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最早力推「普通話」的人

中國最早力推「普通話」的人

《中華讀書報》2018年征訂正在進行,恭請讀者朋友到當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1-201

朱文熊是中國最早力推「普通話」的人,殊無異議。縱覽各種媒體的資料,均作如此表述: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學者朱文熊在《江蘇新字母》一書中,把漢語分為「國文」(文言文)「普通話」和「俗語」(方言)。不僅提出了「普通話」的名稱,而且明確地給「普通話」下了定義:「各省通行之話。」許多人認為,朱文熊是受了吳汝綸(安徽桐城學派著名學者,曾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普通語」的啟發,從而在中國最早提出「普通話」的。那麼,朱文熊先生為什麼以「普通話」為己任?這跟他的家庭出身和學歷、經歷有怎樣的關係?他力推「普通話」的深意在哪裡?研究的人似乎就不多了。

朱文熊,1883年2月出生於水鄉古鎮陳墓(今江蘇省崑山市錦溪鎮)的一個詩書家庭。陳墓,地處滬蘇交界處,因有南宋陳妃水冢而得名。五湖圍擁,交通閉塞,卻又能接受蘇州、上海、杭州等城市的信息輻射。這裡民豐物阜,人文積澱深厚,更有枯燈夜讀的習俗。清末以來不斷有莘莘學子走出國門,前往英國、日本、加拿大、德國、俄國、法國、美國等國留學。百餘年間走出了兩位中科院院士、200多名教授。目前,錦溪鎮正與江浙地區的十三個江南水鄉古鎮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朱文熊所做的一切,其實要從「中國出洋看世界第一人」王韜說起。

王韜

王韜,被稱為中國近代著名洋務政論家,思想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中國新聞業之父。清道光二十五年,他17歲時,考取新陽縣學第三名秀才。王韜的外祖父朱元理,從小聰明好學,16歲成為新陽縣學生員。成年後得到新陽人唐梧岡的器重。唐梧岡當時擔任山東滕縣知縣,讓朱元理去滕縣,並把女兒許配給他,婚後育有二子二女。後來從山東回家鄉錦溪,終生從事教學。朱元理將一個女兒嫁給甪直人王昌桂,這就是王韜的母親。

王韜的母親朱氏,繼承了詩禮之家的家風。王韜回憶說,五歲時,母親就口授字義——教他識字,並講解字句的意義,對他的成長影響很大。甪直鎮在清代雍正初年曾由元和、崑山、新陽三縣分治。西屬元和,東隸崑山。甫里、渡頭等村歸新陽管轄(清代雍正年間,新陽與崑山同城分治。直到今天,甪直東側的南港仍屬崑山管轄)。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3年),王韜在崑山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秀才。然而三年後去金陵應試卻落第了。為了謀生,他從甪直去十幾里路以外的陳墓(錦溪)鎮設館教書。朱家是書香門第,舅舅們熱心地幫助他在授課的同時致力於經史之學。21歲的王韜胸懷大志,卻難以施展,內心激昂而又苦悶。他在詩中寫道:「寂寞錦溪路,蕭條淞浦濱。橐筆情無限,捻書願未真。交遊長契闊,世事劇艱辛。地僻客朋少,村深風俗醇。檢點詩篇富,登臨景物新……」不難看出他正渴盼展翅高飛的機會。也正是在錦溪,王韜接到了英國傳教士麥都斯的邀請,去上海墨海書館參與編校譯書。在那裡,他廣泛接觸到西方的科學文化和思想方式,同時也向人們介紹西方科學文化,開拓了一番異乎尋常的廣闊天地。

朱文熊父親與王韜母親朱氏同出一族。儘管晚王韜半個多世紀出生,但作為舅家後裔,受其「出洋看世界」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族兄朱文焯比他晚一年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法政大學。在東京結識孫中山先生並加入同盟會。同一年出生的族弟朱文鑫,光緒三十六年(1910年)畢業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回國後主持南洋路礦學校教務,並受聘於南洋公學和復旦大學任教。上世紀二十年代成為著名天文學家,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之父」。朱文熊自幼聰敏勤奮,不僅熟讀四書五經,還旁涉數學,兼通文理,應鄉試中秀才。後考入蘇州中西學堂。清光緒三十(1904)年,經江蘇巡撫端方親自選考,得以出洋留學,進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主修物理和數學,與魯迅、許壽裳成為同窗好友。

宣統二年,朱文熊學成回國。1913年7月受聘於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4年擔任民國教育部(教材)編審員,與魯迅等人組成「通俗教育研究會會員」,一度任京師圖書館館長。1919年被聘為「國語統一籌備會」會員,同期的會員有蔡元培、胡適之和林語堂等。

在第一次「國語統一籌備會」會議上,朱文熊就明確指出:「我國言(音)與文相離,故教育不能普及,而國不能強盛,泰西各國,言文相合,故其文化之發達也易。」他力推「普通話」的目的,是為了做到「言文相合」,普及教育,促進文化發達,以強盛國家。這與「為往聖開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中國儒家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在這之前的1906年,朱文熊已經自創了一種「言文一致」的以拉丁字母排音的漢語拼音方案,以推進中國文字的改革。他寫了一本書《江蘇新字母》,書中把漢語分成三類:國文(文言文)、普通話和俗語(方言)。他不僅提出普通話的名稱,而且明確給普通話下了定義:「各省通行之話」。還主張採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不必生造。且只用26個拉丁字母和5個倒放的字母、一個橫放的字母,而不用其它自創的字母。朱文熊先生所提出的「與其造世界未有之新字,不如採用世界通行之字母」的觀點,成為後來拉丁化拼音運動的一個重要原則。顯然,自幼生活在四面環水的古鎮錦溪,經受種種語言交流的困惑,他渴盼著像王韜一樣走向世界,推廣「普通話」便成了與生俱來的使命。

朱文熊曾滿腔熱忱地說:「夫吾之所以望同胞者,能自立於生存競爭之世界耳。顧文字不易,教育總不能普及;國語不一,團結總不能堅固。」

然而,由於當時國運多騫,朱文熊竭精殆慮所提出的「漢語拼音」和「推廣普通話」方案,始終未能得到當局的重視和推廣。他只能在無錫、上海、蘇州等地以教席謀生。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普通話推廣運動」才有了迅速的發展。

1955年10月,教育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在北京聯合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會議決定用「普通話」為我國「國語」。1958年2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公布了《漢語拼音方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先生在工作報告里,充分肯定了朱文熊在我國漢語拼音發展當中的首創作用。1959年5月14日還專門致函朱文熊,褒揚他:「數十年來致力於中國文字改革工作,對於文字改革工作付出了艱苦的勞動。」

上世紀三十年代,朱文熊回到蘇州顏家巷6號朱氏老宅定居,後任教於蘇州美術專科學校。1961年病逝於老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讀書報 的精彩文章:

一年到頭吃什麼呢?去問問土地就行了!
2018年2月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

TAG:中華讀書報 |