩解易經》之二

《詩解易經》之二

泰卦和否卦

【七律】· 易之泰卦

乾道坤德每過逢,

不亨興處亦亨興。

陰陽交匯混沌破,

天地融合萬物生。

往複循環依大道,

盈虧輪化順鴻經。

盛衰生死皆無定,

諧到和時事事通。

泰卦

卦形,乾下坤上。

卦象: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泰:安泰亨通之意。

對立面的相互轉化,核心就是一個彼此溝通、轉移、變化的問題。

堵車起因於路不通,疾病起因於氣血不通,人之間的矛盾起因於思想沒有有效的溝通。

天與地之間:天地通,陰陽和,乾坤安定;

自然與人類之間:大道通,四時和,天下安定;

國與民之間:政事通,人心和,社禝安定。

夫與妻之間:神相通,情感和,家庭安定。

萬物之間,通則暢,暢則和,和則萬物興旺繁盛。

對立、對抗,只能導致敵意的出現、矛盾的產生,以至於天災和人禍的暴發。

所謂周易者,周既周天,宇宙;易既是改變,交換。

易經,講的就是宇宙之內萬物之間運行和變化的規律。

上古時代,聖賢就認識到了相互溝通與和諧發展的重要性。明確指出了矛盾轉化的辦法:暢而通,通而和,而欲達到「和」的狀態,關鍵在於「諧」的力度。

世上萬物

由生到死,再由死而生;

由盛到衰,再由衰而盛;

由好變壞,再由壞變好;

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

由福到禍,再由禍到福,

無一不是事物產生運動和變化的過程。

掌握了這些規律,並運用於社會、自然和人類相互之間,就能不斷趨近於順遂和暢的狀態,最終能達到乾卦上所描繪的「見群龍無首」的大同社會。

【七律】· 易之否卦

陰陽相向不相通,

大利不成小利成。

否到極時安泰到,

泰達盡處否結生。

儉德君子多憂患,

得志小人居忘形。

自是胸中存大象,

敢朝淵谷履薄冰。

否卦

卦形:乾上坤下

卦象:天地不交。天高遠,地廣闊。為天在地上之表象。天在極高之處,地在極低之處,天地陰陽之間因而不能互相交合,所以時世閉塞不通,這時候君子必須堅持勤儉節約的美德,以避開危險與災難,而不能去謀取高官厚祿和榮華富貴。

否卦最重要的一點,是提出了憂患意識:九五爻辭曰:「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於苞桑」。孔子對這句爻辭是這樣理解的:「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憂惠意識,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逐漸內化為中華民族心理的一種向上品格。它表現出中國人所具備的以國家興亡、民族盛衰為終極關懷,並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的以道自任、為道獻身的思想意識。

《周易?繫辭下》曰: 「易之興也, 其於中古乎?作《易》者, 其有憂患乎?」 這是「憂患」 一詞的最早出處。

但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 憂患意識會追溯的更早:

從夏代的關龍逄黃圖獻朝;

到殷代的 比千冒死之諫,微子的憂國憂民情懷。

到西周時期,憂患意識更加強烈:

《詩經?盪》 : 「文王日咨, 咨女殷商! 如蜩如螗, 如沸如羹。 ……殷鑒不遠, 在夏後之世。 」

《尚書?秦誓》 : 周武王在伐商大會諸侯時說: 「今商王受, 弗敬上天, 降災下民。 ……予小子夙夜祗懼, 受命文考。 …( 紂)剝喪元良, 賊虐諫輔。 …厥堅( 鑒)惟不遠, 在彼夏王。 」

孔子則是系統地對憂患意識進行了論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孟子對孔子的憂患意識做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後世又有屈原「哀民生之多艱」 、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 、鄭板橋「憂國憂民是天地萬物之事」 的憂患心態, 都體現了中華民族憂患意識發展的連續性、寶貴性。 這種與天下人共歡樂同患難的思想是歷代聖賢們憂國憂民思想的源泉。

儒家將憂患的內容重點放在關注他人、社會和國家上,形成了對國家、民族和人生的關懷為價值取向的儒家憂患意識,進而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出的以國家興亡、民族盛衰為終極關懷。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一直被人們尊尚和傳承著,並將永遠成為後人心繫國民、奮發有為、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

元宵佳節來臨之際,樵夫和小編祝大家元宵快樂,闔家幸福,萬事如意!

編輯:拂衣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活樵夫 的精彩文章:

TAG:樂活樵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