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蔣" 述日本:日本道路修復工程中的 「和敬清寂」

"蔣" 述日本:日本道路修復工程中的 「和敬清寂」


非常可愛的隔離施工區圍欄(圖片為作者提供)



「瀝青和石子是你生活的佐料,火辣辣的陽光是你不滅的熱情,只要有路在下延伸,你的睡姿,你的夢境,你的囈語,就多了幾分坦然,多了幾分浪漫,多了幾分溫馨。」 在中國,有這樣讚美修路工的散文詩。同樣,也有人說,在中國,每個城市都有一條修不完的路——新三月舊三月,修修補補又三月。這下,可愁壞了住在附近的居民、過往通行的路人以及開車駛過的新老司機們。




在日本的城市,我所見到道路修復施工現場,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安全和有序。修路的施工隊伍會用一個又一個黃色的雪糕筒和一根又一根紅色的橫杠,將需要修復的道路圈成一個長方形,在這個範圍之內進行施工,絕不超出。在這個長方形的兩端,一定會各有一位身穿帶著熒光條制服的工人(如果距離較長,中間還會安排一位到幾位不等的工人)。他們全都戴著黃色的安全帽,拿著一桿LED燈棒,指揮每一位過往行人順利通過。遇到車輛來時,他們會給行人不斷地鞠躬,大聲地說:「不好意思,請您稍微等一等」;待車輛通過,他們會再次給行人連連鞠躬,大聲地說:「非常感謝,給您添麻煩了」。顯然,日本修路的時候,不僅肯於花費人力成本保護過往行人的安全,而且是懷著 「給大家添麻煩了」 的抱歉心態在工作。





施工期間配合誘導員的通車規則(圖片來自網路動畫截圖)




通常,修路是一項對民眾對地域都有利的造福工程。施工者會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一種高高在上的 「施捨心態」,過往行人或許在一定的時段內不再是道路的主人,而必須是行動的積極 「配合者」。而日本道路修複員工這種尊重過往行人心態的做法,也就是說,這種對人的尊重,應該是有借鑒意義的。



修路,通常給人的直觀印象就是塵土與雜訊飛揚,污水和泥漿漫地,讓過往行人恨不得能一步飛竄而過。這種煩惱,在日本已經不存在了。因為在那個 「長方形」 的修復範圍之外,絕對沒有任何施工帶來的污水、泥漿、濁土。空氣中也沒有任何施工帶來的灰塵,過往行人不需要嚴嚴實實地捂住口鼻,憋足一口氣闖過去。哪怕臨近施工範圍匆匆而過,鞋子也會是乾乾淨淨,鼻子也可以正常呼吸,心跳不會因為噪音的騷擾而加快。遇見這樣的工程後,會覺得修路也是一件乾淨整潔的事情,修上十天半個月也不礙事兒。




當然,在日本用十天半個月的時間修復人行道的事情是不存在的。畢竟,2016年11月福岡縣博多車站前突然大面積坍塌,出現了一個900平方米的 「國際大坑」,而恢復原貌的工程僅僅用了一個星期。我不知道多少次發現,日本城市的修路,大多是在夜幕悄然降臨以後。相比白天,夜間的過往行人會少,道路利用率會低。記得我第一次在東京新小岩遇見修路的時候,以為一定會幹上幾天,甚至一個星期。事實上,第二天清晨我去上班的時候,發現修路者早已消失無蹤。地面上乾乾淨淨,沒有任何臟污。若不是新鋪的透水磚顏色比舊的磚鮮艷,划出了一條界線,恐怕誰也無法知道,這地方昨天還是一個修路施工現場。而且,新舊路面交界處只有顏色的分別,高度完全一致,行人的腳面不會感到凹凸不平。





夜間道路施工現場(圖片來自網路動畫截圖)



有人會好奇,一條人行道,再寬也是有限度的。施工隊的挖掘機、工具車、修路工具都要帶到現場作業,他們是怎樣做到只佔一半道路,而把另外一半道路留給行人,還保持著如此高的效率呢?我猜,這很大程度要歸功於日本精緻化的機械。在東京的 「副都心」 之一——池袋,我看見過一台挖掘機,小巧玲瓏,以至於只佔用了一個私家車車位的面積。它的身形和它的功用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對比,更讓人忍俊不禁的是,機身的顏色是粉紅色,充滿一副萌態。除此之外,壓路機、翻斗車和其他機器也都是 「微縮版」,好像是用 「哆啦A夢」 的隧道壓縮過的東西。這樣,就縮小了施工的空間。





道路施工現場另一側仍可通行(圖片來自網路動畫截圖)




從親眼所見的日本城市人行道的修復工程,我感受到是安全和有序,是潔凈與安靜,他們力爭把因修路帶來的擾民與不便降到最低,在有限的時間裡創造著最高的效益。




不知為什麼,我感覺日本修路工程中,也滲透著日本的茶道精神——和敬清寂。



文/ 蔣豐(《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客觀日本 的精彩文章:

【視頻】水上 「漂」 蜥蜴機器人驚艷和歌山課外研究節

TAG:客觀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