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淺談區塊鏈立法:即使你不關心也依舊會影響到你

淺談區塊鏈立法:即使你不關心也依舊會影響到你

[ 億歐導讀 ]區塊鏈及衍生的數字加密貨幣所帶來的一個隱形風險——「可能影響物價「,會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而且我們很難發現。數字加密貨幣的發行與增長,實質上是增加了貨幣供應的數量,將影響貨幣周轉速度、現金的使用以及調節貨幣流動總量機制。

2018年兩會即將開幕,區塊鏈立法又成了熱議的話題。

雖然兩會代表和商界巨頭都對區塊鏈政策有著十二分的熱情,但你可能卻並不關心。

因為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既不是區塊鏈從業者,也沒有參與數字加密貨幣的投資。那區塊鏈立不立法、怎麼立法,又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

然而事實是,就算你連聽都沒聽說過區塊鏈,它依然與你的生活息息相關。

就算你不關心區塊鏈,區塊鏈的風險也會影響到你

要說區塊鏈立法,先要講講為什麼立法。

區塊鏈的蓬勃發展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還是區塊鏈帶來的風險。

我們曾總結了區塊鏈的三大風險,其中有兩項是大家比較熟悉的:

一是影響金融穩定,另一是影響支付系統穩定。

在金融方面,數字加密貨幣遊離在銀行系統之外,它只有交換價值,沒有使用價值。數字加密貨幣沒有最後貸款人的支持。隨著數字加密貨幣與現實世界聯繫的增強,可能成為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在支付方面,數字加密貨幣面臨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經營風險、法律風險,可能衝擊現有支付系統的穩定。

上面兩個風險,大眾可以理解,但並不關注。雖然他們同樣會影響到每一個人,但對於非從業的「普通人」來說,對這種風險的直觀感受還是不明顯。

然而,區塊鏈及衍生的數字加密貨幣所帶來的一個隱形風險,會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而且我們很難發現,那就是——「可能影響物價「。

數字加密貨幣的發行與增長,實質上是增加了貨幣供應的數量,將影響貨幣周轉速度、現金的使用以及調節貨幣流動總量機制,可能對實體經濟產生一定的替代效應。

在現實的物理世界中,我們所使用的「錢」的總量,是由各國的央行進行把控。貨幣供應量的增減要考慮許多因素,在我們普通人的直觀體驗層面上,物價的上漲下跌、出國旅遊時的利率、銀行存款的利息、投資理財的收益,都與貨幣供應量有關。

數字加密貨幣的隨意發行在一定程度上產生貨幣發行量失控的風險,這樣的風險可能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舉一個大家都能看懂但不太準確的例子:

在理想的單一模型里,貨幣發行量應基本與國家的生產力水平增速度看齊,也就是「今天多生產了一個雞蛋,就多印能買一個雞蛋的鈔票」。而數字貨幣不由政府把控,發行者也互不溝通,沒有統籌,隨意發行。這意味著「儘管沒有多生產雞蛋,但用來買雞蛋的錢卻多了好多」,這可能會導致貨幣貶值,而這時就需要用更多的錢才能買到和以前一樣的產品。

雖然這樣的情況並不一定真的發生,但數字加密貨幣的濫發會對央行的貨幣政策產生挑戰是一定的。

因此,數字加密貨幣的泛濫,間接上是對我們每個人,甚至是從未聽說過區塊鏈普通人也造成了風險。

這麼可怕,為什麼不一刀切?

其實,從現狀來講,主流國家對區塊鏈的政策挺像一刀切的。

不過既然我們依然能看到這麼多熱烈的討論,那一定是留了不小的口子。為什麼要留口子呢?

這是因為區塊鏈作為一項新技術確實有些好處,而這些好處和區塊鏈的風險一樣,也同樣是會影響到身為普通人的你我。

區塊鏈目前在應用場景上的優勢主要是「快」,什麼意思呢?不是比現金快,而是指在那些跨越信任區域的交易上快。

現代商品社會我們之所以買東西能這麼方便,是因為在一個國家內使用了統一的貨幣。想像一下在古代,我們要去市場買個東西,要帶著黃金或白銀去買。而賣家收到這些黃金白銀還要想辦法驗一驗是不是真的。

現代貨幣體系加上防偽技術,讓驗真(你的錢真的是錢)和共識(你的錢在哪都能花)簡化到了一張小小的紙上,這就是我們常用的紙幣。

但貨幣體系和防偽技術的背書源自哪裡呢?源自政府的信用。而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貨幣政策,紙幣也長得不一樣,交易又回到了既不好驗真也不好達成共識水平。

雖然成立於1973年的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通過一套標準大大縮短了跨國間結算所需的時間,但在按秒計算的21世紀看來,速度依然很慢。

回到針對個人的例子,我們現在在國內的銀行之間匯款一般立刻(幾秒)就能到賬,但國際匯款如果通過SWIFT進行,到賬時間需要3-5天。

不要小看這3-5天,對於個人來說,匯款不過是幾萬幾十萬的小數目。但對於跨國貿易頻繁的巨頭來說,每天都可能會有上億的跨國轉賬被歸類為在途資金,這大大降低了跨國間貿易的效率。

區塊鏈的核心,是通過一種演算法來保障真實性與共識性。

也就是說,一旦大家都認可了某一個演算法,那就不需要再每一次交易都經過複雜而冗長的結算流程了,國際間結算也可以變得像商場買東西那樣幾秒結算完成。

理論上,區塊鏈可以將跨國匯款的到賬時間縮短到秒級,並且這一實驗已經有了實際進展。為了應對區塊鏈公司帶來的挑戰,SWIFT自身也在探索通過區塊鏈來縮短這一時間。SWIFT預計,使用區塊鏈的新平台能夠將國際間的銀行匯款時間縮短到1天。

究竟該怎麼管?

你應該已經發現了,區塊鏈技術現階段帶來的風險和區塊鏈帶來的收益其實並不太對等,風險明顯大於收益。這也是為什麼各個國家目前在對區塊鏈管理上都看起來像是一刀切。

但這個一刀切不是指不讓做區塊鏈,而是要把區塊鏈和數字加密貨幣一刀切開,分開處理。

上文提到的三個風險,基本都是由於數字加密貨幣導致的,而區塊鏈本身作為一項技術是不會帶來經濟和金融風險的。

這種切開處理的思路,早在ICO模式尚未成形,山寨幣還沒有泛濫的時候就已經有了。

2014年6月29日,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簽署《數字貨幣合法化法案》(簡稱「AB-129法案」),新法案規定:「虛擬貨幣不是法定貨幣,沒有政府的信用背書,其賬戶和價值不受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和證券投資者保護公司(SIPC)的保護。」加拿大政府財政部官員也指出加拿大不認可比特幣的法幣地位,加拿大政府將密切關注加密數字貨幣的發展。

類似的,歐洲央行認為,比特幣等加密數字貨幣不符合經濟或者法律中對於「貨幣」的定義,它沒有同時滿足貨幣作為交換媒介、價值儲存、記賬單位這三個條件。但是,加密數字貨幣可能會對中央銀行功能的發揮產生影響。

法國中央銀行(Banque de France)也申明加密數字貨幣並非該國法律承認的法定貨幣,不可以作為支付手段,它本身存在重大風險,已經成為市場投機、洗錢或者其他非法活動的工具。

幾乎所有的監管政策,都只針對數字加密貨幣而並非區塊鏈。

從中國目前已有的政策來看,區塊鏈和數字加密貨幣的分開對待趨勢也很明顯。針對數字加密貨幣,中國的監管框架源自於2013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的聯合發文(簡稱「五部委通知」)。

在五部委通知中,一是明確加密數字貨幣性質,二是隔離正規金融服務,三是強調了要加強平台監管。

五部委通知將比特幣定義為商品而非法定貨幣與其他主要國家一致,通過隔離正規金融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比特幣等非法定數字貨幣與正規金融活動之間的防火牆。

2017年9月,央行等七部委共同發布了《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實質上在中國大陸境內取締了數字加密貨幣的發行。

與針對數字加密貨幣的政策不斷收緊不同,針對區塊鏈雖然依然沒有立法,但「利好」消息卻不斷傳出。

人民日報在兩會前夕分別以《三問區塊鏈(經濟熱點)》、《抓住區塊鏈這個機遇》、《做數字經濟領跑者》為標題討論和讚賞了區塊鏈作為一種技術的先進性。

在《三問區塊鏈》一文中提到:「判斷是技術創新還是集資創新的依據其實很清楚,即是否以信任為始,是否通過解決信任問題創造了實際價值。」

以此為方向,下一步的立法監管可能繼續向著把「鏈」和「幣」分開的方向發展。這樣,也有助於回歸區塊鏈的技術本源,讓正確的技術用到正確的地方。

下次如果再有朋友和你介紹說他是「做區塊鏈」的,你可別一律拉黑當成騙子了,人家可能是真正的技術大牛。

本文來自騰訊研究院,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家 的精彩文章:

最快 4月2 日,加州將同意無人駕駛汽車上路測試
美股漲跌不一 Netflix漲近12%市值破千億美元

TAG:創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