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盤點二戰德國那些王牌武器

盤點二戰德國那些王牌武器

「復仇天使」V2導彈。 V2,是由德國火箭專家維爾納. 馮. 布勞恩為首的小組在波羅的海港口佩內明德研製的A 系列遠程火箭的一種,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彈道導彈。"V" 來源於德文Vergeltung ,意即報復手段,這是德國在遭到盟國集中轟炸後表示要進行報復的意思。V1和V2表示這兩種型號僅僅是整個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驅。V2長13.5米,發射全重13噸,能把1噸重的彈頭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離。火箭由液體火箭發動機推動,燃燒工質為液氧和甲醇。發射時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後按照彈上陀螺儀的控制,在噴口燃氣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傾角彈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彈上接收機發射無線電指令控制。一分鐘後,火箭已飛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達每小時5796千米。此時,無線電指令控制系統指令關閉發動機,火箭靠慣性繼續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後以每小時大約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拋物線自由下落,擊中目標。由於當時制導系統的精度所限,誤差較大。 1943年初按盟國情報人員的情報,盟國發現這一計劃,並由對佩內明德的空中偵查得到證實。1943年8月17日夜,英國皇家空軍對佩內明德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大規模空襲,毀傷了V2的地面設施。為預防重蹈覆轍,德國將V2工廠遷到山區的山洞工廠,這就耽誤了預期的火箭攻勢。9月份第一枚V2落到倫敦。火箭攻擊造成了嚴重的平民傷亡和財產損失。如果在六個月前對登陸部隊集結地進行集中攻擊而不是倫敦的話,即如艾森豪威爾將軍所說,盟國將遭到難以克服的困難。對倫敦的攻擊都是在上午7至9時,中午12至2時,下午6至7時交通高峰期進行的,企圖嚇垮英國的民心士氣。可是,對經過1940年空襲的英國人民,在全面勝利已如此接近時,這種新的恐怖算不了什麼。在諾曼底前線的英國士兵更盡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脅他們家庭的火箭發射地挺進。除了向倫敦發射外,在盟軍9月4日佔領安特衛普港後,德國向安特衛普港進行了大規模導彈攻擊。V2一共生產了10000餘枚,用於實戰發射約5000枚。1945年德國投降前夕,布勞恩和400餘名火箭專家向美軍投降,後到美國,成為美國火箭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奠基人之一;蘇聯也繳獲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並俘虜了一些火箭專家,以此為起點,開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間計劃。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要求提供重型坦克的設計方案。那時KRUPP 負責為他們的方案設計炮塔。HEN. 的設計方案基於早期VK3001(H )和VK3601(H )的設計,而POR. 的是基於早期VK3001(P )-LEOPARD 的設計。這些早期設計方案都沒有投入生產,但它們為設計人員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經驗。最初,KRUPP 為POR. 的VK4501設計了炮塔,該設計在經過修改後被HEN. 的VK4501採用。1941年中期,HEN. 決定製造VK4501(H1)和VK4501(H2)兩種原型坦克。H1型裝備88mmKwK36L/56炮,安裝KRUPP 為VK4501(P )設計的炮塔。H2型裝備75mmKwK42L/70炮,安裝一種新設計的炮塔——當時還僅有木製模型。1941年末,HEN. 決定集中力量研製H1型,1942年4月17日,生產出了它的樣車。4月19日,HEN. 和POE. 的樣車都運抵RASTENBURG 附近的一個車站,然後行駛11公里達到RASTENBURG ——儘管途中不斷出現事故。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在東普魯士的狼穴,這兩輛樣車都出現在了他的面前。42年7月,在BERKA 的坦克學校,兩輛坦克都開始了進一步的測試。在測試期間,POR. 的樣車被淘汰, 而HEN. 的樣車卻非常成功。同月,HEN. 的VK4501(H)定型, 命名為" 虎I" ,並且開始批量生產。在1942年8月29日,「虎I 」第一次出現在列寧格勒的502重型坦克團第一連。42年12月,在北非突尼西亞附近,501重型坦克團中出現了「虎I 」式坦克的身影。「虎I 」被裝備到一些重型坦克部隊,它一直服役到戰爭結束。1945年4、5月,參加了柏林的防禦戰。「虎I 」裝備的88mm 炮威力巨大,這使它成為所有盟軍坦克危險的對手,它那厚重的裝甲使它幾乎堅不可摧。在戰爭中「虎I 」擊毀了大量的敵軍坦克和其它裝備,在對手心中樹立了不可戰勝的神話、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1944年7月,506重型坦克團第三連的指揮官在3900m 的距離上擊毀了T-34坦克。

Me-262是人類航空史上第一種用於實戰的噴氣式戰機。它那呼嘯著的噴氣式發動機和後掠式機翼顯示了戰鬥機發展的新方向,同時也揭開了空戰史上新的一頁。雖然Me-262被視作深陷絕境的德國空軍施展的最後絕招,而且其生產能力遠遠達不到扭轉戰局的需求,但不到一年的實戰過程卻證明它不愧為一種強大的作戰飛機。Me-262的設計工作始於1938年。當時德國梅塞施密特飛機製造公司的沃爾德瑪博士設計了飛機的後掠翼機體(具翼),採用了BMW (寶馬)公司最新開發的渦輪噴氣發動機。1941年4月,原型機Me-262 V1機體建造完成,一開始採用的是著名的尤莫210G 式液冷活塞發動機,11月才換裝噴氣發動機。1942年7月18日,溫德爾上尉駕駛噴氣式原型機試飛成功。德國空軍於8月定型為「雨燕」(生產型是全後掠翼的)。但是由於資源短缺和盟軍的轟炸,Me-262直到1943年6月才開始生產。事情卻在這時發生重大變化——希特勒在觀看了Me-262的飛行表演後,只憑個人意願便斷定對它的空戰能力沒有信心,也沒有興趣改變德國空軍現役的戰鬥機編隊,堅持要將全部Me-262改為轟炸機,甚至還下達了命令。就這樣,德國空軍企圖通過生產這種新式噴氣機來抵禦盟軍空襲的計劃落空了,為的只是迎合想藉此飛機投幾顆炸彈的愚蠢願望。Me-262作為戰鬥機和攔截機表現優異,但奉希特勒之命開始對地攻擊後成為飛行員的惡夢。開始時為提高命中率而實施俯衝轟炸,許多飛機由於受不了震動在天空解體;中隊指揮官為保存飛機命令實施水平轟炸後,命中率則大大下降。據說當盟軍空軍指揮部門得知此消息後曾舉杯慶祝,但在德國誰又敢違抗希特勒的旨意使它物盡其用呢?——後果是所有的me-262都裝上了炸彈外掛架(好像給大炮上刺刀)。火箭在Me-262對盟軍轟炸機攔截的優異表現中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一般的戰術是在盟軍轟炸機群外以兩到三架me-262各自以外掛的24枚火箭集中射擊,以火箭爆炸形成的彈雨大量殺敵;再高速突入機群內以4門20毫米機炮轟擊(戰爭晚期由於工廠被毀,為保存飛機,Me-262不再冒險突擊了)。原本已經在抵禦空襲的作戰中有了突出表現的Me-262被迫進行了重大的改裝,生產線也花了不少時間去改成轟炸機的元件尺寸。但是在轟炸機測試尚未有結果之前,希特勒又改變初衷放棄了轟炸機計劃。但是由於生產的拖延,加上戰爭已到後期,一種型號的飛機能夠改變什麼?Me-262的最終生產型被交到第44戰鬥機大隊,它是在戰爭結束前最後一個月才投入防空襲戰鬥的。由於飛行員對這種新式飛機訓練不足所造成的技術失誤,Me-262在戰場上自己墜落的比被擊落的還要多。但是44大隊的王牌飛行官們(其中有著名的「擊墜王」——巴爾霍克少校)依然取得了不錯的戰績(大概擊落近50架盟軍戰鬥機、還有多於此數的轟炸機)。作為世界上第一種能作戰的噴氣戰鬥機,Me-262的出現極大震動了盟軍。擁有540mph 的馬力,它能超過二戰天空的任何飛機。 me-262從1944年晚期開始少數量地服役於四個飛行中隊。

人類槍械史上永恆的經典--MG-42通用機槍德國在一戰中戰敗,根據凡爾賽條約得規定,戰敗的德國不可以製造重機槍。德國在一戰後,國家實力迅速恢復。隨著國力的恢復,曾經有著歐洲最強陸軍稱號德國軍方--自然不甘心受條約的限制,永遠成為一支半保安性質的部隊(只有10萬人,不可以裝備先進武器)。其實上,幾乎從剛剛結束戰爭開始,德國的各項科研活動轉入地下,研製的步伐雖然有時候放緩但是始終沒有停頓。不過德國始終是一戰的戰敗國,如果明著去違背凡爾賽條約規定,一定會立刻遭到西方盟國的嚴厲處罰。所以,這根紅線是不敢碰的,既要隱諱,又要發展,這好像就難了。所謂願者不難,德國人很快以自己特有的精明,巧妙的迂迴過了條約的限制。他們研究了一種從傳統眼光看來,完全不是重機槍的通用機槍。這挺通用機槍,如果它使用二腳架,配備75發彈鼓就可以作為輕機槍使用,跟隨班排作戰。它如果使用重機槍的三角架,配備300發彈箱,就可以作為重機槍使用,成為營連的支援武器。如果裝上了裝甲車或者坦克,它又是車載機槍,成為盟國步兵的惡夢。它的最大特點是不同於馬克希姆重機槍的採用水冷降溫的方式,而是和輕機槍一樣採用氣冷式,通過迅速更換槍管來保持射擊的連續性。MG34大量裝備德軍部隊各級部隊,也是德軍的各種裝甲車輛的制式武器。在實戰中,MG34的可靠性和出色的射擊性能,都得到德國軍方的相當肯定,它是德國步兵的火力支柱。但是MG34有一個比較嚴重的缺點,它的結構較複雜,複雜的結構直接導致製造工藝的複雜--耗費更多的工時和材料。在實戰中,需要的是可以大量製造和裝備部隊的機槍,而根據MG34的生產能力,即使所有工廠全部開足全部馬力,也沒法滿足前線的需要。不過MG42剛剛誕生並且裝備部隊的時候,在西方潛伏於歐洲的諜報人員來看,這實在是一款粗製濫造的武器,是若干鐵片和一根鐵管的拼湊物。當時雪片一樣的報告飛告華盛頓和倫敦,內容都是同樣的:德國已經不行了,他們極端缺乏原材料,連他們戰術核心的機槍,都採用如此簡陋粗糙的製造技術。不過,當美英的槍械製造專家得知這個情況以後,卻是大吃一驚。他們清楚的知道,採用衝壓技術的德軍在機槍這個方面,已經遠遠領先了他們。在後來的實戰中,也很好的證明了這點。MG42式7.92mm 通用機槍原稱為M39/41式標準機槍。1942年德軍開始裝備該槍,命名為MG42式機槍。它是1939年由德國的格魯諾博士根據波蘭設計圖紙研製的。格魯諾博士的主要貢獻是大量採用沖鉚件,大大地提高了武器的生產效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該槍已生產100萬挺。

1906年,德國的日耳曼尼亞造般廠為德國海軍建造的第一艘潛艇「U1」號成為大西洋上最令人恐懼1906年初,德國人建造了以柴油機為動力的U 型潛艇。1914年9月5日,德國U21號潛艇用一枚魚雷擊沉英國軍艦「開路者」號,250名官兵葬身海底。1914年9月22日,德國U9號潛艇在比利時海外用不到90分鐘的時間就擊沉3艘12000噸級的英國裝甲巡洋艦,艦上1500人死亡。到1915年末,德國潛艇擊沉600餘艘協約國商船;到1916年和1917年,被擊沉的商船總數已分別達1100艘和2600艘。僅1艘U35號德國潛艇就獨自擊沉了226艘艦船,總計達50多萬噸。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潛艇擊沉的商船總數達5906艘,總噸位超過1320萬噸。據統計,整個第一次世界大佔中用潛艇擊沉的各種戰鬥艦艇共達192艘,其中有戰列艦12艘,巡洋艦23艘,驅逐艦39艘,潛艇30艘。戰爭中各參戰國共建造了640餘艘潛艇,德國建造的潛艇就有300多艘,其中U 型潛艇以其卓越的水下機動性和作戰能力在海上了盡了風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潛艇成為主要的水下戰艦。戰前,各參戰國共有潛艇496艘,戰爭中建造了1669艘,潛艇總數達2100餘艘。戰爭期間,潛艇擊沉的作戰艦艇達395艘(含戰列艦3艘、航空母艦17艘、巡洋艦32艘、驅逐艦122艘),擊沉的運輸艦船達5000餘艘,2000餘萬噸。德國依仗性能先進的U 型潛艇,大大西洋海域有效地攻擊了盟軍的商船隊和護航船隊。指軍上將卡爾·鄧尼茲發明了「狼群」戰術,用6—12艘潛艇組成水下艦隊,白天尾隨護航隊,黃昏時進入攻擊陣位,夜晚鑽入護航隊中用直航魚雷實施近程攻擊。1940年10月,一個由12艘潛艇組成的「狼群」就擊沉了32艘艦船,而自己安危無恙。到1941年,德國用潛艇擊沉盟軍艦船的總數已達1150艘;到1942年上升到1600艘。1943年以後,盟軍在艦艇、飛機上加裝了反潛雷達,使艦船沉沒數量降低了65%,到1944年只有200艘艦船被擊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共建造潛艇1131艘,加上戰前造的57艘,共1188艘。這些潛艇擊沉了3500艘艦船,造成45000人死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德國軍隊廣泛使用一種Flak 88毫米火炮。它既可以當高炮用, 也可以當反坦克炮用; 既有牽引式, 也有自行式。它以威力大、打得准而著稱。在著名的北非阿萊曼戰役中, 隆美爾兵團的88毫米火炮, 給兵力佔優勢的英軍以沉重打擊, 成為「英國坦克的剋星」。就連二戰題材的電腦遊戲中88毫米高炮也是明星兵器之一。88毫米高炮揚名立萬的著名戰役是北非戰役。德軍炮兵部隊往往在英軍坦克的射程之外來攻擊英軍坦克。英軍的坦克兵往往是還沒琢磨過味來, 坦克就被德軍的炮彈擊毀了。這令英國大兵十分恐懼。其心理震撼作用遠遠大於實際毀傷效果。在1941年6月17日哈爾法亞高地爭奪戰中, 以5門88毫米高炮為核心的德軍守備部隊在兵力和裝備上明顯劣於英軍, 但是, 他們頂住了兵力佔優勢的英軍的輪番進攻, 共擊毀了80多輛英軍「范倫泰」坦克, 創造了驕人的戰績。在東部戰線,88毫米高炮主要用於抗擊蘇聯紅軍的優勢坦克, 同樣取得了可觀的戰績。二戰後期, 盟軍和蘇聯紅軍從東西兩個方向向德國本土進軍, 此時的88毫米高炮主要用於本土的對空作戰, 直到二戰結束。

幾乎每一部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記錄片都有這樣一個鏡頭:一群象兀鷹一樣的飛機遮天蔽日而來。猛然間,它們以近乎與地面垂直的角度向下俯衝,發出尖利的怪嘯聲。這就是著名的JU-87斯圖卡。JU-87 斯圖卡式俯衝轟炸機於1940年5月正式進入了世界航空專家和軍事家的眼中。在夏季的天空中,斯圖卡黑色的身影給地面上成群結隊後撤的法國軍隊和難民帶來了數不盡的恐懼。在奉命轟炸交通樞紐,尤其是摧毀可以阻礙盟軍集結的橋樑的任務中,斯圖卡上的飛行員常常發現他們的目標上,布滿了逃難的法國難民。然而斯圖卡在伴隨著尖利刺耳的警報聲進行了外科手術式的精確轟炸。在進攻波蘭的戰役中,超過300架斯圖卡轟炸機參與了對波蘭的空襲行動,並且有相當出色的表現。而在1940年進攻法國和低地國家的行動中,斯圖卡的表現則讓世界為之震驚。英國、法國、比利時以及荷蘭的軍隊數量和坦克數量都超過了德軍,而德國空軍牢牢地掌握著制空權,這使得德軍地面部隊能以驚人的速度迅速向前推進,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在這之中起到了相當關鍵的作用。斯圖卡就像一門會飛的火炮,具有大範圍的作戰能力和靈活的攻擊性,在盟軍的陣線後方集結的法軍裝甲部隊常常在運輸途中就遭到了斯圖卡毀滅性的打擊。

二戰期間,德軍的「閃擊戰」得意屢屢得手,與其擁有強大而先進的空中機群是分不開的,這其中,著名的Me 109戰鬥機功不可沒。梅塞斯密特Me 109(又叫Bf 109)戰鬥機是德軍二戰中的主力戰鬥機,它從戰爭爆發一直使用到戰爭結束,從歐洲一直打到非洲,參加了德軍所進行的所有戰役。從技術上講,它達到了活塞式飛機的最高水平,曾創造實用的螺旋槳飛機陸上飛行速度的最高的世界紀錄。德國巴伐利亞公司由著名飛機設計師維利·梅塞斯密特教授主持,公司擁有雄厚的技術實力。他們潛心研究,博採眾長,在1935年,隆重推出自己的品牌產品——Me 109戰鬥機。Me 109戰鬥機採用全金屬的結構,下單翼,單座,裝一台DB.601活塞發動機,1100馬力,帶動一副三葉螺旋槳。後3點起落架,主起落架可收至機翼內其形體細長,流線型突出。機身長8.8米,翼展9.8米,機高3.6米,起飛重量2605千克。與德軍早期的戰鬥機相比,它採用了2種全新的設計。一種是無支撐的下單翼;二是起落架可收放。Me 109戰鬥機充分顯示了堅固、輕巧、可靠、靈活的特徵,攻擊能力比同時期的戰鬥機要強許多。操縱十分方便,不會輕易地進入螺旋,這是一種很有實戰價值的飛機。二次大戰前,Me 109戰鬥機已經開發出系列產品,並大量投入批生產,其中主要的型號是D 型和E 型,前者戰前生產了235架,後者戰前生產了850架。E 型是戰前開發的最新機型,最高時速達550千米,裝有2挺7.9毫米口徑機槍和2門20毫米口徑的機炮。戰爭爆發後,公司又不斷推出新的改進型,主要包括各類E 型、F 型、G 型和K 型等。其中G-6型為例,裝備了戴姆勒-賓士公司著名的DB-605A 大馬力液冷發動機(1475馬力),最大飛行速度達630千米/小時,火力系統為2挺13毫米的機槍和3門20毫米的機炮,攻擊能力進一步提高。各種G 型飛機共生產了2萬1千多架。1944年推出的K 型,最大時速更是超過了700千米,已經接近了活塞式飛機的速度極限。Me 109系列戰鬥機總共生產了3萬餘架。除了德軍外,還提供給同盟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等國,西班牙仿照生產了數百架。1944年後,由於集中力量開發Me 262噴氣戰鬥機,所以Me 109系列終止了進一步改進。Me 109戰鬥機在戰時德國各年生產數量1939年-449架 1940年-1693架 1941年-2764架 1942年-2665架 1943年-6274架 1944年-13786架 1945年-2696架總數:30573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戰 的精彩文章:

回眸二戰:蘇聯與德國的最初交戰,為何慘遭失利?
為什麼說日本在一戰後就為二戰做準備?原來這才是背後的真相!

TAG: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