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菩薩戒本經》(1):前言

《菩薩戒本經》(1):前言

《菩薩戒本經》(1):

前 言

文 / 觀諸法如

【菩薩戒本經,出地持戒品中

慈氏菩薩說?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於姑臧譯

前言:

在講解《菩薩戒本經》之前,先介紹菩薩戒的種類,在漢傳佛教經典裡面,主要有這六種菩薩戒:

1、瓔珞經菩薩戒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菩薩瓔珞本業經》。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

http://tripitaka.cbeta.org/ko/T24n1485_002

《瓔珞經》,全名是《菩薩瓔珞本業經》。本經屬大乘律典,內容為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明凡夫修行到證佛果所有修證次第,分為菩薩五級五十二階位的過程,以及菩薩戒的內容。

《瓔珞經》是以十波羅夷為攝律儀戒,以八萬四千法門為攝善法戒,以慈悲喜舍化及一切眾生皆得安樂為攝眾生戒,在《瓔珞經》里稱此三聚凈戒是「三受門」,指出這三受門是菩薩一切戒的根本。《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佛子!今為諸菩薩結一切戒根本,所謂三受門:攝善法戒,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攝眾生戒,所謂慈悲喜舍化及一切眾生皆得安樂;攝律儀戒,所謂十波羅夷。」

十波羅夷,在《瓔珞經》中稱為「十無盡戒」,此十條重戒涵蓋了無盡的修學法門,在這十條重戒的基礎上修學一切善法,廣度一切有情。《瓔珞經》的「十無盡戒」是:1、不殺生,2、不妄語,3、不婬,4、不盜5、不沽酒,6、不說在家出家菩薩罪過,7、不慳,8、不瞋,9、不自贊毀他,10、不謗三寶藏。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

佛告諸佛子:「今正說正戒。善男子善女人當受戒時,先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佛、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佛、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佛。如是三禮已,法僧亦然。佛子!復敬受四不壞信,依止四依法。『從今時盡未來際身,歸依佛、歸依法、歸依賢聖僧、歸依法戒。』如是三說已。佛子!次當教悔過三世罪。『若現在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若未來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若過去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如是悔過已,三業清凈如凈琉璃內外明照,即與授十無盡戒。汝等善聽。」

佛告佛子:

「1、『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殺生。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

2、『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妄語。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

3、『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

4、『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

5、『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沽酒。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

6、『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說在家出家菩薩罪過。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

7、『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

8、『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

9、『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自贊毀他。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

10、『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謗三寶藏。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

《瓔珞經》裡面的輕戒,是八萬威儀。

所攝受的根機,是出家、在家眾都適用。

《梵網經》,全名是《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梵網經菩薩戒是十重戒,四十八條輕戒,僧俗二眾通用。

3、菩薩善戒經

宋罽賓沙門求那跋摩譯·菩薩善戒經一卷優波離問菩薩受戒法

http://tripitaka.cbeta.org/ja/T30n1583_001

《菩薩善戒經》,是八重四十八輕,是針對出家人的菩薩戒。

4、《優婆塞戒經》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優婆塞戒經》卷第三》。

《優婆塞戒經》是六重二十八輕戒,是針對在家菩薩。

5、瑜伽菩薩戒

彌勒菩薩說·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瑜伽菩薩戒是四重四十三輕,通於出家、在家。

6、《菩薩戒本經》

漢傳本分為:

a、《菩薩地持經》,十卷,北涼曇無讖譯。

《菩薩地持經》卷第五

http://tripitaka.cbeta.org/zh-cn/T30n1581_005

b、《菩薩戒本》,一卷,北涼 曇無讖譯。

c、《菩薩戒本》,一卷,唐玄奘譯。

彌勒菩薩說·沙門玄奘奉詔譯菩薩戒本(出《瑜伽論.本事分》中菩薩地)

d、《菩薩善戒經》,九卷,劉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菩薩善戒經》卷第五。http://tripitaka.cbeta.org/zh-cn/T30n1582_005

e、《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一卷,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菩薩戒本經》是四重四十一輕戒。《瑜伽菩薩戒》跟《菩薩戒本經》是同一本,都是出於《瑜伽師地論》,是同本的異譯,通於出家、在家。

漢傳佛教所傳授的菩薩戒,主要有三種:一、《梵網經菩薩戒》,二、《瑜伽菩薩戒》,三、《優婆塞戒經》。

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六種菩薩戒都應該學習,乃至整個大乘法都應該學習。一般上,漢傳佛教的三壇大戒,都是授梵網經菩薩戒,也有一些道場授瑜伽菩薩戒。

有一些大德建議,提倡瑜伽菩薩戒。因為瑜伽菩薩戒主要的內涵,是攝受凡位的菩薩,比較容易行持,也有清楚的開遮持犯的內容;而梵網經菩薩戒,是地上菩薩的境界,雖然非常殊勝,但是有一些是我們凡位菩薩還做不到的。瑜伽菩薩戒為基礎,以梵網經菩薩戒為究竟。

梵網菩薩戒本裡面,有要求必須「不食眾生肉」,要求要吃素。其他菩薩戒本雖然沒有講明「不食眾生肉」,但菩薩戒是融通的,所以也應當發心吃素。

菩薩戒和比丘戒有什麼不同呢?比丘戒是發出離心的人所受的戒,就是自己修學戒定慧,解脫生死之苦,得到涅槃,比丘戒的體性是這樣子。菩薩戒,就是發大悲心、發無上菩提心所受的戒,這個戒就是不但是自己解脫生死之苦,也願意普度一切眾生得大涅槃,所以它是更為殊勝的了。

菩薩戒分三種:第一個是攝律儀戒,也叫做別解脫戒;第二個攝善法戒;第三個饒益有情戒。這三種戒合起來,統名為菩薩戒。第一種攝律儀戒也名為別解脫戒,那麼和七眾弟子所受的別解脫戒,它們是一、是異?七眾所受的別解脫戒就是菩薩的別解脫戒,還是另有菩薩的別解脫戒?這是有這麼一個問題。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呢?如果說聲聞的別解脫律儀是發出離心,而不是發無上菩提心,說它就是菩薩的律儀戒,這裡面有點問題。因為發出離心,沒有發大悲心,那他不是菩薩。如果說它就是菩薩的律儀戒,就是菩薩戒,這有一點矛盾。說是它不是菩薩的律儀戒,另外有菩薩的律儀戒,但是《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的〈戒品〉說,七眾的別解脫律儀就是菩薩的律儀戒,也有這種說法。所以這個問題應該怎麼解釋呢?這個問題應該這麼說:如果沒有發無上菩提心,那樣的別解脫律儀不是菩薩的別解脫律儀;若發無上菩提心了,那個別解脫律儀就是菩薩的別解脫律儀。就是在發心這個地方來分別,是有這樣情形。

這裡面還有一個問題,發出離心所受的別解脫律儀是盡形壽,死掉了這個戒就沒有了,就沒有戒了。假設這個人是個比丘,他死掉了以後,那這個人就失掉了比丘的身分。但是菩薩戒不是,菩薩戒是死掉了以後隨行不失,它是盡未來際的,除非破了根本戒,或者退掉了菩提心,不然的話這個戒是一直地相續下去而不失掉的。

菩薩戒分兩種:一種是在家的菩薩戒,一種是出家的菩薩戒,這兩種戒就是剛才說的這三種戒。這三種戒是在人間,和欲界天在內,有法爾得的菩薩戒,有經過授受的儀式、發無上菩提心得到的菩薩戒。若是三惡道的眾生和色界天的眾生,只有法爾得的菩薩戒;法爾得的菩薩戒是屬於在家菩薩戒,出家的菩薩戒不能法爾得。所以若是說,如果是不加分別,不問他發沒發無上菩提心,說是沒有發無上菩提心的聲聞的七眾的律儀就是菩薩的攝律儀戒的話,菩薩的律儀戒死掉了以後不失掉,那這裡面有什麼問題?那就是這個比丘的身分應該相續下去了。如果這個菩薩跑到畜生的世界,那麼他這個比丘的身分還存在,這個地方就違背了聲聞律儀的時限;聲聞的律儀只是盡形壽,而不能盡未來際的,所以這地方有了衝突。但是這個地方若是用發無上菩提心、沒有發無上菩提心來簡別,就沒有這個問題了。沒有發無上菩提心,這個比丘,這個戒不是菩薩戒;發了無上菩提心才是菩薩戒。這樣子死掉了以後,菩薩戒相續下去,就沒有比丘這個身分還隨著去了的這個問題,這是有這樣的分別。

【菩薩戒本經,出地持戒品中

慈氏菩薩說?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於姑臧譯

解釋題目、作者

菩薩戒本經.慈氏菩薩說

「菩薩戒本經」:「菩薩」,就是發了無上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悲智雙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這個菩薩,就可以名之為菩薩。

「戒」,就是剛才說,有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樣的戒。「本」,就是《華嚴經》上說:「戒為無上菩提本」,就是這麼解釋好了。「經」,是契理契機,就名之為經。

菩薩戒是出在《地持經》的〈戒品〉裡面。《地持經》是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翻譯的。而這個《地持經》就是《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就是玄奘法師翻的《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菩薩戒本是出在那裡,從那裡翻出來的。

「慈氏菩薩說」,慈氏菩薩。《瑜伽師地論》,我們中國、我們漢人的《瑜伽師地論》,在玄奘法師翻譯說是彌勒菩薩說的,但是西藏的藏文佛教裡面說是無著菩薩作的,這個地方有點不同,不過這個不說了。

「慈氏菩薩說」,因為《瑜伽師地論》是慈氏菩薩說的,所以就是標出來是彌勒菩薩說的。但是在這個地方,我們讀《瑜伽師地論》的〈戒品〉後邊,《瑜伽師地論》的〈戒品〉,就是那個戒裡面,說到佛沒有很完整地在一部經裡面來說這個菩薩戒,佛沒有這樣說。佛是在處經中散說的,現在彌勒菩薩把它綜集在 一起,把它說,所以叫做「慈氏菩薩說」。這樣說,就還是佛說的了,還是佛說的。

譯者

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於姑臧譯

「北涼」是中國歷史的一個朝代,就是在南北朝的時候。「天竺」,曇無讖不是漢人,是印度人。「三藏法師」,就是這位法師通達三藏,通達經律論三藏。在漢文的藏經裡面,是凡是翻譯經的人都給這麼一個稱呼,都稱之為三藏法師。「法師」,就是以法為師。

「曇無讖」的意譯是法護。他六歲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就隨著他母親生活,他母親照顧他。從《高僧傳》上說,不是他自己要出家,是他母親主動勸他出家的。他母親看到沙門達摩耶舍受人崇拜,得到豐厚的供養,很為羨慕,就叫他去做達摩耶舍的弟子。

曇無讖十歲學唸經,聰明特出,記憶力非常強,一天能背誦三百多頌,大概能有一萬個字左右,這個人有這麼好的記憶力。他到了二十歲的時候已經大小乘經能誦到六萬多頌,通達六萬多頌,這是很多了。

他原本是學小乘佛法,後來遇見一位白頭禪師,這位白頭禪師是大乘佛教的學者,曇無讖是位小乘佛教學者,兩個人辯論,辯論了一百天,曇無讖是很聰明的人,經論學習了很多,所以他也是很有辯才,但是辯不倒這位白頭禪師。後來白頭禪師送給他一部樹皮寫本的《大般涅槃經》,他讀了以後,改變思想,回小向大了,便專攻大乘。後來他弘揚佛教即以《涅槃經》為主。

曇無讖翻譯了以下的經典:

文陀竭王經、悲華經、佛所行贊經、大方廣三戒經、大般涅槃經、大方等無想經、大方等大集經、瓔珞經、金光明經、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本、菩薩地持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瑜伽師地論》修禪定的二十種障礙(1):一、由伴無德。二、由師無德。三、由無聽欲
吃素是為什麼鬼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