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真正的經濟學家只有曹操曹孟德 劉備孫權把自己國家害死
金融危機在國家的建立和維持中一直都是一個大問題,比如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泰銖貶值。不久,這場風暴掃過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這種局面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也屢見不鮮,今天我來說一說曹丕的一次金融改革給當時三國帶來的巨大經濟衝擊。
第一 五銖錢的誕生 是通貨膨脹的開端
漢末桓、靈帝時買官鬻爵,錢貨流通混亂不堪。董卓執政時,不僅搶掠皇室珠寶、百姓財物,而且為了迅速斂財聚物,乾脆廢掉了以前漢武帝時的五銖錢原形,並搗毀秦時國家貯藏的十二銅人,用於鑄造小錢。小錢直徑1.2~1.5厘米,重0.5~1克,同樣也刻有「五銖」字樣,後人因為它字體模糊,嘲笑這種錢為無文錢。正因為這些小錢迅速充斥市場,導致物價飛漲,谷一斛數十萬,人人相食的景象比比皆是,很多百姓一生積蓄不夠買一石糧食,只得易子而食,情狀慘不忍睹。
第二 曹操利國利民的經濟措施毀於曹丕
這種慘狀一直持續到建安十三年(208年),幾次大戰役之後,魏、蜀、吳三足鼎立,暫時有了均衡。戰爭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對抗,也是經濟實力的對抗,這其中,貨幣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曹操擔任丞相開始執政,為了平抑物價,重新啟用了足值的五銖錢(從迅速穩定市場的效果來看,曹操啟用的只可能是足值貨幣)。並廣開屯田,建設水利,真正實現了讓百姓有錢花、有糧吃、有活乾的穩定局面,不為私己斂財。
魏國曹丕登基後,大刀闊斧地進行金融改革。黃初二年(221年),曹丕以谷貴罷五銖錢(事實上,谷貴的主要原因還在於物資資源匱乏)。以谷、帛為「貨幣」,這種復古的「貨幣」讓百姓一時無所適從,於是奸商們開始用水泡谷增加谷重,用薄帛來替代指定帛,騙取中間利差,市場混亂不堪。老百姓乾脆不用這種特殊的貨幣,直接回去原始社會那種以幾隻羊兌換幾頭牛的等價交換的日子。好在曹丕在位七年就去世了。曹睿登基後,太和元年(227年),馬上取消了谷帛為貨幣的政策,復五銖錢,魏國的經濟終於得以好轉。
第三 泡沫經濟給蜀吳兩國帶來里的危害遠大於戰爭
劉備進入四川後,興緻勃勃地鑄起了直百五銖錢,這種巨額面值的幣重不過是蜀五銖的三倍,作價則達百倍。這樣,同樣多的銅就可換取民間三四十倍的物資勞務。這種價值與使用價值嚴重分離的貨幣,讓劉備政權的府庫瞬間充實起來。
對於這一貨幣政策的實行,除了少數人反抗外,蜀中百姓都無奈地接受著戰爭與經濟的雙重剝削。好在蜀地肥沃,糧食產量還算大,蜀錦的跨國銷售非常搶手,蜀國的經濟還好沒有到達崩潰邊緣。隨後,蜀國繼續著不足值貨幣的噩夢,劉禪時期,直百五銖越鑄越薄,與五銖錢相差無幾了。這種貨幣制度是相當殘缺的,也是不穩定的,它的隱患也讓蜀國的經濟逐步蕭條,一直延續到蜀國衰落。
孫吳的財經狀況與蜀漢也是難兄難弟。吳國所處地的經濟狀況一直都非常繁榮,孫權執政時期,民間富庶程度甚至超過了政府。他們都應該感謝漢文帝時的「好政策」。作為執政者,孫權當然是不希望這樣的情況出現的,於是,在嘉禾五年(236年),便強制流通了「大泉五百」,即一枚新貨幣值五百枚五銖錢。據《通典食貨志》記載,孫權所鑄的大泉五百,直徑約3厘米,重約7.8克,而隨後,孫權覺得這種貨幣面值還是太小,在赤烏元年(238年),相繼發行了大泉一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貨幣,據《通典》記載,大泉一千直徑約3.2厘米,重約10.4克。即實際上只等於3.2個五銖錢的大泉一千,被強制實行兌換1000個五銖錢。
第四 三國之間的經濟戰爭導致國力衰弱
赤烏九年(246年),孫權府庫充盈,錢財豐厚。百姓卻抵擋不住這樣的剝削,無以存活,暴動不斷,孫權終於在一片反對聲中,取消了通行11年的大泉貨幣系列。至此,再沒有出現新的貨幣政策。
糟糕的貨幣政策、連年的征伐使得吳國國庫枯竭,與曹魏爭合肥、樊城,與蜀漢爭荊襄並引發大規模戰爭,除了呂蒙襲荊州掠得府中大筆藏錢得了便宜外,其他戰爭都是賠的,而且由於蜀吳相通,兩個通貨膨脹國家爭相把貶值貨幣作為經濟戰的手段,爭貶幣值以防本國貨幣大量流失。在銅本位的經濟體制中,一枚當十重量的銅幣被鑄作當五千面值的大泉,最後吞食惡果的必然是吳蜀兩國。
※「關三小家」顏值逆天,武力過人,難怪不願嫁孫權之子
※三國奇人——怒懟上司的虞翻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