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薄如蟬翼,輕如鴻毛」的精美玉雕么?小編帶你掌掌眼……
「薄遏片刻銖,輕於舉鴻毛,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這首詩是清朝乾隆皇帝寫的,描繪的是薄胎玉器的精美和輕巧。
據說,乾隆皇帝非常喜歡薄胎玉器,但因為其成功率低,所以每成功一件,乾隆皇帝就作詩一首。
「薄胎工藝」以其柔美與氣度的極好融合,成為玉雕器皿件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
但在漸成氣候的作品中,造型與紋飾的相類也漸漸令人有「審美疲勞」之憂,大膽突破了玉雕薄胎工藝慣用紋飾的束縛,把一個充滿現場感的動態瞬間,施以現代藝術的設計理念,表現在凝固靜止的玉器之上,傳達出「動和靜」、「金與石」的相襯之美,這在當代玉雕藝術設計理念上,是一個重要的跨越。
薄胎玉器大多是爐瓶器皿,因其玉壁薄如蟬翼而得名。歷史上,薄胎玉器的發展經歷了兩次中斷。相傳成吉思汗西征時,將西域的薄胎玉器和工匠帶回來,一度十分盛行。但這代工匠沒有再培養新人,他們去世後,這項技藝就斷了。
直到清代,乾隆皇帝偏愛這種風格的玉器,專門成立了薄胎西番作。薄胎玉器的製作工藝複雜,耗時耗工,乾隆去世不久,這種工藝再次失傳。直到上世紀30年代,北派宗師潘秉衡致力於研究恢復這項工藝。
薄胎工藝學術上稱為「痕都斯坦工藝」。痕都斯坦位於印度北部,包括克什米爾和巴勒斯坦西部,其玉材多為南疆和闐玉、葉爾羌角閃石玉。
這些玉器很有地方文化特色,有的在器壁上鑲嵌金、銀細絲及紅、綠、黃、藍等各種寶石或玻璃,裝飾花紋多為植物花葉,以茛苕、西番蓮和鐵線蓮為主。除了這些裝飾手法,還採用消磨技術,胎體透薄,有「玉工巧無比,水磨磨玉薄如紙」之說。
做薄胎玉器必須要用到一種叫掏膛的工藝,在古代這是一門絕技,有的將玉料掏空後,玉壁最薄處厚度只有一二毫米。據說,玉雕師挖出多重的玉料,買家就得支付多重的黃金。由此可見其工藝價值之高。
做薄胎玉器用料非常講究,一般選用青白玉,而且質地必須非常縝密,不能鬆散,不能有裂,因為機器旋轉過程引起的震動,可能在薄的時候就做漏了、炸了、冰裂了,因而十分難得。
當代中國玉雕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柳朝國擅長於雕爐瓶器皿,尤其擅長於雕宮廷派的一些器皿造型,是著名的北派宮廷派大師、北派玉雕的領軍人物,被稱為「薄胎柳」。他的玉雕技巧繼承明清宮廷玉雕的精髓,並賦予新時代的審美風尚。
他曾經製作的一件雙耳薄胎瓶得到中國工藝美術創新藝術金獎。這件作品以白玉雕成,凈重僅259克。玉壁薄得像蟬的翅膀一樣,拿在手上感覺沒什麼分量。但當時的原材料重量將近40公斤,成品重量相當於原材料的十六分之一。
薄胎精品因其工藝複雜,做工精緻,難得成功,其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都得到行家和收藏者的廣泛認可。
「薄遏片刻銖,輕於舉鴻毛,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這首詩是清朝乾隆皇帝寫的,描繪的是薄胎玉器的精美和輕巧。
「薄遏片刻銖,輕於舉鴻毛,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這首詩是清朝乾隆皇帝寫的,描繪的是薄胎玉器的精美和輕巧。
「薄遏片刻銖,輕於舉鴻毛,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這首詩是清朝乾隆皇帝寫的,描繪的是薄胎玉器的精美和輕巧。
「薄遏片刻銖,輕於舉鴻毛,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這首詩是清朝乾隆皇帝寫的,描繪的是薄胎玉器的精美和輕巧。
「薄遏片刻銖,輕於舉鴻毛,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這首詩是清朝乾隆皇帝寫的,描繪的是薄胎玉器的精美和輕巧。
TAG:文化名人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