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社前茶、明前茶、雨前茶……到底哪個好?

社前茶、明前茶、雨前茶……到底哪個好?

湖北省茶葉綠色生產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植保、加工、營銷、品牌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國茶產業而努力。

在人們的消費行為當中,起作用的不僅是明前茶的質量,更主要的要:明前茶是綠茶中最受追捧的一類,是從漢晉至明清,歷朝歷代逐漸附著在明前茶上的各種符號。這些符號包括保健、神異、風雅、養廉、敬神、尊上、奢華等。直至明朝,朱元璋罷貢團茶,茶葉生產工藝與飲茶方法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江浙一帶開始推崇風味更好一些的雨前茶。由此,明前茶的地位有所下降,茶葉消費觀開始變得更多元。

傳說中飲茶是神農氏的發明,有明確文字記載的中國人飲茶的歷史從西漢開始,若從史家推測與考古學的成果來看,中國人大約周秦時期開始飲茶。茶中最受推崇的明前茶,其歷史大約始於魏晉時期,自出現後,逐漸聚集了茶文化中多種符號,成為宗教、政治、經濟、道德、養生、趣味休閑等領域共同關注的焦點。從其出現伊始以至今日,明前茶的消費就不是一個完全基於茶葉品質的消費,而是對於符號的消費。

漢晉至南北朝期間,茶剛剛被人們發現,由於特殊的時代背景,茶被人們賦予了養生、神異、風雅、養廉等符號。唐代,明前茶的概念開始清晰,並且成為清明祭祀的供品,因此又有了敬神、尊上的符號,清明宴後,皇帝以茶賞賜大臣。民間受此影響,文人雅士們在清明前的三月三修禊宴飲中,用茶代替了酒,使明前茶又增添了審美符號。宋代,鬥茶成為風氣,而最高等級的進貢給皇家的龍鳳團茶,使得明前茶又多了奢華的符號。明朝時期,朱元璋罷貢團茶,散茶流行,飲茶方法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人們覺得明前茶味淡而推崇雨前茶。

「苦茶輕身換骨,陶弘景的《雜錄》中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茶不止有前面所說的那些功能,更有「輕身換骨」這種道士修鍊時追求的目標,成為仙家的飲品。醫藥功能的極點是長生不老,而這一點正是古人追求的終極目標。

直到漢末,人們對茶的認識基本上還停留在解渴與養生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其實都是基於茶的藥用價值來談的,對此,前人討論的非常詳細了。漢晉之際,飲茶已經從巴蜀地處傳至中原及江南地區,並且成為一種流行的文化,在民間與上流社會都受到很多人的喜愛。關於茶葉的消費,既有民間集市上的茶攤,也有貴族雅集時的茶會,雖然參與者高下貴賤不同,但人們賦予茶的象徵意義卻很相似。這些象徵意義後來也是明前茶的基本符號。

據張揖《廣雅》與「茗」所記,漢末三國時的茶葉是壓成餅狀的,飲用時須炙烤後碾碎,放上蔥姜,再用開水沖調後飲用。所以,判斷煮好的茶湯是早採的「荼」還是晚採的「茗」只能靠味道與顏色。由這則故事來看,在西晉時期,人們對於早春的茶已經有認識,並且把辨別不同時期的茶看做是名士的常識。

晉謝安、桓溫以飲茶為美德,東晉時的名士崇尚節儉,雖可能有作秀的成分,但客觀上帶動了飲茶在文化圈中的流行。最後茶成為風雅的符號。名士推崇是茶飲雅化的原因。

從生產來說,有四個重要的節氣:立春、春分、清明、穀雨。不同用途、不同地區採茶的時間不一樣。唐代,人們普遍認為採制時間越早,茶的質量越好。毛文錫《茶譜》中記載了一個有神奇功效:「蜀之雅州有蒙山……昔有僧病冷且的早春茶久,嘗遇一老父,謂曰蒙之中頂茶,嘗以春分之先後,多構人力,俟雷之發聲,並手採摘,三日而止。若獲一兩,以本處水煎服,即能卻宿疾。二兩,當眼前無疾。三兩,固以換骨。四兩即為地仙……」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是說貢茶在皇帝嘗到貢茶之前,新茶是不可以上市的。這樣的好茶只有皇帝與王公大臣享用,現在居然到到了隱士盧仝家裡,詩人受寵若驚的心情溢於言表。但是,明前貢茶的制度對茶的影響只限於向皇帝貢茶的那些地區、那些茶葉,並不能整體上提升明前茶的地位。因為,向皇家進貢的食品很多,都沒有因進貢而使那些食品有特別的珍貴意義。明前茶地位的上升主要應是受祭祀的影響。茶用於祭祀的歷史比較早,但對茶的地位產生重大影響的應是南齊武帝的那道詔書 :「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 唯設餅、 荼。 天下貴賤, 咸同此制。」

唐代《三月三日茶宴序》:「三月三日,呂溫的上巳禊飲之日也。諸子議以茶酌而代焉。乃撥花砌,憩庭陰,清風逐人,日色留興。卧指青靄,坐攀香枝。聞鶯近席而未飛,紅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覺清思,雖五雲仙漿,無復加也。座右才子南陽鄒子、高陽許」侯,與二三子頃為塵外之賞,而曷不言詩矣。上巳修禊本來也有宗教色彩,但從漢晉時期,已經逐漸成為文人雅集的活動了。所以,在呂溫的這篇文章里,三月三日的茶宴完全就是一種審美體驗,與政治、宗教儀式沒有絲毫關係。可見到了唐朝中後期,對於明前茶的崇尚是全方位的。

到了明朝,人們對於雨前茶的態度就非常鮮明了。屠隆在《考槃餘事》中說採茶「不必太細,細則芽初萌而味欠足。不必太青,青則茶已老而味欠嫩。須在穀雨前後,覓成梗帶葉微綠色,而團且厚者為上……穀雨茶不僅是品質好,疾」而且有「療百疾」的功效。

此前皇帝捨不得以茶賞賜大臣,大臣們也就越發以茶為寶。即使是以歐陽修在朝中的地位,想得到「至塊龍鳳團茶也很困難,歐陽修《龍茶錄後序》嘉祐七年,親享明堂,齋夕,始人賜一餅,余亦忝預,至今藏之。余自以諫官供奉仗內,至登二府,二十餘年,才一獲賜,而丹成龍駕,舐鼎莫及,每一捧玩,清血交零而已。」辛苦地為皇帝服務二十多年,才得賞賜一塊茶餅。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詔罷造龍團,令各地貢茶「采芽以進」。這是中國茶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唐宋以來團餅茶的文化突然從漢族人的生活中消失了,一起消失的當然還有團餅茶的生產工藝、品飲方法及質量評價體系。

團餅茶在飲用的時候,要把茶碾成粉末狀,唐代的煎茶法是把這茶粉放入鍋中煮了之後再喝,宋代的點茶法是直接把茶粉放入碗中用開水沖點後飲用。無論唐宋,飲茶時都是連茶粉一起喝的,尤其是宋朝,茶湯中茶粉的用量比較多。這樣的飲法,一定是覺得明前茶的味道比較甘美,而清明以後生產的茶味道就比較苦澀了。明朝的芽茶是放入杯中沖泡,只飲茶湯,不吃茶葉,早春的茶就覺得味道偏淡。所以明朝人總是強調明前茶味欠足,而雨前茶味道恰到好處。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宋代的茶葉生產重心在福建,早春時的氣候已經很溫暖,茶葉生長較快;明清時期的茶葉生產重心在江浙皖南,清明前茶芽生長很慢。對於明前茶消費中的符號性傾向,從明朝起出現了很多糾正的努力,在消費時推崇穀雨茶。

古代茶文化中,皇家貢茶是一種評價體系,寺院僧茶又是另一種評價體系。雖然沒有明白地來比較雨前茶與明前茶,但在普通人看來,高僧贈茶本來謂穀雨前。

「然氣有先後,地有寒熱,茶有早晚,惟取萌櫱」為上,不得泥此以論茶也。社前、明前、雨前,在宋詡看來都不重要,要點在於地氣的寒熱。《岕茶匯鈔》:「岕中之人,襄在中說非夏前不摘……采自正夏,謂之春茶。其地稍寒,故須待」時。與宋詡的觀點完全一致。

到清朝時,人們看待明前茶的態度更為理性。乾隆帝在《於金山烹龍井雨前茶得句》詩中說:「貢茶只為太求先,品以新稱味未全。」在他看來,明前貢茶並不是最好的,之所以還貢明前茶,大概還是出於祭祀需要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一葉歸真│好聽真的是好茶嗎?
喝這種茶,跟手腳冰涼說再見!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