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末最有節氣的六個人

清末最有節氣的六個人

1898年6月至9月21日(清光緒二十四年),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勢力(說白了就是自私、懦弱,冥頑不靈的腐朽封建群體)向以光緒為首的改良派勢力發動里一場血腥政變,導致維持了百餘日的戊戌變法宣告失敗,史稱「戊戌六君子」的清末最有節氣的六個人慷慨赴死,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但他們代表的中華民族的氣節永遠不會消失。

受刑時圖片

譚嗣同(1865.3.10-1898.9.28),出生在湖南瀏陽,他是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提倡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

康廣仁(1867年-1898.9.28日),廣東南海人,是康有為的弟弟,其主張在外交上聯合英國,在內政上廢八股取士之制,廣開學校,講求實用之學,戊戌政變時被捕入獄,但其談笑自如,宣稱「若死而中國能強,死亦何妨?」

慷慨赴死

劉光第(1859—1898年9月28日),清末維新派的著名愛國詩人。籍貫福建省武平縣湘店鄉湘湖村,客家人,系清初湖廣填四川客家後人第七代。家貧,勤讀,於光緒九年(1883年)中癸未科殿試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授刑部候補主事。任京官期間,雖生活清貧,但廉潔自律,一塵不染。敬業勤慎,政績甚佳。公餘閉門讀書,不事權貴。儘管自己官聲頗好,升遷無礙,但見國難當頭,常自憂慮,以致缺眠少食。思救國救民之策,非改革弊政,興新學、行新政不可。

林旭(1875年-1898年9月28日),遺著有《晚翠軒集》,翰林學士王錫藩以「才識明敏,能詳究古今,以求致用,於西國政治之學,討論最精,尤熟於交涉、商務,英年卓犖,其才具實屬超群」,將他推薦給光緒帝。在1898年9月5日,他與譚嗣同、楊銳、劉光第四人被授予四品卿銜,在軍機處行走,然而不到一個月,就被殺害在宣武門外菜市口處,死時23歲。

民族大義

楊深秀(1849年–1898年9月28日),本名毓秀,號孴孴子,字漪村或儀村,山西聞喜人。清末維新變法人士。光緒進士。精通中西數學。授刑部主事,累遷郎中,後授山東道監察御史。1898年3月,與宋伯魯等在北京成立關學會,又列名保國會。6月上疏請定國是,彈劾禮部尚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許應騤阻撓新政事。維新派湖南巡撫陳寶箴被人脅制時,他上疏辯護。戊戌政變中,不避艱危,援引古義,請慈禧撤簾歸政,遂遇害。

楊銳(1857—1898年),字叔嶠,四川綿竹人,晚清維新變法時期幹將、戊戌六君子之一。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參與發起強學會。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創立蜀學會,參與著名的戊戌變法。遺著有《楊叔嶠文集》和《楊叔嶠詩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張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槍擊案頻發的美國不選擇禁槍?

TAG:小張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