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日甲午戰爭後,慈禧為何先後兩次援助日本7000萬斤糧食

中日甲午戰爭後,慈禧為何先後兩次援助日本7000萬斤糧食

原標題:中日甲午戰爭後,慈禧為何先後兩次援助日本7000萬斤糧食


清朝末期,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下的大清政府早已積病而孱弱,內有起義此起彼伏,大災饑荒不斷,官員貪腐成性。外側有各國列強欺壓,各種割地賠款。可就是在風雨飄搖,財不入敷的窘境下慈禧頻繁對他國災害援助,尤其還先後兩次援助對大清圖謀不軌的日本7000萬斤糧食。


光緒32年即1906年2月,《清史稿》曾描述過清朝政府特頒1000萬斤大米賑濟日本災民,這樣規模的經濟援助也是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後,首次對日本援助。次年即1907年9月,清朝政府從各省徵集6000萬斤米糧賑濟日本水災,這是清朝第二次對日本援助。可細看清朝歷史,晚晴一直把糧食作為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對待,嚴禁輸出。



1908年12月28日,義大利西西里島墨西拿市發生7.5級地震,墨西拿市一半的人口約7.5人喪生,另外還有西西里島其他村莊和義大利本土也有7.5人喪生,總計喪生人數達到15萬之多,震驚世界。而這時我們慈禧老佛爺也沒有閑著,大筆一揮特頒白銀5萬兩用於救濟義大利災民。


而1907年恰恰也是中國的災荒年,可慈禧為何在無法救濟本國國民的情況下,卻還懷著「國際情懷」屢次對日本義大利進行國際援助呢?



其實早在兩次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後,清政府也漸漸意識到融入國際社會刻不容緩。在光緒年間,清朝參加了各種國際社會組織,頻繁的和外國簽訂各種各樣的國際條約,也促使晚清與國際社會接觸日常態化。面對列強們的強勢打擊下,屢戰屢敗、積貧積弱的晚清政府迫切想融入國際社會,學習先進的國際經驗實現國內改良進步,以此來鞏固滿清的統治。


其實慈禧還在做著「天朝大國」的美夢,對外夷施於恩惠也只是為了滿足慈禧的自尊心,想藉此改變晚清無能弱小的形象。當然中國傳統美德中的善良好義情懷並不可少,但歷史證明對外的金錢援助不能改變晚清軟弱的國際形象,只有強有力的武力,才能讓敵人不敢侵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簡史趣談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史上戰鬥力最強五支軍隊:為何也含羸弱的宋朝
此國小的可憐卻敢向英國德國宣戰,最終得到全世界的尊重

TAG:簡史趣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