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廢棄垃圾場被強行打開缺口現垃圾山 7年後獲治理

廢棄垃圾場被強行打開缺口現垃圾山 7年後獲治理

廢棄垃圾場被強行打開缺口傾倒工業垃圾,周邊生態環境惡化,百姓深受其害。檢察建議督促履職,於是有了——

七年垃圾山變身綠色長廊

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轄區內,222省道以西,大旺山路北側,藏著一個巨型垃圾場:污水沉澱廢棄物、廢舊塑料袋、生活垃圾堆積成山,怪味辣眼、刺鼻。垃圾山霸佔此地7年之久,周邊居民深受其害。檢察機關介入監督,發現是座廢棄垃圾場被強行打開缺口傾倒工業垃圾,而相關執法機關卻監管不力。

神秘運輸車去往何方

2017年2月的一個上午,一輛運輸車載著一整車黑乎乎的泥漿,行駛在日照市嵐山區的街道上,車身隨著顛簸不斷地滴著污水。此時,嵐山區檢察院民行科的檢察官們正驅車走在回訪案件的路上,與這輛運輸車打了個照面。

檢察官們很驚訝,這樣一輛滿載泥獎的運輸車怎麼能「大大方方」地行駛在城區里?考慮到嵐山區地處魯、蘇兩省交界處,結合車輛情況,檢察官們判斷這輛車可能來自鄰省,車上載的很可能是工業垃圾。這些垃圾是否有害,將要被運往何處,又將被如何處理?檢察官們決定跟上去一探究竟。

跟著開了大概兩公里,檢察官發現運輸車在222省道以西突然轉向,駛到大旺山路北側的一個嶺坡上。對這個嶺坡的周邊環境,檢察官們並不陌生,因為這裡離他們準備回訪的一家涉案單位不遠。路過這座嶺坡很多次,他們還不知道裡面「別有洞天」。

運輸車在一處山嶺下停穩,檢察官則將車停在距其遠一點的地方。下車後,他們都驚呆了:這裡竟藏著一個巨型垃圾場,遍地污水、廢塑料顆粒、漁船繩網、貝殼、黑泥漿、生活垃圾,密密麻麻堆成山,氣味沖鼻令人作嘔。運輸車司機下車觀察了一下,回到車裡開始卸貨,黏糊糊的黑泥漿傾瀉而出,在之前已經風乾了的黑泥漿上又裹了厚厚一層。

檢察官親眼目睹整個過程,這黑乎乎的泥漿無法用肉眼分辨出是什麼,會是有害物質嗎?他們按下手機快門將證據固定,然後通過進一步跟蹤調查鎖定了車輛軌跡,再協調當地公安機關對黑泥漿進行採樣鑒定。鑒定結果顯示,黑泥漿並非有毒有害物質,是生活污水處理廠的污泥。

檢察官們鬆了一口氣,但違規垃圾場危害環境也不容忽視。他們向檢察長高月清彙報了情況。高月清說:「這是大事,我們必須向前一步解決問題,找出污染根源,徹底解決掉。」嵐山區檢察院成立了專項調查小組,啟動調查取證、檢測污染物、鎖定排污企業等一系列舉措。

一邊「吐槽」一邊傾倒

「那個味兒太熏人了,刺鼻子辣眼睛,颳風時全村人都能聞到」「夏天最要命,聞到那味兒頭就暈」「都知道是個垃圾場,有垃圾都往那倒,裡面亂七八糟啥都有」「我出門都繞路走,偶爾一次沒繞路,經過那裡就吐了」「得有六年多了吧,沒人管,也不知道是誰管」……檢察官在垃圾場附近的辛家莊子村走訪,提起這片垃圾場,村民們怨聲載道。

辛大爺是垃圾場北側林地的看護員,每天從早到晚在林地值班。他說:「來這裡傾倒垃圾的不僅有周邊的個體戶、小工廠人員,還有附近老百姓,時常能看到垃圾被露天焚燒。」

「家裡也有垃圾需要處理,我看其他人都往那裡倒,也就跟著倒。」辛家莊子村的王大爺與其他村民一樣,儘管深受垃圾場之害,但還是會不自覺地把自家垃圾集中運去。

貨車司機侯某每星期要來垃圾場至少3次,據他介紹,剛接這個活兒的時候,老闆指名要將生產過程中剝離的海虹殼運到這裡,「運垃圾來的不止我一個,我見過最多的一次,有5輛車一起往下卸。」

有各色人等、各種車輛頻繁到此傾倒垃圾,垃圾場外圍圈起的一周圍牆已有多處缺口坍塌,被踩成了「正門」。南側與之僅有一牆之隔的水塘也遭了殃,垃圾蔓延至水面,污染了一大片水塘。空曠的林地和莊稼地將垃圾場與外圍居民區隔開大約半公里,垃圾場這片「無人區」成了法外之地。

由於垃圾成分多,大量固體廢物已堆積腐爛。大風天,垃圾混合著塵土漫天飛舞;下雨天,垃圾被雨水沖得到處跑;炎熱夏日,垃圾加速腐爛,蚊蟲聚集,細菌滋生,飄散陣陣惡臭。當地一些村民不堪其擾,也向有關部門反映過,卻沒有下文。

開小道,垃圾場「復活」

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嵐山區檢察院於2017年2月14日啟動行政公益訴訟調查程序。經查,上述區域佔地約48畝,未經行政許可,未辦理用地審批手續,更沒有辦理環境評價審批手續。那麼,在各項條件都不滿足的情況下,垃圾場是怎樣運行起來的?對此,高月清態度明確,「多數歷史遺留的環境疑難雜症,都伴隨著相關部門監管的缺位,必須揪出問題根源,給老百姓一個交代。」

進一步調查還原了垃圾場的來龍去脈:2011年5月,當地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在啟用新修建的垃圾場之前,將此處作為臨時簡易垃圾場暫存垃圾。後來新場所投入使用,該局對這一區域的垃圾進行了清理,並對外圍一圈進行封牆作業,宣告廢除其暫存垃圾功能。但已經習慣將垃圾運往此處的企業和周邊村民,卻在圍牆上打開一個缺口,仍然將垃圾運往此處。隨著時間的推移,缺口越來越大,垃圾越存越多,終於堆積成山。

各類工廠是傾倒垃圾的主力。一方面,這片垃圾場距離附近的焦炭場、化工廠距離都不遠,加上地處魯、蘇兩省交界,在邊界模糊地帶的鋼渣廠、化工廠、塑料廠等上百家高排放類企業缺乏規範管理,這些工廠企業樂得就近扔垃圾。另一方面,嵐山區東臨黃海,漁業發達,海產品加工盛行,每天都有大量漁業垃圾需要傾倒。

2017年4月7日,嵐山區檢察院啟動公益訴訟訴前程序,根據城鄉規劃法、環境保護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相關法律規定,依法向作為主管單位的區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發出檢察建議,督促其履行監管職責。

移山平地,造綠色長廊

為促進檢察建議有效落實,嵐山區檢察院探索實施了檢察建議公開宣告機制,以公開宣告的方式向被建議單位送達檢察建議書,並邀請區人大代表、人民監督員、特約檢察員等代表現場監督,促使相關單位自覺落實檢察建議並及時反饋。

當天,民行檢察官現場宣讀了檢察建議書,並進行釋法說理,認為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作為主管單位,負有監管職責,但因監管不力,致使該臨時垃圾場封場後又被隨意堆放大量工業垃圾,造成生態環境污染,建議該局依法履行監管職能,清運垃圾,建立監管巡察制度,與環保部門進行工作銜接,加大違法處罰力度,做好生態環境修復工作,確保環境安全。

在之前的調查取證工作中,嵐山區檢察院利用無人機對垃圾污染現場進行航拍勘查,取得了完備的圖片、視頻證據,在公開宣告現場通過顯示屏一一進行了展示。

隨後,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相關人員就落實檢察建議作了表態發言,表示一定高度重視,儘快摸底調查,拿出整改方案。人大代表、人民監督員、特約檢察員代表進行監督並作了現場點評。

區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丁海安說:「此次公開宣告不僅增加了檢察建議的權威性,更有助於各部門協作配合,形成執法合力,建立長效機制。被建議單位應當在一個月內對檢察建議的落實情況作出回復,如有異議,可以書面形式提請區人大進行說明。」

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在簽收了檢察建議後,迅速到垃圾堆放現場進行勘查,經多方論證,拿出了科學的垃圾處理方案,於2017年4月26日,向嵐山區政府提交了《關於對原臨時垃圾簡易填埋場進行整修綠化的請示》,獲得批准。

2017年7月20日,嵐山區政府啟動投資項目採購招標儀式。中標單位於7月26日動工,對垃圾場進行科學清理。到8月16日,共計1.92萬立方米裸露工業垃圾被依法處理,土地整平任務基本完成,被破壞的280米院牆也得到修整,院牆外側排水溝中填埋的垃圾也被清走,重新發揮了疏通作用。

由於垃圾長期腐爛堆積,該處土壤已被嚴重侵蝕。按照恢復性司法實踐的要求,凈化、滋養土壤,恢復被破壞的48畝土地的生態活力迫在眉睫。鑒於該垃圾場地處林地,北側土壤有綠松等植被覆蓋,有關部門決定在回填後的熟土層栽種黑松,將此處作為城區備用苗圃,一方面可以綠化環境,另一方面通過黑松滋養土壤,實現土壤的自我養護。

2017年9月底,栽種黑松的任務提上日程。種樹也是個大工程,地面底部的垃圾易生沼氣,需要先鋪放管道,將沼氣排出。1.3萬多株黑松要用竹竿架起後再澆水,隨後再將竹竿撤下,一排排竹竿從架起到抽走就用了將近半個月時間。

2017年10月中旬,嵐山區內222省道以西,大旺山路北側區域,原有的垃圾山搖身一變,成了一片綠色生態長廊,1.3萬多株黑松逶迤數百米。在嵐山區檢察院近期採用無人機拍攝的畫面中,黑松繁茂挺拔,清澈水塘鑲嵌,一片墨綠畫卷,令人心曠神怡。至此,困擾了嵐山長達7年的生態頑疾被剷除。

「再也不用聞那個味兒,心裡的石頭好像一下子沒了,喘氣也順溜了,你們檢察官可真是幫我們幹了件大實事!」垃圾山走了,黑松林來了,當地群眾說藍天白雲回來了,心情也變好了。

嵐山區政協委員袁秀英表示,檢察院充分運用檢察建議,發揮法律監督職能,有效彌補了相關部門的監管漏洞,促進社會管理取得了實效,為群眾守護了綠水青山,值得點贊。

「垃圾山變成黑松林,環境大有改善,但我們任務並未結束。現在,院里的檢察官每兩周都要去『報到』一次,查看生態修復情況,通過監督跟蹤進一步提升工作質效。我們還會進一步探索加強檢察建議落實新機制,加大督促環境治理的力度,打造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的美麗新嵐山。」高月清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世衛組織:北半球流感防治形勢依然嚴峻
修正GDP「速度情結」是為高質量發展「甩包袱」 特約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